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作者
- 成绩
- 28
- 威望
- 9
- 精华
- 0
- 粉丝
- 0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21-3-26
- 最后登录
- 2021-4-5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性别
- 保密
|
风雨岁月几峥嵘
——听奶奶讲过去的事
郭晨峰
一
奶奶的前半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
我的奶奶叫杨银凤,于1908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曲阳县灵山镇朱家峪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里。奶奶在19岁那年嫁给了家在灵山镇的爷爷。当时,老爷爷三代人共十余口,平时除了种那十来亩薄地外,还靠出租结婚用的花轿增加些收入,但一年到头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奶奶接连生下了大姑和二姑,但二姑在长到五个月的时候不幸患病夭折。后来,奶奶又生下了三姑,也就在那一年,日本鬼子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的硝烟随着日寇铁蹄所到之处迅速蔓延开来,中国老百姓开始饱受战乱的摧残与折磨。
1939年9月的一天,灵山镇上来了一队八路军,分散地住在老百姓家里。住在老爷爷家大院里的是一个班长和几个战士,战士们每天都抢着做些如扫地、挑水和劈柴等家务活。那个班长时常在晚上与院里的大人们拉家常,讲些革命道理及穷苦人所关注的事情,有时还给大姑这些小孩儿讲些扣人心弦的战争故事。
有一天下午,镇上来了一个磨刀的,他在镇里很是转了一阵子,倒不把揽活儿放在心上。当他来到老爷爷家门口时,见院里有几个八路军战士正在劈柴,他便把磨刀架子放在门前的一棵槐树下,扯着嗓子吆喝起来。很快,奶奶和几个邻居拿着剪刀或菜刀出门来让那磨刀人磨。磨刀人一边干着手中的活,一边不时抬头向院里观瞧。过了一会儿,那个班长在外面办完事回来了,他向奶奶热情的打招呼。那磨刀人放慢了手中的活,斜着眼打量这个八路军干部。班长也盯了磨刀人两眼,忙转身进了院子。磨刀人干完活就收起磨刀架匆匆离去。奶奶回到院里时,那班长走上前问道;“大妹子,看那磨刀的是不是有点儿可疑呀?我看他像个奸细。”奶奶皱着眉头说:“我看他不像是个好人,他在磨剪子时,老往这院子里瞅,再是他的手艺也不好,不像是专门磨刀的。”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那班长便又出门了。晚饭过后,那班长才回来,他对老爷爷说:“大伯,我们的队伍在今晚上要撤离,这几天可能日本鬼子要来,你一家人可得防着点儿。”半夜里,那队八路军便悄悄离开了镇子。
灵山镇四面环山,自古就是个人口稠密店铺很多的商业重镇,每隔三五天就有一个集。在八路军离开的第二天,正好是个集日。那天,天气晴朗,三里五乡来赶集的人特别多,大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午饭后,爷爷有事上街了,奶奶抱着三姑在院里树荫下乘凉,9岁的大姑同几个小伙伴在院门口的沙土堆上玩耍着,其他人则在自己的屋里午睡。突然,一阵刺耳的轰鸣声从上空传来。“飞机,大飞机过来了。”大姑指着天空喊起来。只见三架银灰色的飞机从东南方向飞过来,而且越飞越低,很快飞到了村子的上空,人们可以看清飞机上的日本膏药旗标志。“日本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啊!”街上有人惊喊起来。那三架飞机盘旋了一圈后,一个俯冲便向集市上的人群投下一连串的炸弹。随即,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滚滚浓烟升腾而起。集市上顿时变得大乱,人喊马叫,哭喊连天,人们惊恐地四处找地方躲藏着:有的人向附近的小山上跑去,那里有可藏身的山洞,而更多的人跑向村外先前挖好的几处防空洞。
