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
- 成绩
- 721
- 威望
- 356
- 精华
- 0
- 粉丝
- 17
- 好友
- 2
- 注册时间
- 2017-11-5
- 最后登录
- 2024-2-19
- 在线时间
- 48 小时
- 性别
- 男
|
向祖国汇报——报告文学之中铁山桥集团
桥的传说
文:遇之
2019年3月1日20:00时,中华全国总工会推出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发布暨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隆重播出。其中一个颇具震撼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秦皇岛人的眼球。
屏幕上,在康辉、欧阳夏丹的主持下,来自古城山海关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的港珠澳大桥项目部经理、高级技师马学利,代表3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从上世纪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奖杯。
新一代造桥人,从老一辈筑桥者手中接过“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奖杯。这种比肩世界高端的最强接力,这种穿越时代的跨世纪传承,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造桥大国”向“造桥强国”的飞越,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说起山海关的中铁山桥集团,不仅秦皇岛人为之骄傲,而且包括整个华北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无不引以为豪。作为与国家第一条铁路相伴而生的中国民族工业鼻祖,历经一百二十五年的锤炼与磨砺,几代山桥人精心构建的数千座桥梁,以四通八达的便捷,星罗棋布的璀璨,给这个世界平添了许多充满神话般的传奇与传说。
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七十年来,新一代山桥人昂首阔步,砥砺奋进,以35跨长江、19跨黄河、13跨海湾的恢弘业绩,打造了属于山桥人自主品牌的优良品质和全新理念,奠定了中铁山桥自立于中国桥梁乃至世界桥梁制造业的领军地位。
始建于1894年的山海关桥梁工厂,2001年改制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这个以钢结构工程、工程机械制造安装和铁路道岔制造为主体的多元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隶属于世界500强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用山桥人自己话说,125年的发展历程,山桥集团有过彷徨、迷惘,更经历了无数的岁月沧桑。但在一代又一代山桥人的心底,留下的却永远是桥的自豪,桥的传奇,桥的传说!
一个夏日的上午,在山桥集团宣传部长刘洪力的引荐下,我有幸见到了山桥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薛林同志。
1962年出生的薛林,一米八的大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一见面便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而白皙的面庞,端正的五官,却又显得淡定从容。特别是那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微笑中闪露一种坚毅目光,既给人一种由内及外的学者风范,又不失企业家的睿智与精明。
听薛书记说,来中铁山桥前,他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负责工程机械管理工作。
2012年,由中国中铁公司总部的工业设备部长调入中铁山桥集团任董事长,思想上压力还是蛮大的。
从1911年的第一组道岔,到如今包括高铁在内的30多万组道岔,从首座桥梁到如今包括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及港珠澳大桥等3100多座大桥,百年山桥不仅是中国的知名品牌,更代表着世界的高端、前瞻。
既然历史选择了自己,就只能义无反顾,在前人奠定的基业上谋求新的发展。
想未来,谋发展,几乎成了我近年来一种恒常的思维定式。
过去成绩已经定型,如何把前人的基业继承下来,把健康发展的企业交下去?
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压在肩上,容不得半点的分心,也激发我萌生了一种不辜负前人,更不辜负未来的理念。
“百年山桥,基业长青”!
