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934|回复: 0
收起左侧

[其他] 五云

[复制链接]

0

作品

0

互动

51

积分

一星作者

成绩
33
威望
50
精华
0
粉丝
0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24-6-6
最后登录
2024-6-20
在线时间
8 小时
性别
真实姓名
华荣
发表于 2024-6-6 2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菡淤的天马 于 2024-6-7 08:12 编辑

                                                        五云


                                                 第一章  概述

       五云,是地名,叫五云镇。如果打开百度,输入“五云”,排在第一的解释是“云的色彩”、第二是广东省揭阳县的五云镇。但在赣州,五云已经很是小有名气了。2020年10月,笔者受命为一个推介会写了一首《五云是个好地方》的歌词:“五云是个好地方,象明珠镶在赣江西岸。北边生巡抚,南面出中将;总督题对联,尚书留绝唱。哎呀嘞!五云的历史数不尽,五云的故事说不完。五云是个好地方,象花儿开在赣江西岸。东面大码头,西边菩提山;田园出品牌,村庄树样榜。哎呀嘞!五云的味道尝不尽,五云的风光看不完。”歌词由本地的音乐人许忠佑谱曲、区剧团的女高音吕鹛演唱,推介会主办方还以《五云是个好地方》为主题歌,录制了一部《五云是个好地方》的专题片。这个专题片在当时的赣州内外,着实让五云火了一阵子。
     《五云是个好地方》唱的五云五云镇,位于赣州市赣县区西北部,东濒赣江,与湖江、储潭隔江相望,南连赣州市章贡区水西,西接赣州市南康区,北界沙地。镇政府镇驻地五云圩,距赣县区中心28公里,与赣州市区相隔15公里。境内7.5公里的夏浒旅游公路、12公里的105国道和14公里的祥云湖旅游公路呈“个”字型辐射全域。全镇人口 2.32万,面积 134.13平方公里,有林地159656.85亩、耕地15922.95亩,辖1个居委会和赣江、千丈、日红、南田、大岭、下丹、上丹、夏潭、左坑、蓬村 12个行政村。辖区内以丘陵为主,为典型的南方山区地貌。盛产无公害蔬菜、西瓜、食用菌、茶油、板鸭等。区域内有钨等矿产资源和以将军墓等古系、菩提山等山系、祥云湖等水系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
       解放前,境内分大兴、长丹两个乡。大兴乡驻地五云圩,长丹驻地现在夏潭村长村组的长村水库水淹区中。1949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8军144师某排长王希仁(河北人)、副排长汪忠灿等约20名解放军进驻五云,驻地五云村桥头康王庙。解放军接管五云后,成立工作队,王希仁任队长,驻地仍在康王庙。工作队下面成立了农会,取消了“保甲制”。1951年成立五云区,王希仁任区长,区政府设五云上街的华屋祠堂(现在的老农贸市场西侧),辖现在的五云镇全境、储潭镇的东坑、白涧、大元和章贡区水西的石埠、龙年。区下面设大队,大队下面设生产队。1958年成立和平公社(后改为五云公社),期间将驻地华屋祠堂拆旧建成一四合院。1959年并入沙地公社。1961年从沙地析出恢复五云公社。1968年将储潭公社的白涧片并入,1972年划出。1984年改为五云乡,辖五云、星星(从五云村析出)、赣江、樟桥、千丈、日红、南田、江东、星云、大岭、下丹、上丹、夏潭、左坑、松山、蓬坑等16个行政村,之后经历三次行政村重组,樟桥村并入赣江村、星星村并入上丹村、星云村和江东村并入南田村、松山村并入左坑村。1994年,乡政府驻地迁址马灯岽(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五云菇类研究所旧址),下辖1个居委会(当时尚无办公地址,自2019年始设专用办公场地)和五云、赣江、日红、千丈、新阳、南田、大岭、下丹、上丹、夏潭、左坑、蓬村等12个村委会。2000年撤乡设镇。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五云都有彰显自己个性的“家资”。“白区”时期,五云村廖传琅的裁缝店是谭汤池、罗孟文创建和领导的重要地下交通站,为赣州、吉安两地之间人、财、物和情报的来往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谭汤池,湖南茶陵人,时任中共赣州中心县委书记,后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于2005年6月19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7岁;罗孟文,赣县南塘乡清溪人,时任中共杨赣特委书记,后任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1月8日在南昌逝世,享年83岁;廖传善,五云村大厅下人,时任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后因时局变化,与谭、罗失去联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病逝于家中)。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村水库是赣县的水利品牌;六十年代,是赣州地区农业学大寨的“红旗乡”,蓬村丝毛坑的温福亲被评为赣州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荣幸参加天安门国庆20周年观礼;七十年代,樟树坪沙甜柚果园是响誉赣州内外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果样榜;八十年代,五云菇类研究所的成果受益大江南北;九十年代,五云花岗岩板材成为全县乡镇企业的拳头产品。二十一世纪:00年代,创出了“江西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品牌;一十年代,在赣州率先拉开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序幕、南田村女军人李顺摘得“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冠军金牌”;二十年代,荣登赣州市乡村振兴示范镇榜单、打造一流环境促成浙赣粤大运河五云港组团项目中的五云作业区一期项目竣工。
       五云港已雄居赣江西岸,正对五云翘首以待。五云远航,如箭在弦。如何驾驶这艘大船,读一读五云的昨天,也许更能匠意于心。

                                                  第二章  传说

       一、“马灯岽”与“船形”

       马灯岽,位于五云镇政府的所在地;船形,位于赣江村中段,与五云港组团项目中的五云作业区隔五云河相望。
       很古的时候,五云河边有一个以作豆腐为生的豆腐女,无兄弟姐妹,家中只有两个病倒在床的父母。每天,豆腐女凌晨就得起来作豆腐,四点前就得把豆腐帕、浆桶、箱斗和身上这套专用衣着换下来,一起搬到五云河里去清洗,五点前就要挑着豆腐赶到五云圩。
       豆腐女的孝敬勤劳和这个洗东西的习惯,被水口码头的摆渡郎知道了。于是,从此每天晚上都在豆腐女下五云河之前,渡船头放一盏又大又亮的马灯,将渡船撑到距豆腐女洗东西一丈来远的地方停下,让豆腐女可以借着马灯的光亮洗洗刷刷,他自己则回到船舱补觉,待豆腐女上岸回家去了,再把渡船撑一里来水路,回到水口码头待客。
       摆渡郎的这个习惯又被五云圩西北边的一个放鱼豪子(诱捕鱼的一种篾器)的人掌握了,心里就打起了这盏马灯的主意,觉得这盏马灯如果用来出租给做红白好事的人家,一年可以额外赚到一笔不小的收入。放豪人习惯晚饭后去赣江放鱼豪子,天放亮前再去把鱼豪子收回来。这天晚上的四点钟左右, 放豪人路过摆渡郎的渡船边,发现豆腐女回家去了,渡船却还停在这个地方,摆渡郎一定是睡沉了。放豪人就蹑手蹑脚上了渡船,提到马灯后就熄了马灯火,一溜烟地往家里去。
       放豪人提着马灯离开渡船一里来路时,摆渡郎才醒来,发现马灯被盗了,于是,在船头放马灯的地方蹲了三脚,放豪人手上的马灯就落到了地上,再也提不动了。但是,摆渡郎的渡船也撑不回去了,永远停在了这个地方。
从此,放马灯的地方就长成了一个小山坡,这个小山坡就叫马灯岽,就是现在五云镇政府所在地;停渡船的地方就隆起了一座土墩,这个土墩就叫船形,就是现在赣江村的船形。