《风雨岁月几峥嵘——听奶奶讲过去的事》郭晨峰
那时,奶奶先跑到几个屋里叫醒了老爷爷及大爷、二爷两家人(我的爷爷排行老三,老奶奶在前几年因病已去世),告诉他们日本飞机投炸弹来了,快到村南的防空洞里躲躲吧!家里人一听也都慌了,忙扶老携幼一块儿向村南那里跑。奶奶的脚是三寸裹脚,又抱着三姑,因此跑不快。当奶奶和大姑转过街角,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高土岗上,有一个人正高举一面黄旗冲着飞机挥舞着。奶奶一细看不禁大吃一惊,那个人就是前一天来过的磨刀人,他这是在导引飞机过来,他以为老爷爷家还住着八路军。转眼间,一架飞机向这里飞来,随即在老爷爷家的房屋上空投下一串炸弹,一阵爆炸声过后,老爷爷家的四合院已被炸得夷为平地。奶奶一看房子被炸,眼泪刷刷地就掉了下来,她边跑边咒骂着那个该死的汉奸。当奶奶他们跑到防空洞里时,那里早已挤满了避难的人。不一会儿,爷爷也气喘吁吁地跑来。原来,正在街上的爷爷一看大事不好,便向家里跑去。当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已全部变成废墟,可把爷爷吓坏了,以为也把家里人炸着了,但找了找没发现什么,便猜想家里人可能已躲到附近的防空洞里去了,于是才向村南这里跑来。
那三架飞机在镇子上空不停地盘旋着,肆意地投下一串串炸弹,这样持续轰炸了有半个多钟头才离去。当劫后重生的人们回到镇子里时,都被眼前的一幅幅惨象惊呆了:镇上有十之六七的民房和店铺被炸毁,处处是断垣残壁,浓烟弥漫,有的房屋还燃着大火,一些人家的粮食被炸得满街都是,那些被炸死的人和牲畜的尸体随处可见……还有一个噩耗传来,村东的一个防空洞被炸塌,死伤近百人,其中就有奶奶的大弟被炸死。悲痛欲绝的人们草草埋葬了死去的亲人,而那些房屋被炸毁的人们只得在附近山上暂时寻个栖身之地。老爷爷这一大家人在一个山洞里安顿下来,把家里废墟中还能用的、吃的东西捡出来运到那山洞里。
在以后的十几天里,日本飞机每天都来镇子上狂轰滥炸一番,镇子四周那些还没长熟的玉米、高粱、棉花等庄稼也未幸免于难,被炸得七零八落,满地狼藉。
二
房子炸没了,庄稼也近乎绝收,日本飞机又不断来骚扰,镇上好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活路。爷爷和奶奶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先由奶奶带着大姑和三姑南下逃难,过段时间爷爷再去找她们。当时,爷爷在晚上给一些地主家把家中尚留的粮食背运上山,以此来换一点儿粮食。
离开镇子那天,奶奶把仅剩下的几升玉米面蒸成窝头,给爷爷留下几个,奶奶把余下的十几个窝头连同几件旧衣服裹在包袱里,便一手抱着三姑一手拉着大姑上路了。老爷爷和爷爷把娘仨一直送出好远,叮嘱再三才挥泪告别。奶奶他们走得很慢,一天下来只过走三十多里地,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就顺便要些吃的东西。但在战争年代,老百姓都是一贫如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能讨要到一点儿东西也很不容易。奶奶她们走了三天,才走出太行山区来到广阔的平原地带。
这天黄昏,她们来到一个村里,当向一户高门大院的人家讨要吃的东西时,一个长得富态的中年妇女走出来,问明情况后,那女人极为热情地把奶奶他们拉到家里,表示不仅给吃的,还要留宿娘仨。等奶奶他们吃完饭后,那女人就同奶奶拉起了家常。说着说着,那女人凑近奶奶压低声音说到:“这兵荒马乱之年,你带着两个孩子出来也不容易,我看这么着吧,你可以把这个大闺女留下来,我家正要找个能伺候人的丫头……”原来那女人的热情背后是另有图谋,没等她说完,奶奶便一口回绝道:“我们过得再难,也不能买儿女!”于是,倔强的奶奶当即就带着两个姑姑离开了那人家。奶奶他们又来到一户人家的大门洞里,打算在那里露宿过夜。此时天已擦黑,谁知刚安顿好,那个不死心的女人又找过来,直劝奶奶还是把大姑留下来,价钱好商量。奶奶仍是一口回绝,这一下可把那女人激怒了,她极力怂恿那户人家的主人快把奶奶她们赶走。奶奶见状,只好忍气吞声带着两个姑姑又摸黑来到村边一个麦秸垛旁,在那里勉强过了一夜……