这是我给自己工作职责的定位,也是我们这一代山桥人不辜负未来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发扬“敢想敢干敢争先,求真求实求发展”的严实作风,去“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才能“传承民族工业血脉,打造民族企业品牌”。
起步就奔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
这种充满挑战性的自我鞭策,自我加压,自我超越,是薛林的使命使然,更是一代山桥人精神的写照!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求严一点,责任大一点。用宣传部刘部长话说,薛书记是个有想法的领导,我在宣传部这几年感触很深。
我们公司这届领导班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在生产经营上注重技术创新,努力把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推到国际顶尖水平,更注重带好队伍,依靠高素质的山桥人的自主创新,从推进桥梁建设的水准到引领世界桥梁的前端。
听刘部长一席话,我不禁被山桥人的豪气所打动。
也许,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的襟怀,对企业来说不止是一种推进,更是一种前瞻的引领。
看薛书记在接电话,刘部长主动跟我说,一会儿薛书记还有事,不如我先带你去看看我们厂史展览馆吧。
走进山桥厂史展览馆,上千平方米的展厅,图片、文字、实物,奖状、奖牌、奖杯,琳琅满目,声光并茂,一部百年山桥发展史浓缩其中。
展厅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两幅巨大照片非常抢眼,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王尽美。
据刘部长介绍,所以把这两张照片放到展厅最前面,一是因为李鸿章在1894年,把最早架设滦河铁路桥的300名工人集中到山海关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桥梁工厂。
回溯这段历史,还是要从1892年开工建设,1894年铺轨通车的天津至山海关的“津榆铁路”说起。
早在1891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建海军基地于山海关,即决定在原开滦煤矿铁路基础上,由唐山的胥各庄向西延至天津,由滦县的林西矿向东延至山海关,“于调兵、运饷、利商、便民诸大端为益甚多”。
同年6月,山海关设立北洋铁轨官路总局,朝廷委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为督办、盛京将军裕禄为会办,全权主持铁路修筑事宜。并记名提督周兰亭和直隶候补道李树棠任总办,聘英国人金达任总工程师。
林西矿至山海关地势平缓,一马平川,但需穿越一条水流湍急的滦河,架桥成了铁路一期工程的关键。
1892年5月,承包大桥的英国工程师柯克斯,面对水深流急,河道淤积的滦河,几次打桩,几次失败。柯克斯请来日本专家帮忙,日本人也无可奈何;转包德国工程师改用空气打桩法筑基,还是边筑边垮。
眼看工期迫近,心急如焚的柯克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金达建议柯克斯,让他求助正在滦县石门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以解燃眉之急。
据《滦县志》载:“按当日修筑桥墩,屡筑屡塌,缘河面宽而流急,河底淤沙极深,夏时山洪暴涨,势甚猛悍,施工最难。”
詹天佑到现场后,仔细研究了河床土壤和地质结构,结合现场勘测,重新选择了桥址,并决定在桥墩施工中采用“压气沉箱”工艺。
他安排中国潜水员潜入河底,以传统的方法配合机器打桩至岩层奠定桥基。并以两端桥台作深井基础,用混凝土灌注,中墩沉箱圈中以片石填筑,外围再用块石垒砌墩身而成。
这条长670.6米的17孔铁路桥,是中国最先采用压气沉箱法建筑的铁路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348千米的津榆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的客货运营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中铁山桥副总工程师田智杰说:1894年,从全国各地征召的300名工人架设滦河大桥后,李鸿章即组建了山海关造桥厂,以此来支撑由天津、山海关分别向东西延伸至北京、奉天的京奉铁路建设。
正是这些能工巧匠组成的第一代山桥人,给新生的工厂深深埋下了“工匠精神”的种子,也给工厂注入了“以技术创新领先,以质量创优取胜”的血脉。
而王尽美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一周年时,就在山桥厂和铁路站段秘密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成立了冀东地区第一个大产业工人的秘密党组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第一时间段,山桥厂即植入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砥砺奋进”的红色基因。这在革命早期的大工业企业中亦属凤毛麟角,绝不多见。
所以李鸿章、王尽美两人在山桥史上,是厂建和党建的创始人,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在展馆中,我们看到了高铁提速道岔的标本、模型,看到了国内外许多著名桥梁的资料和缩影。
正如刘部长所说,山桥集团主要有两大拳头产品:一是桥梁,二是道岔。过去我们的高铁道岔只能靠进口,现在山桥不仅完全自主生产,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大批量地出口国外市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长的贯穿南北的京广、京沪两大干线铁路的长江大桥、黄河大桥都是山桥建造。
进入新世纪,新的京广、京沪高铁专线,贯穿长江、黄河的多座高端大桥,依然来自于中铁山桥。
这四个不可逾越的桥梁节点,始终代表着中国桥梁的水准。这也是中铁山桥无可替代的底蕴,更是山桥人的自豪与骄傲!
