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3:08

在永远镂刻的记忆中,我欣赏美景的欢娱。我在深忧时光的历史中,感触颇深而泪眼朦胧。在光阴荏苒中,我流连眷恋美丽的传奇。依稀如昔的甜美,如今仍掩映可见。我又在微波乘风中,听见如怨如诉,又似悲凉欲绝的声音。我还看见飘飘的竹叶,错落的农舍。晦冥的远景中的人影,我也隐若可辨。我边走边听,倦怠而寂寞着。我希望有艰辛而充实,美丽而璀璨的生活。

  古韵石桥横渡,舟楫淙匆。绿荫满檐,枝桠纵横,水雾滋润,我偶尔又浮现脑海中的梦幻。伊人近在咫尺,转眼又恍若天涯。古树无语,风吹过,黄叶悄然落。我看见疲倦的蝴蝶,似乎传递着古老的不可言传的信息。或在古朴的木屋。或在宁静的小吏港口。我忐忑不安的留恋爱慕之情,渐渐融化成了泪。这也分解了我多年感触的诗趣,和心头缀满的清露。

小市乡位于怀宁县西部,皖江中游。东临白洋湖,南接杨林畈,西隔皖水与潜山县相邻,北与三祝乡相接壤。交通便捷,三一八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以驻地小市港得名。小市港旧名“小吏港”,是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因处古代官道,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兴盛,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的古老商埠、皖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小吏港”遂演变为小市港。建国初属三桥区的小市、顺桥、茅庵、杨棋、四松、平坦、受泉等乡。一九五六年并为小市乡,一九五八年建小市人民公社,一九六零年并入三桥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恢复小市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乡。全乡除杨棋等五个村为丘陵外,余为皖水沿岸大片肥沃良田的圩畈区。以水稻为主。小市港原有“孔雀台”,系《孔雀东南飞》的纪念建筑,现已毁。后,有重建。花山墩,又名乌龟墩上的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已修葺一新。

小市乡有神奇的传说,可幻可化,扑朔迷离。小市是千年古镇,古称“小吏港”,又名“焦吏港”,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是东汉著名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小市港古为水运港口,商贾云集,因年长日久,河道淤塞,渐不通航。周围农民多植园竹,织编竹席,远销全国各地。小市镇不大,镇内有一条逼窄的老街,街上是光滑的石板路,两旁房屋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古风稍存。我抚景畅观,泪点点,犹听回澜曲里烟雨茫,肆其残虐,倶成惘惆。婉丽罂铬,玉树已凄凉,旧颜渺难寻,我苦郁心头。在镇东不远处有个叫刘家山的地方,相传就是刘兰芝的故里。焦仲卿的家乡在今潜山县梅城镇焦家畈,与刘兰芝家乡隔皖水相望,相距只有十多里路程。相传小市乡另有相公庙、兰芝桥等古迹,也和焦仲卿、刘兰芝有关,但缺确切考证。佳期如梦转头空,隐恻炽情,踉跄落地而碎裂,我看见草木也悲壮地零落着。柔情似水,江流滚滚,劫灰余烟里,我满目怆痍。 

        在小市乡北侧下街,有一处著名古迹叫“孔雀台”,是后人纪念刘兰芝、焦仲卿而修建的。开始这里阗无人迹,含蓄隐忧而静谧异常。孔雀台始建于唐代,初为土台。元时在台上搭竹棚,明永乐年间改为砖木结构舞台,清末曾扩建。孔雀台作为《孔雀东南飞》的象征,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访胜之地。“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清末以来,许多名优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其中有夏月润、齐之宝、汪玉珊等。因此,孔雀台在长江中下游名声远震。惜在“文革”期间被毁,仅存遗址和图片。孔雀台是当地人世世代代演唱刘焦爱情悲剧的戏台,据说每逢正月,都要在这里不分昼夜连唱三天大戏,热闹非凡。孔雀台原来呈“凸”字形,占地百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为舞台,廊殿式屋顶,飞檐翘角,每层有斗拱,雕梁画栋,气宇轩昂。但这座珍贵的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了,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一座土台,犹自巍然屹立,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昔日的辉煌。也许是几堆破碎云,栖息了永久。我自愧短识,无意畅达文謇。我也不能痛快的倾诉,或是惊情的哭泣。我只在风风雨雨中,记下孔雀台离别时的美丽、疲倦与软弱。曾经苦难的旋律,最苦最累的岁月,以及罪孽风冲,都已随风而逝。 

小市乡里传说,焦仲卿的母亲叫焦八叉,脾气凶悍。焦仲卿有个小妹叫焦月英,诗中曾提到过她,叫她“小姑”。这个小姑聪明能干,人称“能小姑”。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青春忙于生活,顾不得了解与抗争,他们挥手告别尘世时,肯定已心碎万瓣。焦母可能也会痛悔万分,无地自容。但是只有焦月英深明大义,出面主持丧事,将兄嫂合葬。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合葬墓称作“孔雀坟”。孔雀坟现在还在,位于小市乡老街东侧一座叫乌龟墩的小山岗上。这座小山岗叫花山,也就是“华山”,《孔雀东南飞》中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永镇寺”,原名永镇庵,坐落于古镇小吏港栅子门外。据传建于汉建安年代,是刘兰芝、焦仲卿的定情地。一九五一年土地改革期间,佛像被毁,僧尼还俗,改建为小市小学。一九五三年大水,庙基被拆除,砖石用于建校。后,有重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孔雀坟”还保存得相当好,墓前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但解放以后,这座坟被毁掉了。到了八十年代,对坟墓进行了修缮,面貌为之一新。墓基由块石砌成,墓前竖白色大理石墓碑,高约一米,上刻“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九字,古朴大方。碑的上方还雕刻着一对美丽的孔雀,象征着他们的忠贞爱情。几千年点亮的思维,在这里闪烁兴奋的光芒。只是尘埃污秽,随意践踏着渴望已久的梦幻。这里用生命打破幻想,用温慰翻波愁肠。历史用激情飞逸的教诲,敲打世代坟前缄默的人们。

