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1:10

  “桐城八景”,多分布于乡镇。但是,散见于有关志史上的“桐城八景”都有约定俗成的排序。康熙六十年纂修的《安庆府志》名胜一节“八景”依次为:“桐梓晴岚、练潭夜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梓晴岚”:从县城出发,驰驱东十里,高岗丛林深处,迎接你的第一处美景便是“桐梓晴岚”。“桐梓晴岚”,位于今桐城市孔城镇桐梓、晴岚两村境内,明清时属桐城五乡之一的桐积乡。《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其山脉形势说,“桐城山皆自潜山猪头尖发脉。猪头尖由天柱来东南入桐城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逾华崖山黄草尖诸岭过小关起洪涛山。桐梓山分支于洪涛山龙王顶右主干”。《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桐梓山在桐城县东三十里,峰峦明秀,雨霁尤佳”。春夏之时,每至雨后天晴,晨曦微显,山麓几户人家屋上炊烟初起,农人披蓑戴笠赶着老牛走向田间。背后连绵山峰的深处,冷凝的夜露遇暖湿之气,山蒸草烘,雾蔼蔚然蒸腾,山、树一色,桐、梓尽为烟树,朦胧氤氲,烟云一直飘散到峰谷连绵的尽头,好一幅“雨收远岫”的水墨画卷。

  “孔城暮雪”:“孔城暮雪”,为桐城八景中冬日之景。孔城在明清时为桐城桐积乡治,五镇之首。这里有舟船来往,百货俱集,江西工匠,晋楚之客多居此。“孔城暮雪”,展现了隆冬日暮之时,孔城河两岸柳堤空濛静穆的景象。当年的孔城河流水昼夜不息,亘绵百里的圩田大埂翠柳成行。但隆冬之季,连日的积雪覆盖长堤,冰封河面,野渡无迹,数只寒鸦栖于枯柳枝梢,千顷田畴一片银装素裹,郊外古寺墙边,梅花暗香,老僧早早关上了庙门。唯有数户人家茅屋之上炊烟袅袅。有关“孔城暮雪”之景。历来说法较多,有沙堆披银,落日映照如雪之说。

“投子晓钟”:它是一处佛教胜迹,明代时位于县市乡境內。《江南通志》载:“投子山在桐城县北二里。相传吴鲁肃有子投此为僧因名,后为唐大同禅师道场。有三鸦同晓、二虎巡廊之异。上有赵州泉,赵州和尚飞锡得泉处”。投子山为龙眠山枝脉,其山地形高显,下临桐城县城。唐宋时投子山庙宇林立,房庑精丽,竹柏成林,为净行息心之地。桐城自唐代始,境内佛教兴盛,名刹甚多,但唯有投子佛地独得文人青睐。投子山有无如磐大钟悬于山顶,无从稽考,当年佛殿巍峨,飞檐凌空,浮图等列却是事实。满山合大小庙宇,檐角皆垂金铎,泠风吹拂,宝铎和鸣,铿锵之声,响彻郭外,清晨尤为清亮,市民皆以为钟声。禅宗一派到了明代以后,逐渐式微,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说桐城有寺四十三处,投子寺已废了。

  “练潭秋月”:练潭古镇明代属日就乡,《桐城县志》:“练潭镇位于县南境,菜子湖西岸”。清代设练潭镇和练潭保。旧时桐城四大名镇枞汤孔练,练潭镇居其一。《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山川》:“练潭河上通靑草塥、三湾河,下为柏子湖,东过武庙嘴入于菜子湖”。因东濒菜子之波,西接怀、潜之流,故境内河汊互错。水系丰沛之地,与月就结下了因缘。志载,桐城在明代有渡口九处,练潭为其一。秋月映照之处是否就在那古渡之水边?繁华的古镇津口,舟车往来,商贾熙攘,忙碌了一天的练潭人家,笼盖在夜幕之下。冰轮初转,月白风清,潭水澄明。“贾客归帆休怅望,闺中红粉正思君”。阃闺之中的女子临窗望外,一河蜿蜒远去,水深澄静如练,月映河面, 万籁俱寝,唯有孤鹤唳嘹,声音格外凄清,撩起月下之人对飘泊在外的亲人眷念之情。明代王守仁《练潭馆》诗云:“远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夜静倚栏杆,窗明毫发见”。