参观中,我看到一幅幅大跨度低塔斜拉桥的照片,峻峭雄伟,波澜壮阔,姿态万千。
大跨度,还要低塔!这就是山桥人在造桥业独领风骚的独到功力,这就是中铁山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难所在。
在展厅中我清晰看到,自2001年6月18日工厂改制,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个时间节点,标志着端了几十年铁饭碗的大型国企完全进入市场。
幸运的是,中铁山桥在集团董事会的领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求发展,竟然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在诸多国企二次创业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硬生生地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2001年,中铁山桥首次制造了独塔斜拉桥——天津塘沽海河桥。
2002年,中铁山桥制造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北汊斜拉桥,实现了山桥人多年来建造万吨级公路大桥的愿望。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主跨1490米,为当时世界第三、亚洲第二、中国第一大跨度的悬索桥。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年,中铁山桥钢结构产品即打入东南亚,道岔产品销入美国,为台湾生产了100T铁路救援吊车,初步捋顺了集团立足铁路,面向社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
2004年,山桥人制造了当时世界上第一跨度的斜拉桥——香港昂船洲大桥。
这是中铁山桥首次进入国际特大钢桥市场,按英国标准制造的桥梁。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工程,使山桥在世界钢结构市场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集团先后承建了挪威尼德河公路桥,德国多瑙河单线铁路桥、瓦德瑙双线铁路桥,塞尔维亚萨瓦桥。中铁山桥出口的触角开始打入欧洲,特别是德国两座铁路桥的制造工艺品质,得到了德国铁路公司及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
2008年,中铁山桥制造了安哥拉库内内河大桥,并在国外负责施工安装。其后四年间,相继制造了埃塞俄比亚桥、乍得桥、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斜拉桥,以及赞比亚赞比西河桥、坦桑尼亚中央铁路桥,中铁山桥开始在非洲市场全面铺开。
同年,集团分别于8月底、9月底通过了美国钢结构协会认证和加拿大焊接协会认证。这两个资质的取得,标志着中铁山桥拿到了进入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钢结构市场的特别通行证。
2011年,集团建造美国阿拉斯加铁路桥,中铁山桥首次进入造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美国市场。
2012年,中铁山桥中标美国纽约韦拉扎诺桥上层路桥的整体更换工程。
韦拉扎诺海峡大桥初建于1964年,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的双层结构悬索桥,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悬索桥,为纽约的地标性建筑。
中铁山桥对该桥高品质的再造,不仅显示了山桥人的实力,更极大地提升了中铁山桥在北美乃至世界钢桥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4年,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铁山桥中标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钢桁梁制造项目。
被当地居民称之为“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百年山桥冲出国门,迈向世界,单笔中标最大的海外项目。
这座公铁联用的钢桁梁大桥重达13万吨,焊接工艺采用欧洲标准的50-100毫米板全断面对接熔透焊接,比钢箱梁大桥焊接技术更为复杂。而其中60-90毫米厚的隔板小间距熔透焊接,桁片平位拼装,整孔桁梁立体拼装,以及桥位焊接等制造工艺及施工技术均为中铁山桥首创。
很难想象,在前所未有的超厚钢板上,实现大桥的全焊接连接设计,对焊接工艺要求的苛刻。
也许正如常言所说,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山桥人在紧张的帕德玛大桥施工同时,也一直经受着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的洗礼。
承担港珠澳大桥最大标段(CB01标段)的中铁山桥,从繁重手工操作状态下,毅然打破了旧有的生产方式,在造桥业率先推出了机器人焊接,开启了从手工操作到全自动化生产的先河。
走进山桥集团桥梁公司的钢结构车间,宽阔的厂房中,仅自动焊接区域就达8万平方米。一个个操作平台上,6台自动焊接机器人“动作敏捷,步调一致,埋头苦干”,港珠澳大桥的125组大节段的板单元和横隔板都是由它们在这里“兢兢业业”地完成。