奶奶她们风餐露宿,一路乞讨。有时一整天只能讨到一碗稀饭,奶奶往往滴米不沾,都是分给姑姑们吃,有时奶奶自己就找些山药蔓的根来嚼着吃。有一次,大姑拿着搪瓷碗独自到一大户人家去讨吃的。大姑刚走到大门外,从大门里突然蹿出一条大黄狗,狂叫着向大姑扑来,大姑吓得连忙向后退,不小心仰面跌倒在地上,搪瓷碗也被甩出去大远。幸亏那狗是拴着的,大姑才没有被咬到。但大姑的一个手腕被擦伤,小血珠慢慢渗了出来,疼得大姑直掉眼泪。当大姑爬起来去拣搪瓷碗时,一个穿戴讲究的小少爷走出来,他用手指着有些狼狈的大姑,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起来。要强的大姑用眼睛狠狠“剜”了那个小少爷几眼,又继续找别的人家去讨吃的了。
这一天,奶奶在一个村里讨要了半天,也没有讨到一点东西,而奶奶的奶水本来已不足,因此饿得三姑大哭不止,奶奶便坐在路边哄着三姑。过了一会儿,十几个肩上扛着长枪的人匆匆走过来。起初,奶奶以为他们是专门欺压老百姓的日伪军,心里一惊,忙把三姑紧紧搂在怀中。领头的那个红脸汉子来到奶奶跟前,和蔼地说:“大姐,你不要怕,我们是专打日本鬼子的游击队,想问问你这几天有没有看见过日本鬼子。”奶奶一听便放了心,答道:“我亲眼没看到过,倒是听人说过,有一大群鬼子在今早儿上朝东边去了,有的还骑着大洋马。”那红脸汉子听了很是惊喜,一边道着谢,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一把奶糖放到一旁的包袱上,说道:“大姐,这几块奶糖是前几天端掉一个鬼子炮楼后分给我的战利品,我一直没舍得吃,你就给孩子们分着吃了吧。我们赶紧还得去追那群鬼子。”说完,那红脸汉子领着队伍匆匆去了。
天气变得越来越凉了。奶奶想找个大户人家去当佣人,那样也有个落脚之处呀,但找了好多天仍毫无结果,因为人家一见奶奶还领着两个小孩,就婉言拒绝了。一天中午,奶奶打算到附近的村里讨些吃的。不料正走着,从村里那边跑过来一群老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搀着老人,有的抱着小孩,有的挎着包袱,有的牵着驴、马、羊......人人如惊弓之鸟。等到了跟前,奶奶忙向人打问发生了什么事,人家告诉奶奶:日本鬼子就快追上来了,你们还不快跑。奶奶一听慌了神,赶紧带上两个姑姑也随着人流跑起来。还没跑出多远,村子那边就传来几声枪响,人们更是惊慌失措,不由地都加快了脚步。奶奶抱着三姑,因此跑得不快。一位赶上来的老妇人向奶奶喊道:“鬼子快追上来了,你这人怎么还抱着孩子跑?大人活命要紧,快把孩子先扔到一边吧!”奶奶听了觉得人家说得也在理,因为关于日本鬼子在中国的残暴兽行,奶奶已耳闻目睹不少,要是真的让鬼子追上了,那大人和小孩谁也活不成......于是,奶奶狠狠心掉着眼泪把三姑放到路边一个坑洼里,打算躲过这一难后再回来找三姑,是否还能活下来,这就看三姑的造化了。但奶奶拉着大姑刚跑出几步,就听到身后传来三姑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奶奶不由地止步回头一看,见三姑正伸着小手蹬着小腿向坑外爬,嘴里还不断哭喊着。此时,奶奶的心又软了下来,谁能忍心亲自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呢?于是返回去又把三姑抱起来,咬着牙继续向前跑......万幸的是,奶奶她们终于躲过了那一难。
但不久后,一件令奶奶悲痛欲绝的事终于发生了。那是一个刮着小冷风的早上,奶奶让大姑在一个背风的墙角里照看着三姑,她去附近的人家讨要吃的。奶奶讨要了好半天,要了一家又一家,就是一点儿东西也讨不到。两个孩子还饿着肚子,空着手怎么能返回去,奶奶便又到另一个村里讨要,最后总算讨来了两小块红薯。当奶奶返回去要喂三姑时,发现三姑已断了气。那时三姑患重感冒已有好几天,也无钱买药,就一直让三姑硬撑着,这又是病又是饿,身体本来就虚弱的三姑哪能撑得过去?而大姑当时还以为三姑在她怀里睡着了......奶奶每当向人提起这件事时,都无不揪心地说:“哎!要是那天早点儿要上吃的,我能早回去一会儿,小三可能还有救哇......”