  “浮山夕照”:以落日的壮美催人自励。浮山夕照在明代位于县东大宥乡。浮山,江北名山,位于皖江北岸的今枞阳县,《江南通志·舆地志》:“浮山在桐城县东九十里,一名浮渡山。《寰宇》记其峰七十有二,有石龙、如来、抱龙诸名,而妙高最其高。其岩三十有六,有会胜、金谷、九曲、首楞、晚翠、五云、翠华、海岛诸名,而大通飞瀑最奇”。明代文学家钟惺以为“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涧不花”。浮山夕照之美不在它的壮美,而在夕阳西下,心灵放逸。领略夕照大观,其地不在山麓,不在水渚,而在孤艇之上。落日把浮山七十二峰映得血红,波光与三十六处翠璧丹岩浑成一色。晡时过后,残阳渐收,舟中之人酒酣歌罢,乘兴归去。桐城方学渐曾作《浮山赋》,赞叹浮山有庞资厚质而虚怀若谷,宏廓有容,犹如君子之胸襟;浮山龙潜蠖伏,又犹如君子韬光养悔;而山高水险,又谓君子修己,自强不息。

“枞江夜雨”:在今枞阳县枞阳镇。枞阳镇在明代属大宥乡。《江南通志·舆地志》:“枞阳河在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引石塘,北受练潭,连孔城河入于江”。许浩在诗中咏道:“枞江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都有情”。揣摩诗人之意,枞江夜雨之时,该在春夜。忆昔当年,初涉枞川的诗人许浩正是顺着此水北上桐城县城的。卧听枞阳河夜雨,曾让诗人生发莫名的慨叹。“枞江夜雨”,其美在“听”。 枞阳河流域经历了一场春雨,久旱之后,万物滋润。若以直观,看到的是周遭濛濛一片,暴雨滂沱恣肆,如倒天河,川上之流,奔腾滚滚。而此夜有羁旅之客,夜卧江畔,水洒江面,雨打舟蓬,耳中听到风吹苇叶婆娑之声。雨是自然界常见现象,春雨则涵泳着诗情画意。而春之夜雨那淅沥之声,似乎特别能牵动,那些风雨兼程的行商,和宦游在外的官吏牵挂亲友、遥想故乡的缠绵心绪。他们离别故园客居桐城,有官场失意,有离愁别恨,郁闷孤寂 。他们除了遥望窗前明月,便是这卧听夜雨风声,聊借

排遣了。

  “竹湖落雁”:桐城东南二乡多为水域,水草丰美。“竹湖落雁”,就是桐城东南乡一带湖上风光写照。竹湖,旧时称“竹子湖”,明代属桐城大宥乡。《直隶安庆郡志·川》:“竹子湖,去治东一百二十里。与白荡湖合流,自源子港以入大江”。《乾隆江南通志·舆地志》:“竹子湖在桐城县东百二十里,合白荡、破罡二湖达源(子港)入于江”。竹子湖在明代为河泊所, 《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卷五·河泊所》:“竹子湖河泊所,在治东一百二十里,乙巳年(公元1425年)开设”。落雁之地竹湖,古代应为湖边湿地,多雁群。相传东晋枞阳令陶侃在此建有“观雁亭”,遗址今可考,可见竹子湖,历来为南徙北归的大雁喜欢栖息的“驿站”。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肃肃其羽,万里迢迢,竹子湖便是它们沿途休养的某一客栈。竹子湖滩涂,丰茂的水草,鲜活的昆虫鱼虾,是大雁的甘饴美味。