对此,山桥集团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院长付常谊做了这样的解说:
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的工作,是事先通过程序编制,采用电弧自动跟踪焊缝,机械手灵活操作,相控阵雷达随机探测监控一系列先进技术联动,不仅使焊接质量实现了新突破,而且焊接效率更是大幅攀升。
让自动化焊接机器人走进桥梁制造业,过去一直是山桥人的梦想。但由于旧有的造桥工装设备与自动焊接工艺不匹配的掣肘,一直未能突破。随着钢结构桥梁订单的大幅攀升,这次借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的东风,我们才痛下决心,大胆扛旗,终于尝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味道。
目前,机器人自动化焊接,已成中铁山桥自主研发的大型钢箱梁自动焊接系统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提高钢箱梁U型肋加工精度的新型数控机床、解决定位难题的自动组装机床相继问世,以及检验焊接质量的相控阵雷达探测技术的成功应用,一整套填补国内空白的钢梁自动焊接技术,均被山桥人一一破解。
凭着港珠澳大桥、帕德玛大桥建设中成功启用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其派生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中铁山桥一举拿下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新型实用专利,并荣获201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回顾这段历程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林不无感慨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就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把勇当排头,敢于创新真正摆在企业发展原动力的位置。
集团桥梁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石立鹏说得更为直接:过去由于行业间的技术设备差异,焊接机器人一直不能进入桥梁制造领域。在港珠澳大桥CB01标段施工中,为解决人工焊接工期缓慢及工艺短板问题,集团组织团队集中力量搞研发,终于攻克了大型钢梁自动焊接系统的核心技术,取得了超大厚重钢梁板单元和横隔板的自动焊接成功。
而这一新技术、新工艺一举打破人工焊接的技术瓶颈,不仅成为世界桥梁制造业的创举,也实现了中铁山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勤能补拙,急能生智。天道酬勤更酬智!
中铁山桥通过造桥手段的新一轮涅槃,技术更趋成熟,业绩更为轰动,在挺进世界桥梁前沿的同时,直接推动了世界桥梁向超厚板全焊接方向的大步迈进。
2015年之后,中铁山桥又相继制造了新西兰铁路桥和国内官厅水库公路桥。
新西兰铁路桥为栓焊结合板梁结构,制造采用美国标准,材料为A70950WF3(耐候钢),全桥85%的构件为断裂控制构件,相应的焊接和检验要求严之又严。
这是继美国阿拉斯加铁路桥之后,中铁山桥制造的又一耐候钢桥梁,也为中铁山桥制造国内首座耐候钢桥梁——官厅水库公路桥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中铁山桥,在国际造桥市场上,已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市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市场,以坦桑尼亚为核心的东南非市场,以摩洛哥为核心的西北非市场,以新西兰为核心的大洋洲市场,以孟加拉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以及中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市场。
其中,香港昂船洲大桥和苏通大桥(苏州至南通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座主桥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业界人士称其为标志中国造桥业由“造桥大国”向“造桥强国”迈进的里程碑。
从最早的武汉长江大桥起步,到国内外数百座高品质大桥的崛起,中铁山桥在国际化发展中,真正架起了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实现了中国制造享誉海外的多年企盼。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走进新世纪的山桥人,以崭新的面貌,高端的品质,以为国争光的风采和中铁山桥的智慧与力量,以众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成就了几代山桥人让中铁山桥飞架五大洲的夙愿与梦想。
桥的传说,真的令人感慨,令人感叹!
而中铁山桥的另一拳头产品——铁路道岔,也同样异彩纷呈,令人振奋!