    小市是文化名镇。境内历史人文景观众多,孔雀东南飞文化园、焦刘合葬墓、孔雀台、王家山新石器遗址、广王庙、清乾隆年间纯种洛阳牡丹园等知名景点,使古老集镇大放异彩。竹编工艺素享盛名,小市“舒席”畅销全国。我觉得这些错乱的蹊跷事物,往往弥漫着人们很深的情愫。这里可能有善意的谎言,有时甚至是利益所驱使,或仅仅是为了掩饰人类自身的失态而已。如果是这样,端立的徒生,白圭之瑕,往往也有颇多的舛误,这使我感到非常痛惜。我只想在凌乱乖舛的人世中,辛意增文,自著自读而已。我不会去写推倒又重建的墙壁。我不想去写虚无缥缈的历史。我可以唯志行清纯,行解兼优。我可以宗说倶通,不滞文句。我可以直剖幽玄,开示悟入。我最终都以度生为本怀,固无以待言。我觉得人生如书,备力艰辛方成正果。我有时携卷快读,竟之,又掩卷太息。我耻于言利,这与世俗的见地有相悖的关系。林阴清脆的文字,忧思粲然,恣意燃烧着生命,我却毫无悔意。这可能使人对我的行为感到惋惜。我欲亲近自然的愿望,总是被大自然矜持地回避着。我在空虚的日夜,感到分外的寂寞,更不想凝结欢乐痛楚几何。我看群星无言,孤月沉默,流泉呜咽,夜莺哀泣等等。我坦陈的心愿,乐于成全他人。如果能用快乐感染他人,我觉得自己就是游曳的天使。

夏奎章、李硕成、夏天演与小市乡。夏奎章(1824-1893),原名大章,字奎章,以字行。武生。小市乡良湖村大茅屋人是三庆班的头牌老生,有活马超的美称。他也是北方京剧演员第一批去上海落户者。其子在上海京剧界都享有盛名二子夏月恒演武丑兼武生,三子夏月珊演武生,八子夏月润演武生,夏月华演武花脸。其中夏月珊,夏月润创办新舞台,从事戏曲改良,对京剧革新起了一定作用。他擅长剧目有《反西凉》、《战渭南》、《冀州城》、《赚历城》等。据说《冀州城》由二黄西皮就是他的创造。他与谭鑫培为儿女亲家,谭之小女嫁月润为妻。李硕成(1889-1962),谱名庆哿,字焰春,小市乡莲湖村李家嘴人。幼读私塾,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十九岁毕业于安庆高级中学。一九三四年,在家乡设经馆两年。一九三八年,至解放先后任怀中分校、卓湖中学、文课中学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著有《老子疏证》、《庄子通义》、《杨子法言注》、《周易我见》及《诗词韵律学》,文化大革命中遭焚毁,现仅存《韵律学》一册。夏天演(1891-1960),字显相,小市乡莲湖村人。辛亥革命时,参加青年军。一九二一年,曾跟随孙中山。一九三一年,他与胡汉民一道反蒋,被迫辞职,旅居上海。一九三八年冬,因健康原因辞职家居。一九五九年,被选为第一届县政协常务委员。病逝于任中。

广王庙坐落在良湖村。背负山峦,面向皖水,古朴雅静,别具风韵。建筑年代不,面积约三百平方米。中殿设有广王大帝神龛,广王神像居于正中,右为二广王,三广王,左为小广王。广王神像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足履朝靴,俨然一副帝王偶像解放前庙内香火极盛,常住僧人。每年农历月间,广王大帝要到方圆百里内巡狩一次,农民称为广王会。足迹所至,涉及潜怀两县的小市、梅城、油坝、三祝等个乡。广王所到之处,都要设台,陈列香几接驾,盛会天,参加者数以万计。据传,广王乃是后梁皇帝朱全温之长兄朱全昱,原系安徽砀山午里沟人。朱全温参加镇压黄巢起义的部队,战功显赫,被唐朝封为魏王,任四镇节度使,一跃而为晚唐后期独揽朝政的新贵。朱全温准备篡唐时,接长兄全昱到京师,委以重任,朱全昱不接受,回到砀山隐住山林。朱全温即位太祖后,有一次生病,很想长兄全昱来看他,派人到砀山请全昱,错传皇帝派人来捉拿全昱。全昱于是只身向南逃亡,来到皖水东岸的岗峦地带,定居下来,为当地百姓看病植树,做了不少好事。以后,他回到砀山,被太祖封为广王,死后又加封为帝,称为广王大帝。后人知道了这段逸事,特在朱全昱的栖身之所立庙,岁时享祀。广王神龛两旁有副对联,可资为证。联身隐砀山,生耻封王死作帝;灵昭皖水,功名及物德嘉民。当地文人谢鸿斌早在二十年代也曾为广王庙题写一副对联,亦可作证:寄迹烟霞,砀山一角帝王贼;功垂民社,皖水千秋俎豆馨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