  “荻埠归帆”:《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川》记:“孔城荻埠河,潜山怀宁二县界,北连白兔河,南入枞阳长河合江”。嘉靖《安庆府志·地理志》:县西九十里,曰练潭水,其西受怀、潜之地水,其北连白兔,其南达枞江。郡志记载:荻埠为湖上船只出入之港,为桐城境内六处河泊所之一。孔城荻埠河泊所在县治南九十里,甲辰年(一四二四年)开设。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孔城荻埠河泊所,在练潭”。“荻埠归帆”一景,再现白兔湖边商贾之忙碌、渔家之苦辛。荻埠在明代当为繁华之所,下可通江,上可达潜、怀。明代人口稀少,洪武年间桐城百里方圆仅万户人家,朝廷在此偏远水边设河泊行政,足见当年此地为通商之富埠,渔政之要枢。人口密集之地繁忙自不待说,商业活跃人文自然昌炽起来。无名氏咏“荻埠归帆”:“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高卷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芦花浅埤中”。昔日白兔湖边,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归航的渔艇与商船一起入港。归帆之后,商船阵列,风帆林立的湖上。而在湖边芦苇深处,那些辛劳一天的船夫,只能戴月披星,夜宿芦荡,系舟收桨之声惊起了野凫扑水。

  桐城人极重课读,素以“穷不丢书”垂为家训。《桐城耆旧传》载,明清两代桐城“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口播笔耕,教学相长,彼此传承,革故纳新,赢得了科举上的极大成功。私塾城乡遍布,形式不拘一格。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初年,先后有毓秀、培文、天城、白鹤峰、丰乐和桐乡书院名闻遐迩。县学始建于元延祐初,大批县学生员从这里踏上科举之路,过关夺隘,名题金榜。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教育家吴汝纶自日本考察新学归里后,以倡导中西合璧、培养济世之才为宗旨,创办了桐城中学堂,此为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此后,新学便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城乡各地。

桐城产生过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大学者方以智是明末中国科学史上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物理小识》、《通雅》等是明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作品。他是中国第一个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和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空间和时间彼此依存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关于炼焦和用焦的记载比欧洲早了一个多世纪。其子方中通的《数度衍》堪称数学大全,他是中国论及“对数”的第一人。其他科技名人还有明代水利专家左光斗,清代天文学家马懋功、植棉专家方观承、地理学家姚莹等。民国以后,又有公路建设专家孙发端、测量专家张瑞麟、冶炼专家孙德和、化学家朱子清等跻身科苑。桐城传世医学名著有吴瓯玉的《医学寻宗》、余霖的《疫疹一得》、顾锡的《银海指南》、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三十余种。西医则在民国初年传入。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桐城派主盟文坛二百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一百三十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桐城历史悠久,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时期即称桐国,唐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正式建县。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末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大学者;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勤于政事,经世济民,名扬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二百余年。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战时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九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二百三十一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一点二米,回廊设十六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对外开放。

  城镇枯荣,孤村残毁,田野溪头,山峦草尖,我只一览无余。我在旅行中歌唱,任凭风吹雨打,然后才知返程。我步履维艰,也为即将逝去的美景而泣不可抑。陪我看行云流水,听雨夜声的知己,却姗姗来迟。我只豪气已衰,在高如人齐的野草遍地里,厌倦了风云,灵魂创恫而心酸。我在沉思中,与昔日属于怀宁的土地对白,欣赏着他们忙碌和喧闹。我欲在漫游中而收获,在不虚的年岁与经历背后,尖锐自己独特的禀赋。我盼望着赏心悦目的绿芽,或是长出的异卉奇花。可是苍茫群山,百无聊赖,宁静而寂寞着。我也只能继续着无聊的消遣,淡漠而肤浅着自己的灵魂。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