从1911年中国第一组道岔诞生于山桥,到1971年完成一万组道岔,再到2019年高铁道岔遍布全国,走向世界,山桥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时代凯歌。
听刘部长介绍,为适应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发展,山桥人自1984年6月起,即开始重型道岔的技术改造。
这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1988年9月,中铁山桥形成了年产8000组50-12号道岔的生产能力。
1996年,工厂抓住铁路提速的机遇,先后开发研制了60-12号提速道岔、60-18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75-18号提速道岔、60-30号单开高速道岔、60-38号可动心轨高速道岔等新产品,及时满足了铁路大提速的急需,为我国铁路提速工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实现铁路跨区间无缝连接,消灭道岔与正线钢轨的有害空间,经过3年的科技攻关,2001年5月中铁山桥成功突破了高锰钢辙叉与正线钢轨的焊接技术,既节约了上千万元的引进费用,又解决了因知识产权归属而造成的市场限定问题。
经铁道部专家组鉴定,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继法国、奥地利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为我国铁路实现无缝线路奠定了基础。
2001年,中铁山桥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铁道器材研究开发基地”。当年即获国家级2项、省部级l项重大科技成果。
其中60-38号可动心轨辙叉单开道岔,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项目;秦沈客运专线600吨箱梁架桥机项目获“九五”国家重点攻关优秀科技成果;高致密高锰钢辙叉研制项目通过河北省新产品鉴定。
同时,京秦60-12-1型单开道岔和60-12-92型混凝土岔枕单开道岔,通过部级厂内试铺验收审查;高锰钢辙叉与碳钢钢轨焊接技术,评为河北省重大科研成果;城市高架铁路道岔项目获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山桥集团又设计了60-12-92改进型单开及交叉渡线道岔,研制开发了津滨快速轨道交通道岔,大连城市轻轨T62-6号单开道岔,深圳地铁50-7及50-7-5渡线等新型道岔产品。
2003年,山桥自主设计研发了时速160km线路的60-9、60-12号交分道岔,在重点工艺攻关上,高锰钢辙叉与钢轨焊接的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同年,集团通过了新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英国UKAS国际标准认证。
2004年,集团抓住铁路第五次、第六次大提速契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扩大市场份额,自主研发的提速道岔、新型道岔相继在多条国家重点提速线路中标。
集团在自主开发设计60-12号提速道岔同时,开发设计了香港UIC54系列焊接辙叉,委内瑞拉UIC60系列道岔、60-12号合金钢拼装辙叉,大秦线75-12号可动心轨单开道岔、50-R60曲线道岔,大连轻轨组合道岔等多种新产品。
其中,香港UIC54系列焊接辙叉采用UIC标准,通过英国第三方检验;60-12号合金钢拼装辙叉的开发成功,为集团焊接辙叉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而专为大秦线设计开发的75-12号可动心轨辙叉单开道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增强局部连接强度,将有效提高重载大运量道岔的使用寿命,为国家北煤南运主干线的畅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2005年,集团与铁道第二勘测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共同进行了遂渝线试验段200km/h无砟轨道道岔的研制开发。
同时,铁道部客运专线技术委员会下设的350km/h高速道岔联合研制组,集中在中铁山桥展开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其间,集团自主研发的SC325型提速道岔,获得中国工程建设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奖、中国中铁总公司“十五”优秀成果一等奖。集团荣获“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及“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集团产品使用的商标被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2006年,集团与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联合设计试制的遂渝线60-12、60-18号无砟轨道高速道岔顺利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现场鉴定。
该道岔适用于客货混运重载和高速并存的结构形式,铁道部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体现了我国当今道岔整体技术的最高水平。