       二、康王庙

       康王庙位于五云村的五眼桥头南侧,与五云港组团项目中的五云作业区一衣带水,由青砖黑瓦建筑。虽历经数次损毁和维修,至今颇显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和古色古香神韵。关于康王庙的来历,有多个版本,这里只说一二。
       一说:1127年,在垂帘听政的元祐太后(又称隆祐皇后)授意下,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不久,迫于金兵头领金兀术的追击,宋高宗赵构南逃临安。元祐太后和六宫一行人与赵构走散,走的是南下西上江州(今九江)的逃亡路线。因元祐太后拥戴赵构登基功不可没,所以,虽“今在数千里外”,为了保护她们,宋高宗仍命刘光世由江北移驻江州,作为屏护。元祐太后原先认为金军会从扬州一带渡江,江南西路(即今江西省)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可是却没有料想到金军首先从黄州渡江,元祐太后一行到江州以后未敢久留,马上南下洪州(南昌)。她们刚离开六天,金军即到达江州城下。元祐太后在洪州也不敢久留,立刻乘船南下,前往吉州(今江西吉安市)。然而刚出洪州不久,因当地船工结伙造反,致使元祐太后的从军溃散,所携“六宫府库一夕而尽”,好在元祐太后和贴身、护卫等人员安全无恙。金军闻元祐太后南行,随即分兵南下。吉州(吉安市)知军州事杨渊弃城逃走,袁州(今江西宜春市)知军州事王仲嶷则向金军投降。元祐太后决定乘船经太和县、万安县潜入虔州。金兵追至太和县时,元祐太后刚刚离开万安县,前后相距约六十里。元祐太后清点了身边人员,逃散“宫人一百六十”,身边只剩下百余人。于是,元祐太后又决定舍舟登陆,从岸路经赣县的沙地、五眼桥往虔州奔逃。到了五眼桥的枫树坳时,天已黑,元祐太后身边才剩了数十人。元祐太后不得不选择在此住宿一晚再逃。但是,入夜后,元祐太后的几名卫兵却走下枫树坳,进入到附近的农家实施财物抢劫。在抢劫过程中,卫兵不但遭到闻讯而来的村民围攻,而且,其中一名卫兵还被打死。元祐太后怕事态再度恶化引来杀身之祸,便连夜逃离了五眼桥。到了虔州之后,元祐太后的卫兵又故伎重演,在城内大肆抢掠、烧杀。为保虔州安宁,虔州富豪陈新等人率众进发虔州,意欲责成官府捉拿胡作非为的卫兵、驱赶元祐太后一行。但队伍不但进不了城,还受到官兵夹击,死伤惨重,陈新中流箭而死。这个事件诱发了虔州一起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次年三月,元祐太后平安入都。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奉令到虔州镇压农民起义。此时,元祐太后虽已去世两年,但高宗对陈新率众震惊太后一事仍耿耿于怀,便密令岳飞对虑州实行屠城。这个情报被曾一直侍从在元祐太后身边的一名卫兵头目获取了。卫兵头目为报6年前手下在五眼桥被村民所杀之仇,应用金钱手段贿赂了岳飞手下的一名将领,要这名将领在完成虔州屠城后,带兵出城北去五十里,将枫树坳下的住户杀绝。好在岳飞接到高宗密令后,曾三度请求高宗宽赦,后得高宗允准,屠城一事方得幸免。数年后,屠城消息和元祐太后那名卫兵头目的险恶用心才传到五眼桥。五眼桥人深感高宗赵构、岳飞的恩德,官绅士民便决定筹款在枫树坳建庙一座,以祀奉高宗赵构,庙号沿用了赵构即位前的封号“康王”。清同治年间,康王庙北迁现址重建,原址称为庙坪子。重建的康王庙呈长方形,占地约600平方米,外形重檐飞甍。庙内分南北两殿。南为古戏台,北为以神龛为主的综合建筑。戏台和神龛上方有彩绘藻井。逢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为庙会日,庙会一连三天。
       二说:公元902年,卢光稠率兵占据虔州,自称刺史,自此开始统领虔州长达8年。之前,虔州曾一度为岭南割据政权的首领刘隐所辖,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即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刘隐意欲夺回虔州,派其弟刘岩以数万兵力攻打虔州。经过激烈的战斗,卢光稠击退了刘军,把虔州保住了。在此重大关头,卢光稠审时度势,为确保虔州安宁,决定派员赴开封(后梁的京城)禀奏后梁太祖,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于后梁朝廷。后梁太祖准奏,遂于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以及吉州(今吉安市)南边诸县。又建镇南军,以卢光稠为留后,并加封其为“舟汝王”(世称“卢王”)及太保太傅。从此, 卢光稠在虔州全心经营政务,就是在这个时期,虔州及周边乡镇的农业、手工业、交通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五云(当时称五眼桥)因紧邻虔州,受益极大,不但茶油、豆腐、裁缝、打铁等手工业得到极快发展,而且五云街得到扩建、五眼桥得到卢光稠拨款改造。更值得一提的是,虔州由一座原来只是防御来犯之敌及预防洪涝的小城池逐步变成了江南一座繁荣的工商重镇,实现了虔州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唐末繁荣时期。虔州繁荣,吸引了更多从北方南下避难的流民涌向虔州,这使得五云成为了北方南下避难流民涌向虔州的一个驿站。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十二月,卢光稠重病不起,第二年五月十二日,病逝于虔州任所,享年七十一岁。后来,为纪念卢光稠的功德,五云民间筹款在枫树坳建庙一座,清同治年间,康王庙北迁现址重建。因卢光稠为一方诸侯,便冠庙名“康王庙”。

       三、古路

       古路,就是现在拥有5公里赣江江岸线的日红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这里是“十里江边十里桃李”。
       现在村委会所在地五星街有一龙王庙,滔滔赣水依东而过,南侧是一棵需要十人合抱、树冠有一大半遮掩赣江的千年古榕,古榕下曾是一个码头。龙王庙原属土木结构,建于宋朝,由龙王宝殿,左右厢房构成,附属有厨房、膳厅、住房、接待室,厅门口中央有戏台,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时期,神像、戏台和部分附属房被毁,后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修葺。古时,赣江十八滩途中,商贾和纤夫由赣州往万安方向至此,历经了桃园滩、白涧滩、鳖滩、横弦滩、天柱滩、南风滩,狗脚滩、往前滩、金沙滩;由万安往赣州方向至此,历经了惶恐滩、茶壶滩、漂神滩、棉津滩、大蓼滩、小蓼滩、武索滩、昆仑滩、良口滩。俗语称:赣江十八滩,滩滩鬼门关。没有真功夫,劝君莫上船。不想见阎王,必先拜龙王。龙王庙正处于赣江水域赣州段“东有新庙前西有五星街”的五星街码头旁,而龙王庙里的龙王菩萨素被称道“威震十方,甚为灵念”,故此上下船只、来往商贾至此无不上岸谒庙朝拜,以求顺风顺水,历险化夷。特别是由万安往赣州方向至此的商贾,已历经赣江十一险滩,真实体验了滩滩如过鬼门关的险象。大多数只背了个包袱的商贾,在朝拜出庙后,见有一条通往五云圩的石阶路,于是,都选择弃船上岸,徒步经五云圩前往赣州。
       古路由此而得名。

       四、千丈坵

       千丈坵,是一坵田,周长300米,面积12亩,位于千丈村中段。千丈村由此得名。
       传说,千丈村由李氏开基。也有的说,这开基人奶名玉崽。那时,这地方无名,整条坑呈南北走向,并无人家。当年,从他乡流落到此的玉崽,由南向北走穿了这条坑,发现坑中段是个特别之处,样子像大肚泥蛇,自西山脚到东山脚的宽度虽不足70丈,不但有高低不一的连片平坦地,小河对面的东山脚下还有一块方圆百丈的茅草坪。在玉崽看来,这块茅草坪就像一只四四方方的粮仓。玉崽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在依西山脚的一个湾上择地搭起了一只山棚,从此定居下来。这地方就是现在的埔下。玉崽定居埔下后,就在坑口的圩上置办回镰铲镢头,率先在这块茅草坪上一边开荒一边种植五谷杂粮。
       这天,一位老先生路过,发现原来的茅草坪成了一坵田,田中间正有一个后生拱起屁股在开凿一座石包。老先生甚是好奇,就决定上前探个究竟。老先生近前一看,不由得惊叫起来:“后生后生,石渣割烂了你的脚底板呢!”那后生听见惊叫就回过头来,发现后面一大截的石渣、泥土已经被血染成了红色。只见老先生一边从背篓里取出来一个瓶子,一边上前将玉崽拉在一块片石上坐下,催促道:“快歇一把,我给你撒些刀枪药止止血。”此时的玉崽才觉出两只脚底板痛得钻心。
       原来,老先生是坑外五眼桥圩上开药铺的,家住圩南五眼桥头,为了几味药材,每逢采药时节,有不少日子要花在四乡八镇的万水千山之中,只是随着年岁的老去,进山的日子愈来愈少了。这地方,老先生三年前来过一次。于是问玉崽:“这坵田挖了几年了吧?”玉崽回答老先生,时间没记,但田堘方圆百丈。老先生又问玉崽,你成家了没有?玉崽回答老先生,还没有能力养家,这开田的功夫,才十成其一呢。
       经过闲聊,双方都知道了对方姓甚名谁、家道近况。这一老一少也不知坐下来聊了几个时辰,老先生见玉崽脚上的血止了,背上背篓,也不提往山里采药的事,转身就往回走,嘴里还不停地自言自语着“方圆百丈,十成其一”。
走出几步,老先生回头对执意要送他到路上的玉崽说:“这地方也没个名,就叫千丈坵吧。”
       也不知玉崽听没听见老先生的话,走在后面的玉崽正在全心分辨老先生背篓里的几味草药。当把老先生送到路上时,便对老先生说:“先生采的这些药,晚辈都认得,以后我就偷空采了晒干送到您老的药铺来,也算晚辈对先生的报答。”
       老先生正待说出一句“好好好价钱是要加倍的”,却被河对面西山脚下的那只山棚咽住了。无疑,这山棚就是玉崽的家。那只山棚让老先生伫脚思量了许久。鱼住塘,人住湾。看来,这年纪轻轻后生不但勤劳、知恩,还颇懂些风俗习性。想到此,这后生在老先生心中的份量就愈加重了起来。此时,老先生就陷入了一个想头:五眼桥,千丈坵,不是有点对偶么?是巧合还是天意?这个由头,玉崽的开田“十成其一”是因,老先生家有“待字深闺”的小女是果。
       原来,老先生家里有个早已到了出阁年纪却还未对上人家的小女。小女名叫云妹,也许是缘份未到,媒人来了一茬茬,不要说云妹不点头,就连开明的老先生也没一个相得上的。今天这个玉崽却一下子上了老先生的心头。
       在这十五里的回头路上,老先生把前一半路用来惦量玉崽,后一半路用来惦量这条坑。这条坑对老先生来说,好像只到此时才耳熟能详。坑的样子呈一个倒写的“卜”字,十八墩点缀其中。十八墩均由参天大树组成,主坑坑口到“千丈坵”十二个、“千丈坵”至主坑尾六个。十八墩不但是一道别致景致,还为后人辟出了十八个宜居的“湾”。凭老先生阅人阅事、阅山阅水的经历,他断定,有这样的天、地、人合一,后人即便不富贵,也能人丁兴旺、丰衣足食。
可老先生知道,云妹也是个心高人,这事可由不得他这做父亲的,毕竟玉崽家无资产,且是个孤苦怜丁的异乡人。
       不几天,玉崽果真背了一大捆洗净晒干的各式草药送上门来,老先生就支使云妹去过秤付钱。每当如此,老先生就特意留饭。在等饭的空档,老先生见玉崽老是用眼角往书房里瞄,就对玉崽说:“你有兴趣的话就去书房看书歇脚吧”。一来二去,云妹与玉崽就熟络了起来。这天,当云妹向玉崽端上一盆洗脸水后,善于察言观色的老先生知道有戏,高兴得走进书房,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个对子“千丈坵玉种丹坵子曰千孙曰千千秋配偶孙贤子孝  五眼桥布扎蓝桥天数五地数五五味相安地久天长”,然后将对子夹进了一本药书。
       不久,云妹与玉崽两人谈婚论嫁的佳期临近,老先生自然想到了夹在书里的那个对子。当老先生取出对子正欲递给玉崽时,却发现对子里的“布扎”涂改成为“云生”:千丈坵玉种丹坵子曰千孙曰千千秋配偶孙贤子孝  五眼桥云生蓝桥天数五地数五五味相安地久天长。

