*小说连载* 战神白起(02上)伊阙之战 威震六国
二、伊阙之战 威震六国(上)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称王之后,继承历代先王的遗志,始终没有忘记东出关中,攻取三晋,进军中原的宏伟战略构想。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以来,原本强大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强大的诸侯分成赵魏韩三国,
晋国随之灭亡,中国由此进入战国七雄纷争的历史新阶段。
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秦昭王执政时,秦国已经有了蜀地的粮食物资和兵源补给,国力大增。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王召集众大臣商议,欲起兵进攻三晋。众臣议论纷纷,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秦国现已足够强大,可以大举进军三晋。有人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秦国还须养精蓄锐,进一步增强实力,耐心等待时机。
丞相魏冉说道:“自秦惠文王以来,我军多次征讨魏韩两国,皆获大胜,秦国威名远扬。但三晋实力并未遭到根本性削弱,尤其是赵国,历来骁勇强悍,足以与我国单独一战。我军多年来未曾参与大战,为稳妥起见,此次可派小规模军队,对韩国发起试探性进攻,以观察其军备与实力。”
“嗯,丞相说得有理。”秦昭王听了魏冉的分析,点头赞许。“丞相以为这次派谁出兵韩国合适?”秦昭王问道。
魏冉答道:“臣以为左庶长白起年轻有为,有勇有谋,善于用兵,可派白起率兵进攻韩国。”
魏冉向秦昭王推荐白起带兵攻打韩国,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进一步考察左庶长白起的军事才能,增加其历练,以便不久的将来担当重任。秦昭王当即同意了魏冉的提议,命白起率一万秦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商丘伊川县西),命秦国另一将领向寿夺取韩国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白起领兵后,采取隐蔽进军,夜间突袭的战术,以极少的代价一举攻下新城,斩杀韩军数千人。秦将向寿也获大胜,秦军一举攻占韩国新城和武始两座城邑。白起初露锋芒,令秦昭襄王十分欣慰,秦国再一次奏响东进的序曲。
韩国损兵折将,接连失去两座城邑,自知靠本国的力量远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急忙派出使臣赶往魏国请求增援。韩、魏两国本就是同盟关系,早知秦国欲东进扩张必取三晋,而由于地理关系,韩魏两国占据着秦国向东扩张的最便捷的途径,自然首当其冲,因此视秦国为共同的大敌。魏王接到韩国告急,立刻采取行动,命大将公孙喜率领十万魏军前往韩国助战。韩国得到魏国的援兵,信心大增,两国举倾国之兵欲对秦军发起反攻,连羸弱的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企图以优势兵力一举击败秦军,扼杀秦国冲出关中,进军中原的百年梦想。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秦昭王接受丞相魏冉的提议,升任白起为左更(22),出任秦军主将再次进攻韩国。同年,白起率十万秦军出函谷关,向东进至河南,为阻止韩魏联军继续前进,思虑缜密的白起首先攻下高都(今山西晋城市),阻住了联军前进的其余通道,联军只能走狭窄崎岖的山路向西进发。不久,白起的秦军在伊阙(23)山区与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大将暴鸢率领的二十四万联军相遇,两军遂于伊阙山区摆开战阵,形成对峙之势,准备厮杀。
伊阙位于洛阳以南,地势险要,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两岸东有香山、西有龙门山对立,伊水自南向北自两山之间穿过,远远望去就像天然的巨大门阙一般,因此自春秋以来此地即称为伊阙。
韩魏联军的兵力比白起率领的秦军多出一倍还多,但是却畏惧秦军的凶猛,不敢主动向秦军发起攻击,而是在伊阙一带构筑营垒,采取守势。还未开战,韩魏联军将领就打起了对方的主意。韩国军队兵多但战斗力较弱,韩军主将暴鸢希望擅长阵法的魏国军队打先锋,韩军随其后。而魏军主将公孙喜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韩军战斗力虽不强,但是士兵皆配备强弩,身披坚甲,手持盾牌,头戴铜盔,装备精良,应该由韩军为前锋打头阵。更重要的是,魏军是前来支援韩军的,韩军作为交战主力,岂有不当先锋率先出击的道理?
孙武子在他的《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战之前,白起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摸清敌情,掌握敌军的兵力部署情况。他骑着战马立于伊阙对面的山坡上,用他那一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仔细观察搜索韩魏两军的军事部署状态。
白起敏锐地发现,韩魏联军的防线并没有紧密衔接,韩军位置靠前,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靠后,处于韩军侧后方,两军结合部比较松散,中间有一条隐蔽的山谷相隔,这应该是个很大的疏漏。看到韩魏两军如此部署,白起陷入沉思,他感到这里面必有什么原因,是对手疏忽还是设有陷阱?必须侦察清楚。这时,深入伊阙打探军情的情报官骑马奔来,向白起禀报了一个重要信息:根据抓到的联军俘虏交代,韩魏两军主帅并不团结,貌合神离,各有打算,都想保存实力,谁也不愿意率先出击与秦军交战。
了解到这个情况,结合联军的部署态势,白起的作战思路很快清晰起来。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策略,扬长避短,以有限的兵力,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各个击破韩魏联军。战役的第一步是首先消灭兵力相对较少的魏国援军。
注解:
(22)左更,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高于左庶长两级,带兵主将。
(23)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