为此,中铁山桥集团的技术中心,经国家五部委一致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2006年底,铁道部决定在京广线分设两组250km/h线路试验段,批量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客运专线道岔。中铁山桥承担了60-18号客运专线高速道岔的生产任务,这是时速250km国产道岔首次批量在繁忙干线使用。
而75-12号重载提速道岔也迅速由大秦线推广到朔黄线、北同蒲线、迁曹线,进而普及至国内各条客运专线及大型客运站。其中,仅甬台温客专道岔供货合同额即达4亿元,创造了建厂以来单笔最大额度的道岔订单。
在工艺改进上,集团成立了道岔工艺处,完成了高锰钢辙叉表面爆炸成功施爆工艺,其表面硬度和硬度梯度完全符合技术要求。这项新工艺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提高了锰叉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也为锰叉产品批量打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仅在国内打开市场,而且很快博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
谁能想到,中铁山桥的道岔在国际市场,竟以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中标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泰国。其中,新西兰供货合同期一订5年。该合同是国内道岔首次进入澳洲市场,并获得了中国首批“钢结构制造企业特级资质”。
2007年,集团研发的60-12号可动心轨单开道岔,取得了包含辊轮滑床垫板、无砟轨道道岔扣件系统等多项创新成果,形成了中铁山桥专有技术。该型道岔通过了铁道部科技司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年底,时速350km/h的60-18号无砟轨道高速道岔,也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现场验收。这组道岔一跃成为国内设计时速最快,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标准要求最高的道岔。
2008年,集团完成技术研发31项、工艺研发29项,采纳技术改进等合理化建议124项,设计完成140余种道岔、辙叉新品种。
其间,集团研制的时速350km的60-42号有砟道岔率先通过了铁道部评审。这是目前我国高铁最长的道岔,不仅引领着中国铁路道岔的发展方向,而且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道岔从研发、设计到制造,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中铁山桥道岔车间道岔试铺平台的厂房里,车间党总支书记果丽红不无感慨地说:
“近几年中国高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从安全角度说,对道岔的精度、平直度、灵活度、稳定度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大势所趋,确保行车安全是硬性指标,人命关天,一票否决,没有商量余地。
“而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治理的需求、渴望,降噪、防腐处理等也相应水涨船高。很难相信,时速高达350km的高速道岔,道岔整体平直度每20米单位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这种精度高达两万分之一的精细加工,让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庞然大物,再也不是过去那种傻大黑粗的笨重形象了。精心设计,精细加工,精益求精,已成了高铁道岔的新内涵。”
在咬定铁路提速道岔市场不放松的同时,山桥人又把触角伸向了城市地铁、轻轨和厂矿专用线市场。在自主研发的UIC(国际铁路联盟)标准焊接辙叉打入香港市场后,又成功进入伊朗市场,在打通国际道岔市场上取得了新突破。
2008年,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24.2亿元,营业收入22.3亿元,利润2.0058亿元,新签合同额37.1亿元。
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更是新飞跃的起点!
因为,当年山桥集团几乎把利润收入的50%以上投入到了更新工艺、工装设备上。
集团先后拿出上亿元资金,引进了28米尖轨数控铣床,新增2台双龙门数控铣床及52米道岔数控铣床,新增中频淬火机床、轨底加工组合机床和轨头加工龙门铣床,购置了6000吨油压机,研制了高精度道岔组装试铺平台,扩建了道岔试铺厂房及试铺平台配套工程。
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艺、工装设备的全面更新,为集团新型高速道岔进入后续研发,以及优质高效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充足的发展后劲。
这又是一组动人的画面:
道岔平面设计软件、三维参数化设计系统技术,突破传统模式,走在世界前列;
道岔加工工艺系统的改造,实现了道岔尖轨全部转入数控加工;
应用道岔综合测试系统、锻压自动温控系统,以及锻压、铸造成形仿真模拟等先进技术,提供了道岔制造和质量保证;
通过爆炸硬化的高锰钢拼装辙叉在重载线路上试运行,取得平均通过总重超3亿吨的重大突破,逐步向全国铁路普及推广;
50米轨件检测平台和多功能高精度组装平台,实现了所有道岔出厂前全部试铺;
而结构最复杂,加工难度最大的有轨电车60R2-6号三开道岔,涵盖了此类产品所有的核心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桥的传说,道岔的传奇,标志着中铁山桥改制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又从蒸蒸日上的独领风骚,走向了令世界同行瞩目、景仰的前瞻。
百年山桥,基业长青!