       五、龙滩背

       龙滩背,是新阳村一个村民小组的名称,位于村庄的最北端,与沙地镇的利群村接壤。
       古时候,紧邻利群村的边沿有一个滩。滩是随处可见的,而龙潭背这个滩却很是特别。五云全境,多以黄土地貌为主,在新阳村,唯独这口滩的周边为喀斯特地貌。当年,这口滩大约40平方米,深不见底、清澈无比,北侧有一瀑布飞泻而下。据传,这滩是庙里菩萨洗澡的地方,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各村的人都会吹吹打打将庙里的菩萨抬到这口潭里来清除凡尘,洗完后再把菩萨抬回各自的庙里,以祈祷年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有一年的端午节,五云镇对面的储潭划龙舟比赛,突然间,有一龙舟倾斜,不少赛手被倾倒在赣江。不一刻,龙舟平稳如常,在清点人数和龙舟上的物件时,人是一个也不少,却少了一面鼓、一柄桨和一支鼓槌。由此,龙舟赛不得不中断。这事当天就传到了龙滩背。奇的是,在滩边做农活的人发现滩岸上盘着一条长有鸡冠的金龙,大如圆桌。这龙只显身了一下,瞬间就潭浪滔天,金龙乘着水花腾空而起,直向沙地镇高峰山的法云寺方向飞去了。等风平浪静后,潭里竟然冒出了一面鼓、一柄桨和一支鼓槌。原来,这滩是一口与储潭相通的龙滩呀。龙滩的名称就这样出来了。从此,只要菩萨来洗澡时的鼓声响起,在场的人都听得明白:“咚咚锵,咚咚锵,龙潭透储潭”。
       由于居民点在龙滩的背上,这个地方就叫成了龙滩背。其中的龙,是一个传说。但现实中,龙滩背还真有一件与真龙天子相关的东西:恩荣匾。恩荣匾高约120厘米、宽约65厘米,由正中的“钦赐 恩荣”、左边的“嘉庆二年”、右侧的“黄尚达立”字样和四周雕花组成,匾为本地杉板雕刻制作,做工较粗糙。恩荣匾是皇帝对有功于朝廷的人的一种奖赏,有的是由皇帝直接赐御书、由受赐人自己负责建造,有的是皇帝下诏、由地方出银建造。恩荣匾一般悬挂在进屋场的大门上方,或是祠堂正中。
       可惜,无论黄氏族簿、还是黄氏后裔,都没有这个黄尚达的具体情况。
       族簿上,只有一个世传垂线图,黄尚达在“峭山公至五云左坑高田排开基祖茂椿公世传垂线图”中排为第33世。结合黄氏宗祠内的“夏江堂历代高曾祖考妣一脉男女宗亲神位”分析,黄尚达为龙滩背开基人的第13世传人。族簿只有峭山公的小传,从小传中得知,峭山公,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迁福建郡武,字岳,号仁静,又实郎,曾任工部待郎、统领江浙两广军务等,后因朱温弑哀帝篡唐建梁,则弃官归隐乡里息武兴文。从中可知,黄尚达的祖上,不但是名门望族,还属于武林宗室、书香门第。
       黄氏后裔对祖宗黄尚达的生平,不但说法不一,而且寥寥。第一种说法:在皇帝身边做武官,很得皇帝认可而受赐;第二种说法:中年后从朝廷弃官到曾经的祖籍地福建经商,后来声望日高,因对地方吏治解囊献策有功而受赐;第三种说法:在地方做官,受百姓拥戴的名声传到皇帝耳朵里而受赐;第四种是黄氏后裔大多认可的说法: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老祖宗黄尚达,因身材高大,有把力气,中了武秀才,所以朝廷褒奖“恩荣”匾一块。但是,仅因“中了武秀才、身材高大、有把力气”而受赐此殊荣,史无先例,不可能,因此这种说法不可信。其它说法倒是值得考究和推测。
       推测一:无独有偶,《台湾南部碑文集成》第141页出现了“黄尚达”这个名字。也许此黄尚达非彼黄尚达,但推测起来,却也合乎情理。台南县学甲乡光明村中洲惠济宫庙后,有一块立于道光23年(公元1843年)的花冈岩刻碑,碑文主要记述了盐水港街总理武生、董事一行“赴府佥呈”治理“奸棍”“酷索”还地方百姓平安一事,“黄尚达”在“总理武生、董事一行”之列。但碑文所记事项并无具体时间和人物介绍。因此,立碑时间虽距赐匾的嘉庆二年(1797年)相差50年,也可以认为立此碑是为纪念50年前的事,这也符合黄尚达“中年弃官到福建经商”的说法。
       推测二:自郑成功收获台湾、清政府在台湾实施吏治以来,台湾的守旧势力、“黑恶”现象和“民变”隐患,一直是朝廷的心病。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帝为巩固他心中接班人未来的执政地位,一方面,封第十五皇子(嘉庆帝为十五皇子身)为嘉亲王;随后,令嘉亲王代为行使铲除台湾“天地会”的权力。台湾如平定,既能保台湾吏治平安,又能让嘉亲王有个特别建树垫底上皇位。台湾至今传说嘉亲王亲自率兵跨海平定以林爽文为首的“天地会”。事实是,嘉亲王依旨,令福康安集结水师跨海向台湾进发。嘉亲王并没亲征,但派了亲信将领李勇随征。此战中,除嘉亲王、福康安外,史记姓名比较清晰的只有嘉亲王亲信将领李勇和水师将领王得禄、王发。此役虽如乾隆帝之愿,但因“天地会”结合了台湾当地平埔族人及山地民族势力,使得战事甚为激烈,导致李勇战死于南投竹山(墓葬于现在的台湾嘉义县六脚乡双涵村)、王发战死于高雄凤山。结合史实和黄家“在皇帝身边做武官”的说法,可以认为:黄尚达不但可能是李勇将军的得力干将,而且可能在此役中表现突出;也有可能“天地会”被平定后,因亲信李勇战死并葬于嘉义(史载:嘉义名为嘉亲王称帝后所赐),为了台湾的安定,也为了李勇的墓地有人照料,嘉亲王就着身边人黄尚达留在台湾作地方官。

       六、夜饭坵

       南田村委会所在地就是夜饭坵。夜饭坵,指的是一坵田,这坵田里盛着一个勤俭兴家的故事。
       也不知哪年哪月,南田村有一个东家正想找一个长年(常年做田里工夫的人)时,却有一个后生送上门来。在谈定了年薪后,东家问后生:“你能做几年?”后生却答非所问:“东家这里一餐饭能值几个钱?”东家听懵了,回道:“饭菜尽你吃的呢,不另收钱的。”后生说:“我来做长年,年钱多少不论,能给家里贴补些家用就行,主要是看中了你的一坵田。东家这坵田肯不肯卖?”
       原来,后生是想每天省一餐夜饭,这省出来的夜饭折算成钱,待夜饭钱积到这坵田的价钱时,就请东家告诉他。他买田的日子,就是做长年结束的时间。
       东家听了,很是对后生另眼相看,认定这后生值得帮衬,就有意成全他。
多年后的一天早上,东家对后生说:“今天开始,你去做自己的东家吧。这坵田就叫夜饭坵好了。现在我们立个字据,夜饭坵就归你了!”