三
后来,奶奶带着大姑来到新乐县一个村里。在讨饭时有一位老奶奶很可怜奶奶她们,便对奶奶说:“你带着孩子东走西走的,也不是个法子。要不这样吧,你娘俩就在我家住下吧,我家闲着一间房子,我还可以帮你在村里找一大户人家,你给人家干些杂活来挣点儿粮食,总比你要饭强些。”这正是求之不得的事,奶奶很是感激。就这样,奶奶和大姑便在那位老奶奶家住了下来。老奶奶比我的奶奶大几岁,以后融洽相处的日子里,两人觉得脾气很相投,就又拜了干姐妹。
奶奶和大姑总算有了落脚之地,过了几天,在老奶奶的热心帮助下,奶奶到村里一个地主家去当佣人,每天干些烧水、做饭、扫地、喂猪、洗衣、推磨等家务活。由于东家一般不管饭,奶奶都是一大早先给东家一大家人烧好洗脸水和做好早饭,再回去做自家的饭。中午时,如果奶奶忙得顾不着回家,大姑就吃些剩饭,有时没有剩饭那只得饿着肚子。奶奶总是忙到天黑才能回家,大姑常常坐在大门外的一块石头上等奶奶。只要一见奶奶回来了,大姑便欢喜地迎上前去,先摸摸奶奶的口袋,如果里面装着半块烙饼或一块红薯什么的,大姑就会高兴地跳起来。而这些东西只有是东家吃剩下了,才让奶奶带回来一点儿。
奶奶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而每月所得报酬是二十余斤玉米面或红薯面,这些仅仅能勉强糊口。倒是那位老奶奶时常会接济一些吃的东西,像咸菜、红薯、萝卜等。再是佣人在雇主家人眼里本来就地位卑贱,奶奶也免不了受到人家的横加指责或训斥。有一天早上,奶奶把烧好的洗脸水装进几个暖壶里,分别放到几个屋的门前,之后接着做早饭。没过一会儿,东家的二儿媳妇来到厨房里,指着奶奶的鼻子大声训斥起来,说洗脸水有些油腻,怎么不把锅涮干净再烧水。奶奶想辩解几句,但欲言又止。因为那二儿媳妇是有名的刁蛮之人,奶奶不愿招惹她,于是给她说了几句好话,之后就再一言不发继续忙着做饭。这时,一个老长工走进来好言劝说了几句,那二儿媳妇才悻悻离去。由于奶奶平时说话办事很实在,待人随和,不势利眼,因此在给那地主家干活的长工当中人缘很好。后来才知道,是那二儿媳妇错怪了奶奶。原来在前一天晚饭后,奶奶把锅涮干净了,而当天晚上那大儿媳妇又用锅给孩子煎了两个鸡蛋,但没有涮锅,第二天早上奶奶向锅里倒水时也没注意......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比以前颠沛流离的乞讨生活要好多了。奶奶和大姑离开老家已两个月了,而对老家及爷爷的情况是音讯皆无,奶奶和大姑也时刻盼望着爷爷能早日找到她们,一家人好团聚地生活。但这里离老家大约有200多里地,爷爷只凭着一路走一路打听来找寻奶奶她们,又谈何容易?再说路上也是危险重重,要是碰到日本鬼子那就性命难保了,这也是奶奶最为担忧的。