山桥人用自己踏实的脚步践行了不辜负前人的誓言,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抒发了永不辜负未来的博大情怀!
走进新世纪的中铁山桥集团,眼界更加宽阔,心胸更加舒展,以无比的自信迈出了更加平稳的脚步。
自2007年起,集团除在山海关北部工业园开办桥梁新厂区外,又以中铁山桥为主体,先后在江苏、上海,或独资,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股,联合开发国际前端的品牌。
中铁山桥走出山海关的第一站,定位在江苏南通市的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集团独资拿下400亩沿江土地,注册成立了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
位于长江下游的新基地,紧邻如皋物流园的亿吨大港,拥有400米天然深水岸线和国家一级航道,大型江船、海船均可停靠。
作为集团新经济增长点和新产品研发基地,新的山桥重工,既为中铁山桥后续前行提供足够支撑,也为今后钢结构产品的国内运输和出口海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口岸,成为集团大踏步走向海外市场的新平台。
紧接着,集团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又与上海施必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欧路铁道器材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中铁山桥铁路器材有限公司”。
与奥地利VAE公司和德国BWG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新铁德奥道岔有限公司”(简称新铁道岔公司)。
新铁道岔公司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标志着国外最先进的道岔技术与中国实力最强的道岔制造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
而这种两强联合绝非简单地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滚动翻番,让强者爆发性地增长!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者的马太效应吧?
十几年来,新铁道岔公司分别与京津、武广、广深港等客运专线签署了多项高速道岔供货合同,合同总额达数十亿元。
中铁山桥与德国BWG公司的融合,成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端道岔技术和质量的象征。
与此同时,中铁山桥还与美国多诺芬公司合资组建了锰叉硬化公司。这项合资项目对开发高锰钢辙叉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北美铁路正线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用山桥人自己的话说,桥梁使道路畅通无阻,而道岔则让车辆四通八达。这是我们山桥人的担当和使命,也是山桥人“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人生舞台。
在穿越厂区的道路上,我看到一个个山桥人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自信。忽然之间,让我对中铁山桥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创造的形象代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如前中铁山桥总经理李慧成(2019年为山桥集团调研员)所说:“中铁山桥致力建成创新型企业,坚守百年积淀,专心桥梁、道岔制造,强化以标准精细为重点的管理文化,打造具有工匠品质的山桥制造。”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铁山桥取得成功最核心的因素是积淀百年的创新文化,以及把“创新文化”发扬光大的大国工匠精神呢?!
假如有人问你,让你手拿一根1.2米长的燎枪,保持一个姿势,最长能保持多久呢?
中铁山桥有个叫陈云林的工人,最长能保持3个小时以上。
如果让你盯着一个温度在600-800℃的火点看,你能看多久呢?