       七、菩提山和黄荆树

       相传在晋代,五云镇西去八公里的菩提山中,有一对夫妇,男的叫樵崽,女的叫云妹,两人过着耕山种田的日子,把菩提山经营成了一个苗竹、杉树、油茶、水稻、蕃薯、黄豆等的世界。夫妇有九个儿子,依次将取名为竹、木、铁、布、豆、酒、泥、发、油,并分别教会了九个儿子篾匠、木工、铁器、缝衣、豆腐、蒸酒、泥手、剃头、榨油的手艺。这个传说很有些依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五云这九门农村手艺,曾闻名于赣州内外、赣江两岸。
       菩提山平静富足的日子,被一个叫聂龙的后生搅乱了。聂龙是个终日游山玩水、热衷于寻仙问丹的闲人。聂龙来到菩提山,就不想走了,死皮懒脸地在樵崽和云妹家中混穿蹭吃。一天,樵崽在一个叫西坑尾的地方垦复油茶山时,挖出一个石头蛋,正捡起打量这个东西,却被跟在边上游玩的聂龙抢过来一口吞了。聂龙吞了石头蛋后,片刻就口干舌燥、肚皮涨大,在地下打滚,直到一头扎进山下的水潭,把一潭水喝干了才平息下来。此时的聂龙,身上一下子长满了鳞片,变成了一条龙。而聂龙却并不安宁,不时就要狂躁一次,每次发作,只要尾巴摆几摆,潭里的水就变成一股山洪向山下泻去。不仅如此,每当此时,聂龙就大叫大笑:“我成仙啦,我只要搅出一片海,就能游到东海去做龙王啦!”山下不但有樵崽的九个儿子、有他的云妹,更有几十户人家!樵崽岂能让聂龙在这里作孽!于是,樵崽丢下锄头,骑在聂龙的背上,双腿死死夹住龙尾、双拳狠命击打聂龙的头部。也不知过了多久,潭上聂龙、龙上樵崽的样子就化成了五云第三高峰,这山,就是现在海拨500米的菩提山。
       再说家里的云妹,几日不见丈夫回来,就交待九个儿子好好各自为业,自己装备饭菜茶水,一路离家向西寻找丈夫。寻至西坑尾的茶山上,云妹仍然不见丈夫的踪影,就又急又哭,当跨过山溪,想攀着一根老筋藤再往上爬时,一下子筋疲力尽瘫倒下去。云妹躺下的地方坡度甚大,下面就是一条小溪,如果滚到水中,岂不没了性命!这时,土地公公正好路过此地,发现了昏倒的云妹,于是就从黄荆拐棍上剥下两片木屑,一片放在云妹的脚边、一片放在云妹的手上。土地公公的是让云妹的脚边长出一棵树,挡住云妹不往山下滚落,一片长成拐棍,让云妹醒后可以柱拐继续寻夫。只是,云妹已无抓物之力,手上的这片木屑被山风吹到了脚下的小溪对面。待云妹醒来,脚面前已经长出了一头单棵双枝、粗细要人合抱的黄荆树,小溪的对岸也长出了一棵黄荆树,只不过对面这棵比脚下这棵小一些。
       据《本草》记载:黄荆树为马鞭草科植物,系灌木或小乔木,高2~5m。俗话说:只见黄荆长,不见黄荆板。说的是人们虽然能看见黄荆树年年生长,却不能见到黄荆成为一颗树,更看不到黄荆树的木板。但黄荆树有小叶荆、疏序黄荆、白毛黄荆、拟黄荆、荆条、山牡荆等变种,其中,山牡荆一般高为4-12米。2006年,经赣县林业局考证,西坑尾的这两棵黄荆树为山牡荆,树龄为510年,是国家一级古树。类似于这种规模和年头的山牡荆,2006年10月18日,江西省永丰县林业工作者在西石马镇层山村发现了一棵,长在村子中央,树龄逾千年,需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胸5.2米,高约25米,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另外,2017年11月19日,重庆丰都县南天湖镇三汇居委会发现超300年黄荆树,高约15米,干径148厘米,两个分枝最大的干径117厘米,最小的也有114厘米,初步估算树龄超过300年,在丰都县实属罕见。

       八、夏潭

       相传300多年前的初夏,五眼桥圩来了一个摇拨浪鼓的,这不稀奇,怪的是这个拨浪鼓的物品卖价、废品收购价和以物换物的标准,都是一口价,不给人讨价余地,一副“要不要随便”的样子。
       这个拨浪鼓姓肖,人称肖货郎,来自吉安。肖货郎本是个作田佬,因为一场家族纷争,就做了货郎。那场纷争,起缘于两户相争一块地,后来演变成两大家族大打出手,闹出了一场人命官司。肖货郎的家乡本是杂姓聚居,加上地紧人倜,小到口角是非、大到家族斗殴的事时有发生。肖货郎虽是个三十挂零的单身汉,却颇有些阅历和思想,早就有先择一个地广人和的去处、再成家立业的主意,只是由于故土难离的情结纠缠,使得愿望迟迟未能付诸行动。此次的人命官司,官府追得甚紧,一旦水落石出,肖货郎也难脱干系。为此,这个单身汉终于下定决心,从田里洗脚上岸,成为了肖货郎。由此可见:摇拨浪鼓是假——买卖上只要能应付日常开销就行;择地安家是真——找到一个地广人和的去处。这就难怪肖货郎的一口价。
       “地广人和的去处”说是好说,找起来却有些山重水复。
       在离家南去大约百十里的地方,肖货郎觉得此地就是了:后山重重叠叠而来,到此开面形成一个湾,左青龙高而且裹脚、右白虎低而且虎头右向;前面还有一条腰带水;这里的百姓也很是热情,一点不欺生、不排外。从百姓的嘴里得知,这地方叫老虎湾。“老虎湾”把肖货郎吓得拨腿就跑,因为自己的属相是牛!
       在快要走出吉安进入赣州地界时,肖货郎来到一个山坑,觉得这地方安家也不错,后有靠椅山、前有月亮湾,月亮湾对面躺着一垅可以开荒的平地,一里之外还有个小村落。主意打定,肖货郎就放下货郎担,拿出柴刀砍来竹木搭起了一个窝棚。未料想,午夜子时,窝棚被人点了一把火,把肖货郎烧得落荒而逃。
       就这样,肖货郎来到了五眼桥圩。肖货郎之所以伫脚五眼桥圩,是缘于东面的象山岽和象山岽下的一马平川。当肖货郎走出五眼桥圩来到一马平川的尽头时,头却摇得如手上的拨浪鼓:赣江挡住了去路,象山岽坐落在赣江东岸,并不与五眼桥这一马平川相连。肖货郎看着左边向南勾过来的犁头嘴和江对面的这座大山,自言自语说:“这犁头嘴真好,要是对面那座山坐到赣江这边就好了!”肖货郎只得又往回走了。
       在回五眼桥圩的路上,遇到一个向他买货的老俵。老俵说:“你货郎担子好多货是我们圩上没有的,这里人家少,你得去圩上转圈子才有生意呢!”肖货郎说:“我刚刚从圩上来,在圩上是卖了不少货的。”老俵说:“长村还有个圩呢。你到长村圩去保证要销空你的担子。”经老俵指点:此去往西,走十八里的样子就到了。
       来到长村,果见这圩场比五眼桥圩象样,圩场在北侧的山脚下,南边是一条带子一样又清又阔的长村河。整个圩场的房子一律打了三四板高的三砂(三合土)墙,街面清一色墁着黄、青、白相间的小条石,小条石还出奇的油光水滑。走南闯北的肖货郎还没见过这么惹眼的石头,仔细一看,就叹起妙来。原来,这其中的不少石头竟是玉石!这一发现,肖货郎生意也没心事做了,就来到河滩,把担子放了,直接下河。来到河里,一下子捡了不少好石头,直到估计挑不动了才收手。这一担宝贝怎么安排?得在附近找个地方安置了才是。
       肖货郎挑着一担宝货沿河而上,大概两里地的样子,发现长村河西岸是个倚山傍河的好地方,就上了河岸。在经过一个大水潭时,突然就觉得累了。肖货郎放下担子决定歇一肩。歇肩的时候,肖货郎再次细看担子里的石头。这时候干了的石头显出了不少泥巴。于是就捧出了几把石头往边上的水潭里去清洗,清洗了一番后,把成色差一点的丢在了潭边。肖货郎继续挑起担子往西,走了不到十来丈,到了一棵桂花树下时,再走不动了不算,眼皮还直往下盖。肖   货郎这才不得不又停下来,靠在桂花树上喘气。
       不成想,这一靠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肖货郎也没多想,就返回到昨天洗石头的那口水潭,想漱漱口、洗洗脸,再去找点吃的。来到潭边,肖货郎喊了起来:“怪了怪了!”原来,昨天留下的那五六个石头成了五六个鸭蛋!他想想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却正是立夏日。
       肖货郎连说了好几句“福人得福地,缘到自然居!”就这样,肖货郎再无他念,便一心一意在桂花树下着手搭起棚子来。
       从此,肖货郎就在这里安下了家,并给这口水潭取了个名字——夏潭。在肖氏人丁兴旺、丰衣足食后,肖氏后裔就在当年肖货郎落居的地方建起了一栋古色古香、飞檐翘脊的肖氏宗祠。