当时,新乐县正处于日军的控制下,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是常有的事。一天上午,一队日本鬼子由几个汉奸引路来村里清剿“八路”,其中一个汉奸还是本村的。此前,村里的村民大都已闻讯跑到村外躲了起来。当时那东家的老太太正患重病瘫痪在床,受不了颠簸之苦,因此东家让奶奶留下来照看老太太。尽管奶奶也很害怕日本鬼子,但东家话已说出口又不好拒绝,便答应了下来。那东家一家人及大姑这才坐上一辆大马车匆匆离开了村子。
不一会儿,鬼子们进村了,他们不仅一家一家地搜查,看看是否藏有“八路”,还把翻到的贵重东西抢为己有,一时间闹得村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当本村的那个汉奸领着两个鬼子来到大院时,奶奶便壮着胆子迎上前去。那个汉奸问奶奶:家里有没有藏着八路,如果有就快说出来,皇军大大的有赏。奶奶忙说:“你知道我是给这家做活的,屋里只有一个病人,没有什么‘八路’”。汉奸领着两个鬼子又到每个屋里查看了一下,没有发现什么可疑情况才离去。中午时,鬼子们都集中到村里另一个地主家,汉奸们找来几个老妇人给他们做饭,在院里支起两口大锅用来煮大米饭和炖鸡肉狗肉。鬼子们吃饱喝足之后要离开时,有的鬼子竟冲着还剩下不少米饭的锅里撒尿。当奶奶听说这事后,直骂鬼子丧尽天良,牲畜不如!
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后来,大姑每天提着竹篮拿着小铁锹,到人家收过秋的地里去翻花生或红薯,一天下来总能捡上两小篮。在回家的路上,大姑还要拾些柴禾。奶奶看在眼里,很是欣慰,常夸大姑人小能干。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爷爷仍旧是杳无音讯。只要村里来了逃难的外乡人,奶奶就向人家打听消息,看看是否碰见过爷爷,但往往是一无所获。天气渐渐变冷了,穷人家烧不起煤火,只能烧柴禾来做饭和取暖。地里没有东西可拾了,大姑就和几个邻居家的孩子到村边小树林里拾柴禾。一天早饭后,大姑和两个小伙伴来到村北的槐树岗上,当他们走到岗上时,突然听到在半人高的枯草丛中,有人在呻吟。大姑他们就大胆地走近,发现一个穿着灰色粗布衣服的中年汉子侧躺在地上,他的一只胳膊上有一处枪伤,血迹斑斑,这一看还真把大姑他们吓得心惊肉跳,但大姑还是走近一步问他怎么了。那中年汉子抬头见是三个小孩儿,便说了自己的遭遇:他在前一天晚上赶路时,不料碰到三个汉奸,汉奸们要捉他,不得已他才动起了拳脚,打倒两个汉奸后刚跑出十几步就挨了一枪,他强忍住疼痛继续跑,由于天色很黑,最终甩开了汉奸,他一路跌跌撞撞地瞎跑,后来跑上了这个槐树岗;天亮之后,他用随身带的刀子把子弹硬是取了出来......讲述完后,中年汉子又问了这是哪个村,他还嘱咐大姑他们,千万不要把此事告诉外人。大姑很是同情地说:“叔叔,我家里还剩下两个干粮和几块咸菜,我给你拿来吃吧。”中年汉子点点头说:“我昨天只吃过一顿饭,这会儿还真是很饿。”大姑很快从家里拿来了吃的东西,还带来一块干净的布条给叔叔包扎伤口。中年汉子吃完东西后又问了大姑的姓名及一些家庭情况,说以后有机会一定来感谢大姑,他还有急事要继续赶路......