陈云林能看一整个上午。
这个敢于挑战极限,勇于突破极限的陈云林,就是中铁山桥首席技师、桥梁公司焊接修整班班长。
在30多年的拼搏奋斗中,经陈云林修整过的大桥达500多座。他精湛的技能在公司,乃至国内造桥行业声名远播,成为国内火焰修整行业的佼佼者,经他修整过的焊件合格率永远是百分百。
今年44岁的吴继刚是中铁山桥铸钢车间的高级技师、浇注班班长。他历经24年的细心揣摩,勤学苦练,在浇注一线岗位练就的一手绝活儿,无人可及。
生产高锰钢辙叉需在钢水精炼中,添加矿石、锰铁、英石等多种材料,其中一项不合格就达不到工艺标准。他能一眼看出投注的原材料是否合格。
钢水包内壁由耐火材料砌成,多次使用后,极易发生穿包漏钢水事故,他能凭直觉判断出何时必须重砌。
浇注铸件,钢水够不够,探包杆一插,他就知道包里有多少钢水。
日常生产所用的十多种关键件,哪怕是1毫米的尺寸误差,他也能及时发现。
吴继刚说:我只是追求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正是有了一大批精益求精的工匠和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中铁山桥才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工程。
中铁山桥不仅有国家级的集团技术中心“名片”,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集团各公司中,不仅专业研发人员有选题,而且重点车间班组、重点工序的一线工人组建的“工匠创新工作室”同样有攻坚课题。
集团出台了《首席工程师、首席专家、首席技师评审管理办法》《科技创新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鼓励科技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阶梯式人才培养、多通道职业发展模式,激发了全员科技创新的热情。
被集团誉为“疑难杂症”处理专家的高级技师吕志坤说得好:“每一次技术装备的改造,对我们而言,都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你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后,就会由衷地感到欣慰。”
吕志坤20多年如一日地扎根在机加工一线。他与同为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高级技师张飞等工友,为解决老旧设备加工的钢板焊接坡口与自动焊接机不匹配等一系列难题,精心改造了落地镗床主轴加强套筒,改造了20米大型双面铣床,研发制作了大桥超厚钢板J型坡口成型刀盘、U肋定位焊缝专用铣削装置。
从而在帕德玛大桥钢梁加工中,彻底解决了钢桥板单元由于U肋定位焊角焊肉过厚,不能均匀过渡而影响熔透焊接质量的技术难题,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27岁就荣获中国中铁劳模称号的高级技师、焊接机器人一班长张庆贺,是钢结构桥梁制造中,第一个使用焊接机器人的操盘手。
可在焊接帕德玛大桥钢板时,神奇的机器人也有些招架不住,焊接出来的T肋钢梁出现了明显变形,必须通过人工二次修补来矫正变形。
这多出来的工序,不仅极大消耗热工材料,占用大量工时,影响成本、效率,而且对钢梁的品质及其使用寿命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自动焊接技术面前的拦路虎,张庆贺与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工友们,一步步地模拟自动焊接过程,查找问题原因,认真分析推论,修改焊接程序,反复实践验证,彻底解决了T肋钢梁变形的难题。
仅此一项攻关,张庆贺和他的班组,每月就为企业节省成本9万余元。
据统计,仅2018一年,这些扎根班组的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即达21项。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致力创新的大国工匠,改制后的中铁山桥,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获鲁班奖6项、詹天佑大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4项,以及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10项。
目前,集团已拥有国家专利65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
在临近采访结束时,刘部长也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百年山桥,基业长青”,依赖于技术进步,更依赖于队伍的传承。
五十年代我们山桥有全国劳动模范赵连仲,六七十年代有出席全国先进代表会议的高级工程师张春华,八九十年代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高级工程师张芸玲,他们作为几代山桥精英的代表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进入新世纪,更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们有个叫曲岩的青年人,不久前,在当选全国青联第十二届常委后,又当选第四届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集团首席技师曲岩,在制造德国多瑙河铁路桥中,高质量地完成了欧洲最高标准的焊接工程。
在制造世界著名海峡大桥美国韦拉扎诺大桥过程中,通过研究相关焊接工艺、优选参数、保证内部质量,整个工程焊接的每一个工件、部位,一次探伤合格率均达100%,填补了世界钢桥制造领域的空白。
曲岩在国内外高难度桥梁焊接中的出色表现,使他在世界造桥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自动焊中厚板接料、CO2焊接实芯焊、丝药芯焊等全位置焊的国际公认技术权威。
为此,2012年4月,中铁山桥破例在集团技术中心成立了“曲岩创新工作室”。
2014年,曲岩创新工作室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称号。
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以一个工人名字命名工作室,这是一种企业的包容,更彰显一种弘扬工匠精神的博大襟怀。
我逐渐对眼前中铁山桥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也对中铁山桥的未来充满期待。
桥的传说,真的精彩,真的迷人!
而更为迷人的是,桥的传说,在新一代山桥人的手中,仍在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延续……
(2019年7月3日于山海关)
本文作者:李繁儒(笔名遇之)手机:13315389696
电子邮箱:yuzhi9696 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