       九、长村圩

       当年的长村圩位于现在长村水库(祥云湖)西岸。圩南是长村村民小组,属夏潭村管辖;圩北是寺坑村民小组,属大岭村管辖。为解决下游5000亩土地的旱涝问题,1958年,长村水库这个重点水利项目开工。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赣县政府调集沙地、储潭和五云三地上万民众汇集于此,建设场面很是蔚伟壮观。为长村水库做过贡献的人们,肯定还记得长村圩:风韵古朴、街市繁华。
       传说,长村圩最初始于前往对面朝拜菩提寺的香客。当年,五云圩和五云以外前往菩提寺的香客,都是顺着五眼桥下的长村河西进,到得长村和寺坑地界的河滩地,人已疲乏,于是有的在此结庐就宿。(由此,从尚存于菩提寺的唐朝石香炉、“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和“先有菩提寺,后有通天岩”的说法推测,长村圩应该始建于唐代。)香客们临时搭建的栖身之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当地人发现这是个商机,提篮小卖就在这里出现了。但这里临近河边,地势低洼,时令一进入春夏季节,洪水就将这个“商机”给淹没了。因此,这种提篮小卖给当地人带来的益处就只能时冷时热,难以兴盛持久。一天,一个慕名云游到此的长袍僧人到此,见这里是个风水宝地,只可惜水患不断。经过一番来回查看,长袍僧人发现香客结庐的这一带原来是一条千米龙身,只是这龙有身无头。为了让香客的栖身地不受淹、村民的油盐钱有着落,长袍僧人就趁夜不知从什么地方捧来了一个龙头,安放在河岸线的北端,与南端已经结庐的岸线连成了一条完整的“龙”。第二天,长袍僧人找到当地的一名老者,并作了一番交待:“龙”上还要建座寺,由长袍僧人化缘筹款、提供摆放供奉的佛像,老者负责劳力建寺、在初一和十五组织信徒进行祭祀事项,如此必绝水患。老者虽将信将疑,但长袍僧人的交待还是照办不误。果然,以后的几次洪水,这条“龙身”都在水上。甚至还有人说:每逢洪水来时,这条“龙”就飘浮起来。更有人说:洪水期间,河水还分出了高低,河对面水高、河这面水低。自此,一些当地的小康人家和一些家资颇丰的香客,大胆地在“龙身”上占地建房。但为防水患,建房人一律在房基之上打过两到三板的三砂墙(由黄泥、砂石和石灰拌成的三合土)后,再夯土墙或砌青砖建房。不几年,就形成了一个临水依山的集散市场。这市场,虽是窄小,却足有千米之长,中间的石阶活脱脱是一根龙脊。不说长袍僧人的传说是真是假,也不说洪水期间是否河对面水高、河这面水低,从此这市场,百年难遇一次水患是真的,对面的河滩地上千年来没人去建一栋住房也是真的。
       由于市场的头和尾隶属于不同的村,为区分明白,各有名称,市场尾的人以市场长为特征,称为长村。市场头的人以寺在坑口为特征,称为寺坑或寺坑龙。后来,因长村一段繁华于寺坑一段,市场就叫成了长村圩。
如今,长村圩虽然消隐于水底,但800亩水面,既担当了保下游5000亩土地旱涝、上万人饮用水源安全的重任,还成了赣州市内外的人来祥云湖周边观光旅游的一道别致风景。

       十、龙滩山

       下丹村委会往西北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去处,叫龙潭山。这龙潭山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也不知牛年马月,有个用网袋装着纸伞和木鱼斜挂在背上赶夜路的老道,经过下丹庙的时候,听到庙里传出“嚓嚓嚓”的声音。这个时辰,人都该入梦了,是什么声音呢?老道就走进庙里想看个明白。待进了庙,发现是一只公鸡在偷吃贡米。这“嚓嚓嚓”的声音就是公鸡啄米发出的。公鸡也同时发现了老道,便赶忙向老道磕头求饶。老道近前一看,认出是一只金鸡,便道:“你一身是钱,怎落到这个偷吃贡米的地步?”原来,这公鸡是金鸡洞里看护金器的头人,金鸡洞有十来里路长,洞里全是金器。金鸡洞的入口在沙地镇水边村与五云镇蓬村北坑的交界处,出口在距下丹庙不远的洋高岭下。为了便于看护,公鸡百年前就将出口封了,现在只有它一个人知道这个封口。由于在洞里的日子枯燥,公鸡就打主意出来享受享受人间烟火的日子。为了不让手下人知道它的行踪,公鸡就选择从封口出来。公鸡今晚一出洞,就嗅到了来自庙里的米香。公鸡说:“不成想,刚啄了两把米,就让您老捉拿了。”接着又向老道磕了个响头:“大人不记小人过。还请老道帮我找个去处。我这一身也颇值些钱,总有人家肯收留我的。”老道见这公鸡是真想过人间日子,就说:“你要我安排后来的日子,可得受些苦头的。”公鸡道:“我宁愿受苦也不愿守这死钱!”老道便说:“出庙吧。从此就看你的造化了。”
       这一人一禽走了大概四里地的样子,进入了一个树木不是很好的山坳,山坳上映出一盏农家的灯火。老道想:已经是深夜了,还有人家在做针线。这时,老道正好有些倦了,就打定主意到这户人家借住一宿。在路过一个山塘时,老道见这山塘有些怪:满塘的泥浆里好像浮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石头。看样子,是农家要把这山塘开深来养鱼,这些石头是想翻到岸上来垒砌塘坝用的。敲开有灯火的人家,开门的是个中年妇女。老道说明来意,主家倒也热情,连说“就怕屈了您老的身子”。老道见院子角落的一座石磨上方挂了盏桐油灯。原来,主家刚才正在推磨磨黄豆想作豆腐。待主家安排妥当,老道说:“嫂子真是勤劳人家,家里要作豆腐,院子下面还想开塘养鱼!”主家听了,回道:“这豆腐是隔天就要作一回的,为的是走村串户去换个油盐钱。开塘养鱼的事倒没想过,外面有我几坵莳禾的田不假。”老道听了,联想到刚才见到的泥浆塘,觉得有些蹊跷,就向主家提出,明晚还得给个方便再住一晚。主家自然允诺。老道见主家心肠如此之热,回到房间,看了看身边这只公鸡,就来了个主意,对公鸡说:“在这里,虽没有贡米,黄豆却可以管够。你就到这里做个报晓的差使怎么样?”公鸡点头道:“遵命!”老道于是出来院子,对接着推磨的主家道:“嫂子将豆浆桶放在这里接浆就是,听到鸡啼,你就出来提浆作豆腐好了。”主家听命进房洗漱上床了。这边的老道吩咐公鸡出来站到石磨后面,然后,手拿木鱼轻轻一敲,公鸡和石磨就变得奇大无比。石磨当真“唔唔唔”的继续磨起了豆浆。到了凌晨三点钟左右,公鸡就啼了起来。主家听到鸡啼,出院子一看,果然有了一桶满满当当的豆浆。
       第二天晚上的上半夜,在主家睡熟后,老道背上网袋,出了院子,躲在距头晚看到的那个山塘不远处静待分晓。不一时,老道借了月色,看见对面山顶出现了一只老虎。老虎来到山塘边把水喝足了,又原来返回对面的山顶。从老虎的样子看,它熟门熟路,就断定这是只座山虎。但这山是泥山,肯定没有山洞可居,山上又没什么树,这老虎能在这里占山为王,可见这地方是有些不同之处的。还没等老道回过神来,下面的山塘已传来一阵“别里叭喇”的水声。老道仔细一分辨,却见一条龙在塘里搅动,看样子是打主意要把山塘里的石头搅上岸,为自己清一处栖身之地。老道顿悟:原来这里是一处藏龙卧虎之地呀!时过不久,这条龙大概是累了,突然就没了声息。老道想:何不做个两全齐美的事?把山塘里的石头移到对面的山顶去,既为老虎搭了个住所,又帮这条龙了了个安家的心愿。于是,老道就下到山塘,将伞取出,把四块最大的石头装进网袋,然后用伞穿上,往背上一背。不一刻,老道就把这袋少说也有十来万斤的石头背到了山顶。在山顶,老道选了个地方,将这四块石头搭出了三间大小不一的石厅。老道返下山时,其实距鸡啼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老道背石心急,没把时间记下。回到山塘,将剩余几十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全部塞进网袋。当老道将一袋石头背到距刚才搭好的石厅还有数十丈远的时候,对面的公鸡突然啼了。这一啼,老道心下一慌,双脚一滑,网袋口向下,袋里的石头和那只木鱼,一齐骨碌碌的在身后滚成了一大片。
       从此,龙潭山就这样叫开了。那个山塘,就是现在的长坑水库;西边耸立一只巨大“公鸡”和至今还流着白色“豆浆”的“石磨”处,就叫鸡公石;东边有三个大小石厅和一堆乱石、一只“木鱼”的地方,始称老虎岩。

