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星作者
- 成绩
- 378
- 威望
- 489
- 精华
- 2
- 粉丝
- 2
- 好友
- 2
- 注册时间
- 2024-2-2
- 最后登录
- 2024-3-21
- 在线时间
- 35 小时
- 性别
- 女
|
只为那片星空 ——读王霁良《北方的信风》有感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
读一本好书,如交一位好友,听这位好友娓娓道来,睿智,真诚,你能从中获得很多的温暖和力量。这是我读了王霁良先生散文集《北方的信风》后最想说的话。
一本好书,不仅是益友,亦是良师,所以这本书让我收获了一个好友和一个良师。真的是我作为读者的大幸运。我喜欢边读书边做笔记,经常一篇文章的空白处,被我写的满满,但限于书上空间有限,只能整理在本子上。我无法解释读这本书何以能激发出我大量的表达欲和分享欲,或许是被王老师痴爱文学的真诚感动;或许是有着同样生活在农村的经历,文中那些对故土真诚朴实的环境描写让我倍感亲切,我们深爱着同一片土地;也或许,作者年轻时的一些经历让我感同身受,我们都曾并一直被文学治愈着。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动来自于王老师对文学的痴爱,并把这份爱付诸于行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她让我们身处阴沟不忘仰望星空,陷于泥淖不忘爱与梦,让孤独的人“在尘埃弥漫处见光亮”。《月下的路》写了他在极艰难困顿的境地中追逐文学梦想的旅程。一个从《古代汉语》考场赶回工地的鲁西南青年,一个挖河民工,谁也不知道他赶考往返的那一天一夜经历了什么,那种寂寞无助的孤独,对前路未知的迷茫,考试过关后的如释重负,日后都成为他追梦过程中的无限力量,鞭策着他勤奋自律,笔耕不停。现在王老师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并且还在继续着。他认为成就一个作家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他本人也在身体力行着,现在还在坚持着每晚读50页书的习惯。
我非常喜欢宗城在《至少还有文学》中的一段话“文学不是对现实的消解,而是插上想象之翼,对现实更深的抵达。它让我们感受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看见平静湖面下的惊心动魄。它让人知道,一个人在流水线奔波与世俗名利的追求之外,还有更开阔的精神世界等他探寻。”我想,用这段话来诠释我读王霁良老师这本书的感受最合适不过。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书中饱含深情的叙述了他和夫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令人羡慕的爱情。感动于《牵手》中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双向奔赴继而相知相恋的纯粹爱情,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既有柴米油盐的烦恼,也有煮酒侍花的诗意,两个人相互扶持,彼此欣赏,在平凡琐碎的日子里细数流年。
我想世界最美的遇见,莫过于灵魂深处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作家廖一梅说“人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而王老师和夫人就是懂得并了解彼此的人。文中,无一爱字,但满篇字里行间皆是浓浓爱意。我读到了这份爱与懂得,爱是彼此靠近,惺惺相惜,而懂却是细水长流,坚定不移。人生海海,唯有懂得,可抵岁月漫长。这世上,有一人懂你,而正好 这人又在你身边,再大的成功,莫过于此。
王老师一直是个性情中人,所以我不回避写写他对已故前爱人的怀念。好像写怀念的诗中艺术成就没有哪一首能超过苏轼的《江城子》,但王老师的《怀念村口那一片果园》中流露出的爱不亚于苏轼的深情。文中有一小诗“常常朝着菏泽的方向望望天色,怀念你柔弱得似一根丝线。”这是对她的挂牵。圣洁、柔弱的人儿已逝,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好好告别,总觉得你会好起来,我们还能嬉笑于那片苹果园。“繁花落尽,我心中仍有落花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席慕容)。”你走了,我还在怀念你,那些写给你的诗,你听到了吗?
写到这里,不得不写写王老师书中多次提到的朱多锦先生和“七亩园”文化论坛。
这也是本书带给我的大惊喜,让我知道在离我并不遥远的城市,有一群热爱文学的前辈和志士们,他们怀着对文学的满腔热情成立了七亩园文化沙龙,成员中有平民,有官员,各色人等因为文学走到了一起,他们每月相聚,谈经论典,讨诗论道,各抒己见,发言人侃侃而谈,其余人侧耳聆听并记着笔记。这让我想起当年木心先生和其学生陈丹青等人在美成立的文学沙龙讲述世界文学史的经历。那怀着对文学的满腔热爱在台上激情昂扬的朱多锦先生身上不就有着木心先生的影子吗?那一群或真诚聆听或踊跃发声的文学志士们不就是当年陈丹青等人吗?在今天物欲横流,聒噪纷繁的社会中,有这样一方可供知识分子吸取营养的净土实在是难能可贵!
而此时最初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朱多锦先生已去世多年。朱多锦先生所经历的痛苦以及他在痛苦中和文学的羁绊,王老师在《痛苦与文学》这篇散文中有详细讲述。用王老师的话说朱先生是“文革时期,一个为思想付出代价被时代抛弃的人。”他清高一生,也清贫一生,他一生都在精神世界里觅渡,最后皈依基督。马德说,“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我想这段话用在朱先生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诚然,朱先生是孤独的,他曾遭受的痛苦和屈辱我无法想象,但今天我想说,朱先生不孤独!他生前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爱戴他,故去后又有那么多朋友怀念他,更有王霁良,黄秀峰等老师把他的诗整理成集并出版,让我们得以瞻仰先生风骨,若先生天上有知,也是倍感欣慰吧!
我只是王老师一个普通的读者,籍籍无名,因为同样的热爱——文学,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中交流,“我们都处在阴沟里,却有人仰望星空。”而文学,就是我们的星空,为了这片星空,我们一往无前,一腔孤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