那年腊月一天的黄昏时分,那个中年汉子突然来到村里,还真打听到了大姑。当时正好奶奶也在家,他向奶奶简单讲了先前发生的事,夸大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他说这次是路过,顺便带来些东西以此表示感谢。说着她打开背来的一个包袱,里面有一卷花布,还有一些红枣和核桃。那中年汉子坐下来喝了一碗开水,又同奶奶拉了一会儿家常后,便匆匆离去了。以后的几年间,中年汉子又来看过大姑几次,直到日本鬼子投降后,奶奶她们才知道那中年汉子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一个地下交通员。
爷爷在那年的腊月二十六才找到奶奶她们的。爷爷是在20多天前离开的老家,他背着一个小篓筐,里面装着一些小米、玉米面馒头和几件旧衣服,小米是爷爷给地主家打短工换来的。一路上,爷爷边走边打听,真可谓费尽周折,历经坎坷。
那是一个午后,爷爷走到一片枣树林边,他便坐下来背靠着一棵枣树歇息。由于身体很疲倦,爷爷不一会儿竟睡着了。突然,爷爷被人用脚踢醒了,睁开眼一看,见眼前站着一个满脸凶相、肥头大耳的家伙,手里拎着一把手枪,旁边一匹枣红色的大洋马上坐着一个日本指挥官,周围还有20多个荷枪实弹的鬼子兵。这一下把爷爷吓得脑袋“嗡”的一声响,爷爷心里说:“完了!完了!这回看来凶多吉少。”那个汉奸见爷爷醒了,便瞪着两眼说道:“皇军要到辛庄去,可在这里迷了路,你快带个路!”爷爷忙站起身说:“我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不晓得辛庄在哪里。”那汉奸认为爷爷在撒谎,便上前一连打了爷爷几个耳光,恶狠狠地说:“你是不是活腻了?不给带路,就枪毙了你!”说着他把枪口对准爷爷的胸膛。爷爷苦苦哀求道:“我是从北边山区那边来的,到这里找家里人,我真的不知道辛庄在哪儿,你就放我走吧。”但汉奸听不进去,挥手叫过来两个鬼子兵,示意他们来给爷爷一点儿颜色看看。那两个鬼子兵上前就用枪把直戳爷爷的背部,没几下就把爷爷打倒在地上,鬼子兵又用穿着皮靴的脚踢爷爷。这时,从那边路口上走来一个挑担的人,他只顾低头走路也没在意,快走近了,猛然才发现这里有日本鬼子,吓得忙转身向回跑。这恰巧被那个汉奸看到,汉奸大喝一声:“那个挑担的,给我站住!要不开枪啦!”那挑担的一听,马上站住了。汉奸喊他过去,他只得来到汉奸跟前。汉奸问他是否知道辛庄,他说知道,离这里还有好长一段路,汉奸便让他带路,挑担的见推托不得只好答应了。此时,鬼子已不再打爷爷。汉奸冲着坐在地上不断呻吟的爷爷说:“这次算你走运,就饶了你,赶紧走吧!”爷爷忙忍着疼痛背上箩筐离开了。这真是虎口余生呀,要不是那个挑担的来得及时,爷爷的性命就难保了。时隔多年,爷爷每当想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全家人终于团聚了,街坊邻居们听到这个喜讯,也都赶来看望爷爷,问长问短,很是热闹了一番。晚上,奶奶特意煮了一锅放上红枣的小米饭,炒了一颗大白菜,房东老奶奶还送来几块红薯,这样一家人才欢欢喜喜吃了第一顿团圆饭。
过了几天,在房东老奶奶的帮助下,爷爷到村里一个地主家当长工。就这样,奶奶和爷爷在新乐县又重新安下了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姑在村里上了小学,后来密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贫雇农阶级的爷爷和奶奶,一直熬到新乐县被解放才得以苦尽甘来,他们在村里分到了一间房子和三亩多地。
1950年,双喜又临门,一喜是我的父亲出生了,这在奶奶和爷爷眼里算是续上了我们郭家的香火;二喜是大姑在县中毕业后,经党组织推荐而成为《河北日报》社的一名工作人员,算是端上了公家的“饭碗”。
作于良庄
(作者为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 |
-
《风雨岁月几峥嵘——听奶奶讲过去的事》郭晨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