       十一、龙滩脑

       龙滩脑,位于左坑村正南方向,距村委会约4公里。
       相传,龙滩脑原来也不知道是没名还是叫其它什么名字。但有个很古老的传说,说这个地方有只金鸡会在一个石窝里生蛋,这个石窝现在还在。这只金鸡生蛋后专在上方一垅冷浸田里找黄蟮吃。一天,它生了四个蛋,生完后,就跳到上方这垅田里找黄蟮补充体能。但这一天它吃黄蟮却不如以往顺利,因为它吃到一只黄蟮精。它大摇大摆地和往日一样,到上方的冷浸田里找黄蟮吃。却不想这天吃了个硬茬。黄蟮是找到了,但它一啄,黄蟮却没下肚子。也许是黄蟮被啄痛了,这下啄出大事。黄蟮痛得扭曲身子,在田里不停地翻滚,把一垅田搅得摇摇晃晃。不一会,黄蟮变得又长又大,痛成一条龙,并且发出一声“呱”的巨响。响声未落,黄蟮腾空而起,老半天才从云端坠下来,钻进田里不见了。过了老半天,黄蟮又从田里出来,一跃直冲云宵,然后掉落到对面山上。山就成了一道山脉,田就成了一口滩,山脉下的溪沟和田垅里还堆满了滚石。滚石黄的多,红的、白的、黑的少,形状不一。第二天,附近的一个农人发现黄蟮冲天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经久不息的旋窝,于是,将肩上挑担的扁担抽出来,想捅一捅这个旋窝。这一捅,扁担不见了。农人就悻悻的往高天排的家里走。当到了高天排尽头的一口水滩时,发现自己的扁担正从滩里冒出来。
       从此,农人就将黄蟮冲天的地方叫龙滩脑、把满地的大滚石叫龙蛋小的叫鸡蛋、把扁担冒出的地方叫滴水滩。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人们不但发现这些龙蛋、鸡蛋是黄腊石,而且发现:黄腊石在黄蟮化成的山脉肚子里有相当的藏量。

       十二、蓬村

       蓬村,原来叫蓬坑,是五云镇下辖的一个村名,位于五云镇正西方向,西南角与赣县区、章贡区和南康区交界,全称为蓬村村。历史上,蓬村先有“村头”后有“蓬坑”,两地蕴含着厚德善举的传说。
       先说“村头”。有了村头之后,温氏自外迁入村尽头的丝毛坑。因温氏开基房屋大门正对一如毛笔状的山峰,温氏世代都出文化人。一年,出了个温氏举人。时值年关,迎新的氛围荡漾着村庄。温氏举人饮水思源,为答谢恩师教诲,在制作一种叫云片的油烧粿子时,别具匠心地将“福”、“禄”、“寿”、“禧”、“吉祥”、“如意”以及各种喜庆花鸟镶入其中。当恩师看到这种洋溢文化气韵、颇显学生才德的粿子时,赞道:“云片古有之,举子成上品。”从此温氏丁财日隆,二十世纪中叶还保存完好的雕梁画栋、青砖黑瓦、九井十八厅的徽式温屋,就是那个时期兴建的。后来,为纪念举人的德隅和恩师的吉言,温氏族人将这种云片称为举子云片。
       再说“蓬坑”。蓬坑由外地迁入的夏木匠开基,开基地点在今天的田楼下对面。夏木匠之所以在这里择基,主要是周边木材资源较丰富。选定位置后,夏木匠将从后山砍下的杉树锯成杉板,搭出两间木棚房,一间为住食房,一间为木匠房。夏木匠做出的木器,无论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是爬山过岽挑到南康麻双圩下街摆买。由于夏木匠手艺过人,很快就有了回头客,回头客见他是个生人,就问师傅是哪儿人?夏木匠也不知道自己这个落脚地叫什么地方,就顺嘴回道:山那边的棚坑。夏木匠从自己的产地棚坑到卖地圩下,也有十来里的山路。一天,夏木匠挑着一担木器刚爬到荷树岽的横排上,天突然就大雨倾盆,他后悔自己忘了“春天孩儿型,上树戴斗篷”的老话。夏木匠此时想起,横排下面不远处的对面,有一处伸出来的石岩,那地方也许可以避雨,就丢了担子从树丛里往对面溜。到了石岩下,发现这地方可以容纳三五个人。再往地下一看,却发现了几只粗大的脚迹,夏木匠认得这是老虎住的地方。夏木匠惊叫一声“老虎岩”!便老鼠一样从树丛往回钻。好在雨愈下愈小了,夏木匠回到担子面前,雨已去。夏木匠想:这里是南康内朝人、自己这边人赴圩下的必经之路,不要说躲雨,到了这里,人已疲乏,如果有个棚子供路人遮阳避雨、歇肩小憩,再好不过。经这一想,夏木匠第二天就停了卖货,一心一意做起棚子的事来了。也就三五天功夫,荷树岽横排上就有了一间简易的木棚子。没料想,夏木匠这一善举,却是一场接力赛。后来,夏木匠去世经年,棚坑成了一个小村庄,村民也许觉得“棚”有点土气,也许认定夏木匠的善举将蓬勃千年,于是就将“棚坑”改称“蓬坑”。村名改了,荷树岽横排上的木棚子也改成了一间土墙瓦房。再后来,这间土墙瓦房不但改成了四扇三间(中间大厅呈南北过往的亭状、两边厢房为守望停人的住食房和经营房)的一栋房,而且,蓬坑人还考虑到要有专人守护这个地方,于是在临近划出耕地、林地归属于这栋房子,这样,既保障了守护人的日常生活来源,又能解决了路人到此的孤单、害怕问题。接着,有一个过路的文化人见这亭子无名,就在南北两向的门上方各写了“赣南亭”(取意赣县、南康)三个字,至今,打开卫星地图,还能看到这三个字。赣南亭有了田与山以后,还真的有人弃家前来专事亭事,其中就有“圩下张在墉,卖屋守茶亭”一说。守亭人中,当然不乏有些文墨的商人,比如像“生意如轮水转车,出门无伞靠云遮;石上栽花根本少,祝君光顾切不赊。”的打油诗,可不是一般村庄人写得出来的。
       也许是夏木匠的善举受益赣(县)、南(康)的缘故,渐渐地,荷树岽下蓬坑、村头两地,在村内外人的口头上被统称为“蓬坑”,“村头”只成了一个村民小组的名称;也许是为了还原“蓬坑”与“村头”的历史,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村名从“蓬坑”与“村头”中各取了第一个字,组成“蓬村”,行政村名为蓬村村。

                                                    第三章  名人

       一、庄绰

       庄绰,《鸡肋编》作者,时年为宋代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当年庄绰去赣州,来到五云镇南田村时,天就黑了,只好住宿于南田。当晚,庄绰派随从到附近去购买日常用品。不会儿,随从空着手回来向庄绰报告说:南田人说我手上的钱是宋徽宗当皇帝时造的,宋徽宗在我们南田人眼中是无道之君,这昏君造的钱在南田是没有用的!庄绰不但“历摄襄阳尉、原州通判”和“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等职,而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博物洽闻,很有见识,南田人竟敢拒用“人民币”,可以想象,南田人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是何等的了得!因此,只好草草在此就宿,他能做的就是借着桐油灯写下“余尝至彼,去(本作距。——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州(赣州。宋时称虔州。——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五十里,宿于南田,吏卒吿以持钱市物不售,问市人何故?则云‘宣政、政和是上皇无道钱,此中不使’,竟不肯用。其无礼不循法度盖天性,亦山水风气致然也。”后来,庄绰将这次遭遇收录在他的《鸡肋编》中。


       二、王阳明

       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坐镇赣州后的1518年,曾慕名来过菩提山。因为在唐代的赣州,就有“先有菩提山,后有通天岩”一说,据赣州地方志记载:菩提山法云寺六月六的晒经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九千九百九十九卷经书,人潮如涌,“山间小路上的小吃摊就有四十个(摊位)”。加上赣州至菩提山的距离也就35公里。这就难怪王阳明要来登菩提山了。王阳明不仅来了,还在山顶的大观亭题联“俯章贡万家忧乐,视五云合户悲欢”。

       三、王懿修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时任江西、广东、广西等省主考官的礼部尚书王懿修,从广东主考回京,途经“五眼桥”,正雨过天晴,他站在桥头仰望,五艳祥云从头 上飘过,恰一抹彩虹挂于天边,一群白鹤从古榕飞起,诗兴大发,赋诗一首:“五云桥畔看花时,独发春荣富贵姿。玉树瑶琳原有种,紫燕双飞占高枝。”“五眼桥”从此改名五云桥。

       四、钟文忠

       钟文忠,南田村塆上人,情况不详。据南田村塆上组的钟氏后裔说,文忠公是明代朝廷派往地方的要员。有的说是派往甘肃做巡抚的,有的说是派往甘肃地方做府尹的,有的说是在京都做师爷的。有的说是死在赴任的路上,有的说是死在回家探亲的路上。虽然所有说法均无从查考。可以肯定的是,塆上组钟氏宗祠门口字迹难以辨别的功名柱和栓马石以及位于村口105国道右侧山顶的钟文忠坟墓遗址,其气派、规格都不是一个府尹以下的人可以有的。

       五、蒋经国

       蒋经国1938年任过赣县县长、1939年至1943年任过赣南第一任行政公署专员。当年与蒋经国接触过的五云人都一致认为蒋经国很“土”,一是说他的样子土气,二是指出自他手的《新赣南家训》很“土”。当然,这里的“土”,是平易近人的意思。蒋经国在赣州任上期间,喜欢不时的到菩提山下的乡绅陈昆球家中长住,在陈家,蒋经国用俄文写完了《社会主义中国建国方略》(文革中红卫兵在抄陈昆球家时将其烧毁了);有时,蒋经国还到菩提山法云寺小住,当年的菩提山顶上,蒋经国授意建了个以五角星形的木亭,取名“望江楼”,并亲笔在望江楼亭柱子上题联一副:“菩萨心肠愿千家万户皆幸福,提携法旨祝男女老少永康祥。”据说,蒋经国曾在菩提山遇过一次险。因为,蒋经国在赣州禁烟、禁娼、禁赌,使赣州的一个土豪一直对蒋经国耿耿于怀。1937年夏天的一天,土豪探得蒋经国将上菩提山避暑。于是土豪买通了几个杀手想在菩提山谋杀蒋经国。杀手摸准了蒋经国住宿的房间,半夜上了菩提山,在窗外举枪对着蒋经国的床狂射一番,然后四散逃离。巧的是,杀手摸上菩提山的前一刻,蒋经国正好肚子里咕噜噜一阵急响。杀手们上石级进往菩提寺院子时,蒋经国正蹲在石级西侧的竹林里拉稀,把杀手们的来去行踪看得一清二楚。枪声过后,随从和僧人们正乱成一锅粥时,蒋经国泰然自若地出现在已经灯火通明的院子里。

       六、陈纳德

       1943年12月25日(癸未年十一月二十九日。23日为冬至日)早饭后,千丈村上空发生了一次激烈的空战。空中持续了大约20分钟,有一架飞机掉落在千丈村与日红村交界的蓑衣仚。下午,一队军人来到了还在进行冬至祭祀的华氏宗祠。冬至头人华其藩接待了这支队伍。原来,这是一支来寻找掉落飞机的队伍。队伍中有三四个“黄头白脸、勾鼻高肩的外国人”。在探听到了飞机掉落的位置后,有一个中国军官对一个外国军官说:“将军,我们还是尽快去目的地吧!”。这名被称作“将军”的军官约50岁左右,显然是这支队伍中最大的官。那将军点了点头。中国军官随手拍了拍边上的一个后生道:“走!你带我们去蓑衣仚。”这个小后生名叫华典祜。
       从华氏宗祠出来,经过寺坑口的石拱桥时,带路的华典祜发现那个外国将军停在桥上,伸手往桥的外沿摘下一个“牛卵坨”(学名:薜荔)。外国将军举着这个“牛卵坨”,面容肃穆地自言自语:“盆子”用过这种东西!在走下拱桥的路上,华典祜听到有两个中国军人在议论这个“盆子”。
       原来,“盆子”有个来历。“盆子”是一个美国飞行员,这名美国飞行员来中国时,刚刚结婚。临行时,“盆子”的妻子送了一只小型铝皮脸盆给“盆子”。那只小型铝皮脸盆是一个朋友送给他们结婚的礼品。在来遂川砂子岭之前,有一次,营房遭遇突袭,那个脸盆不但被炸变了形,还留下了一道能见光的裂缝。遂川砂子岭机场边上有一棵枫树,枫树上缠满了“牛卵坨”藤,藤上的“牛卵坨”密密实实。也不知道“盆子”怎么知道“牛卵坨”的蒂子扭断后会冒出白色的乳液,而且这种乳液颇具粘性,干了后变成黑色。“盆子”找来铝箔纸,涂上“牛卵坨”乳液贴在脸盆缝隙上,干了后反复贴了几层。    这样,还真起到了防漏的效果。看到“盆子”把他的脸盆当作宝贝似的服侍,战友们就送了他一个“盆子”的外号。
       一行人来到蓑衣仚,老远就能看见一片烧毁的林地还在冒烟,冒烟的地方四周翻起了一大片烧黑了的新土。华典祜看见这支队伍在烧毁区域一遍遍的翻找什么,其中有一个外国军人举着手上的“盒子”向地下“咔嚓咔嚓”。从军人们的私下交谈中,华典祜这才知道这架飞机是美国人的,被日本人打了下来。开飞机的人就是那个叫“盆子”的人,但已经找不着尸渣了。半个多小时后,这队军人堆起一个土墩,这无疑是“盆子”的“坟墓”了。这时,那个将军带着队伍向“坟墓”敬礼,礼后,将军说:“‘盆子’,千丈千年!”这队军人转过身,将军好像这才发现华典祜,他摸了摸华典祜的头,指着不远处一个大大的“锡坨”说:“这是个能做脸盆的宝贝,可用千年。你回去找上一个打锡匠,他一定有办法弄下山去的。”
       村里正好有一个打锡匠。第二天,在华典祜的指引下,打锡匠和半个村庄看稀奇的人爬到了蓑衣仚。后来,打锡匠真的将那坨“锡”支解了回家,并做成脸盆,很便宜的卖给了村里人。这种脸盆直到大跃进年代的大炼钢铁时期后才大部分消失。
       据考证: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防线上最重要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称“珍珠港事件”),促成美国参战,开启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后,盟军极想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战略需求的中美空军基地,以切断所有日军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补给线,阻止其前进的攻势。遂川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有利于抵挡当时日军第一号计划的侵犯,日机也难以从这三个方向作低空扫射投弹。此外,其东北面是遂川江的出口,正好可以让飞机起降。如果在山头设立空防高射要寨,用密集的炮火,也比较容易阻挡日机来袭。遂川在地形上的绝对优势,成为入选秘密基地的重要因素。于是这个秘密基地,成为当时中国最东面离敌线最近的绝密机场,而它的建成,也成了日军“大东亚圣战”的眼中钉。1942年底中央航校144名学员赴美分机型进行训练,这些飞行员从美国接回援华的B-25轰炸机、战斗机50架。遂川砂子岭机场自1943年12月到1944年5月,发生大规模空战8次。日军航空兵第3师团共出动零式战斗机、九五式、九六式轰炸机等127架次。美国第14航空队共出动飞机103架次,共击落击毁日机16架,自己损失飞机6架。1945年1月31日,遂川县城沦陷,砂子岭机场被日军侵占。1943年12月25日这天,陈纳德的“飞虎队”有13架飞机从遂川砂子岭机场起飞,迎战自北向南飞来的22架日本飞机,在这场空战中,“飞虎队”损失飞机一架。这支来千丈寻找被击落飞机队伍中的将军,就是身高1.77米、时年50岁的“飞虎队”少将司令官陈纳德。

       七、方天

       方天为现在的赣江村、当年的水口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902)。方天后来历任国民党军一八五师师长、十八军和五十四军军长、十一集团军和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军政部军务司司长、军务署署长、国防部第五厅厅长、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国防部副参谋总长、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江西绥靖公署主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民国37年9月晋升为中将。抗日战争中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和鄂西会战等。赣州解放前夕去台湾,1991年6月2日在台去世,终年90岁。1924年7月下旬,方天离开水口村,前往报考黄埔军校,徒步到大余县的梅关,已经身无身文,正坐下准备拿定主意是继续往前还是掉头回家时,在无意间与在此歇息的人交谈时,认识了一个名叫刘国柱的人。刘国柱和方天一样,也是去报考黄埔军校的,只是方天报考的目的是到外面去谋出头之日,家里人也懒得管他的行踪,甚至巴不得他离开这个家,因为家里太贫穷了;刘国柱报考的目的是想到军校去换换环境、过过军人的生活,因为他家里当地富豪,所以家人极反对他的选择。通过短暂的交谈,刘国柱很是赞赏方天。在得知方天断了盘缠后,毅然把身上的盘缠(钱)给了方天,自己反身回家里去了。1946年冬,时任国防部第五厅厅长、代理参谋次长的方天母亲去世,方天离家后首次回到五云。这时,已是南康县长的刘国柱闻讯也前来吊唁。两人22年后再次相遇。方天为报刘国柱助学之恩、励刘国柱奋进之志,便将这支他认为珍贵无价的佩剑赠与恩深义重的刘国柱。之后,刘国柱一直认为这支佩剑是五云的骄傲,应该有一个五云人来珍藏它。也算奇缘,不久,刘国柱之女与五云的乡长结为秦晋之好。刘国柱就将这支佩剑赠与了女婿。1949年,五云解放前夕,刘国柱女婿乔装成打锡匠,躲至赣县、万安、遂川一带,漂泊多年后才回到家乡。关于那柄短剑,有的说,还在刘国柱女婿后人手上;有的说,被刘国柱女婿掩埋在逃亡的路上。


                                                    第四章  古物  


       一、菩提寺

       法云寺在上丹村的万灵山,建于唐代,寺内曾有藏经楼和佛像百余尊,主佛为菩提萨,所以从此万灵山称作菩提山。法云寺也有人称作菩提寺。还有一种说法,宋代顺因法师来山住持,随身携了两株菩提树苗植于寺前,久之,信众便以菩提山代称万灵山了。据民国三十五年 (1946 年)版《赣县新志稿》载:“山上蓄有古木数万株。亘十余里之遥,可谓本县著名之森林。老树荫翳,流水潺潺.农田灌溉实赖该山森林之蓄水。”菩提山与王母渡石林山、南塘鹿山、田村龚公山合称为赣县区四大佛教名山。古有“先有菩提山,后有通天岩”之称。1000 多年来,寺院毁毁修修,至清末则盛极一时。清宣统三年(1911年)因佛教大乘正宗斋人丁明塔住持法云寺,寺院声名大振。当时庐山东林寺赠给法云寺络佛经、大藏经书 120 箱,计 3000余卷。房舍、经卷、其它设施和古树,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存模样均系二十世纪八十代后各个时期的持续建筑。

       二、毕氏明威将军光汉墓

       毕氏明威将军光汉墓属赣县文物部门建档古墓,墓为红米岩雕砌,宽约5.5米、高约1.5米。碑文分左、中、右三列:中列为“皇清勅授明威将军乡饮正宾毕公讳光汉字云章号倬亭府君老大人之墓”;左列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年家姻晚生刘宗魏(印章两枚)顿首拜题”;右列为“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四月(以下为毕氏后裔名单)”。墓址原坐落毕氏宗祠东侧的金龟形,面临赣江。因占地450亩的赣粤运河赣州港综合水运枢纽千吨级五云货运码头建设,毕屋已于2023年不存,在决定码头建设拆迁方案时,时任镇领导力主此墓不动、不迁,所以,毕氏明威将军光汉墓现位于五云码头区内。关于墓和墓主,无论官方、凡间,还是毕氏后裔,墓的“重修墓说”和墓主的“进士说”、“做大官立大功说”、“非毕氏说”、“战死说”等是焦点。以下为笔者结合墓碑文字、相关历史的考证结果。
       “重修墓说”。1986年,笔者根据赣县文化局普查地方文物的指示,曾就毕氏明威将军光汉墓是否原藏墓一事找过一个叫廖传善的老人。廖传善,时年近80高龄,14岁跟着师傅学裁缝吃千家饭,后任谭汤池、罗孟文在五云创建和领导的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廖传善说:我师傅说,他小时就见过这墓,现在还是原来的样子。据毕氏后人讲,光汉死后多年才埋在现在的这个地方,说这墓不是原藏墓,就是根据这个原因的猜测结果。关于此墓,光绪庚寅十六年版《赣州毕氏家谱》记载“葬门前右边荷叶盖金龟形壬山丙兼亥巳外兼子午分金”,除此,别无记载。现在,墓碑的坐落地点、方向,均与《赣州毕氏家谱》记载相符。而《赣州毕氏家谱》却有对光汉夫人墓的记载:“葬门首右边金龟形脚下,癸山丁兼子午分金”、“重修一次”。综上所述,“重修墓说”不可信。
       “进士说”。“光汉是进士”一说源于碑文“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年家姻晚生刘宗魏顿首拜题”。“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说明了“拜题”人刘宗魏的身份:“赐”为清朝朝廷所赐,此处作名词用;“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说“行政级别”一样,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大概可以算得上正处级干部;“翰林院”为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意即刘宗魏赐进士后选在翰林院供职;“庶吉士”在《书经·立政》明确“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刘宗魏字友韩,号柚航,赣州章贡人。乾隆戊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善书、画。监察御史,在唐时的品级仅正八品下。乾隆初年有的提升为从五品官,乾隆十七年,全国约110名御史统提升为从五品官。“年家姻晚生”说明了拜题人刘宗魏与光汉的关系:“姻晚生”中的“姻”说明光汉与宗魏是姻亲、“晚生”是谦称;“年家”,是指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仅从“年家”来说,光汉的学历是进士。但是,有两个证据说明光汉并无进士学历:明末以后,往来通谒,不论有无年谊(同学关系),只要是交往时久、情深的同辈之间,概称“年家”;《清代乾隆10-17年间江西进士》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72名、“刘宗魏-第二甲第69名进士(今赣州市赣县区)”。不但同年第一、第二、第三甲264名进士中并无毕光汉的名字,而且整个乾隆年间均无光汉进士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进士说”无历史依据,但从碑文“皇清勅授明威将军乡饮正宾”推测,光汉的学历在贡生以上。
       “做大官立大功说”。碑文“皇清勅授明威将军乡饮正宾毕公讳光汉字云章号倬亭府君老大人之墓”已经明确了光汉的做官级别和政治待遇。“皇清勅授”:“皇清”指清朝朝廷;“勅授”在唐朝,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称敕授。元代亦以六品至九品为敕授。《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清代在此沿用了唐代任官称谓。“明威将军”:为武官称号。在清代属武散官,是武官的等级称号,并无实际职务,在清初为12阶中第6阶,正四品。正四品以上均由宰相商议,奏准后除拜(除旧职,拜新官)。“乡饮正宾”:“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包括“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正四品在清代,属于国家高级干部,职级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如是武职京官,则相当于二等侍卫(侍卫处所辖侍卫之一)。如是武职外官,则类似于防守尉(独自率兵驻防)。另据乾隆二十一年版《赣县志》卷十五·选举志二(205-206页)载“毕光汉分守横冈营,千总(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赣州毕氏家谱》载“乡饮正宾,任横冈营千总”。“千总”在《赣县志》卷十五·选举志二(205-206页)定位为“中级军官”。“横冈”在雍正八年(1730年)版《连平州志卷之六·兵防》记载为“龙南横冈”、在《大清一統志·第32部分》记载为“ 横冈营都司【驻定南县下厯司】”。可见,光汉的官职放到现在,军衔应算大校、少将。
       “非毕氏说”。现在仍有“毕氏先祖的职业是守墓人、姓氏是依墓主毕氏而姓”一说。《赣州毕氏家谱》载:雍正年间,(毕氏先人)由赣城五道庙隔巷分居章水乡(五云桥水口乡坛下,就是五云码头建设之前的毕屋),自筑房祠,堂名云章,子山午兼壬丙分金,门首有石狮石鼓一对,团近创有田山产业。其中还有“将军先祖迁五云后,购田买山,立族建祠,奖掖后昆,光大门楣,自成村落,故周边均为其后”的记载。关于光汉先祖、夫人及第四子的墓地,《赣州毕氏家谱》还记载:“计有初迁始祖惟乡公墓,将军父华国公墓,将军夫妇及妾氏墓,将军四子兆权墓”等。这些记载可以推翻光汉“非毕氏说”。
       “战死说”。《赣州毕氏家谱》记载:“光汉,华国公长子,字云章,号倬亭,清康熙丁巳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一月初四丑时生,乾隆己巳十四年(公元1749年)七月二十八卯时殁,享寿七十有三,立有龙凤牌位于云章堂。从这个记载中可以推断,光汉是退役、退职后告老还乡因年高而逝。
       光汉下葬之谜。至此,结合碑右列“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四月”光汉墓落成时间和《赣州毕氏家谱》相关记载,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可解的谜,即:光汉死于1749年7月28日,却为何光汉墓的落成时间是1751年4月?是不是光汉老死于故里而因良辰吉日未到才至于此墓落成于“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四月”?还是另有原因?这个疑问尚无可考。

       三、其它古物

       水口树。每个村庄或自然村,都有“水口”,每个“水口”必有一棵或一丛树龄几百年的树把守着。这些树,统称为水口树。“水口”,是把住村里人气和财气不流失的地方。现尚存500年以上的古树有千丈村西坑口、日红村郭屋、赣江村五云码头(原毕屋)的榕树,还有赣江村塘头和赣江村水口的樟树。史载的“西坑虬龙樟”早已不存。
       石拱桥。在古时候,石拱桥是告诉外来路过的行人,只要看到了石拱桥,村舍就已经不远了。现存三百年以上、品相原始的石拱桥有五云桥和千丈、南田、左坑村等六座石拱桥。其中的五云桥位于五云村康王庙南侧,五孔,长40米、宽5米,由红砂石(当地称红米石)和桐油石灰膏两大原料构筑。上世纪三十年代年昌赣公路通车前,桥面作了改造,后来,南侧两个桥墩因车祸也经过多次维修。关于此桥,赣南作家阳春的《蒋经国赣南轶事》中有一段文字提及了“五云大石桥”:就这样,主仆(蒋经国和卫士曹菘)二人沿着赣昌公路,走走看看,看看走走。不觉便到了赣州城郊的五云桥墟场。五云桥墟上有一座五云大石桥,蒋经国对嵌在石桥上的一块残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边朗读一边抄录,并说“勿要小看它啦,此座石桥乃五代后梁时期的赣南人卢光稠当政时造的呢。了不起!一千多年了,风雨如故,这无论如何是件好事。我呢,我在赣南做了什么?惭愧!”那时候,赣南乡村里的老百姓还不认识他,因此他打着手电筒蹲在石桥上抄碑文时,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太子蒋经国。在五云桥墟住了一夜,第二天,主仆二人到了沙地墟。
       庙。历史上,日红龙王庙、千丈西坑口庙和千丈庙、大岭康王庙、五云康王庙等,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工艺,都堪称庙中上品。只是,几乎所有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并且大都遗址不存。现存有长村庙、五云康王庙、大岭康王庙、日红龙王庙、千丈西坑口庙、下丹庙、大岭康王庙、江东庙等,其中,除五云康王庙为重修庙外,其余庙均为原址重建。尚有古迹可寻的有五云康王庙古墙和大岭康王庙一顶古钟。
       祠堂。曾经,在一个村庄里,每姓差不多都有一座规模不一的祠堂。蓬村村的丝毛坑温屋、五云村的曾屋、南田村的李屋、赣江村的方屋、夏潭村的肖屋等祠堂,规模宏大,做工精巧。如今,只有夏潭村的肖屋祠堂保存相对完好,蓬村村的丝毛坑温屋祠堂和赣江村的方屋祠堂尚存“一斑”,其余祠堂均已不存。
       书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上丹村陈屋存有一套宋明道刻本《昭明文选》,现已不存。在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拆除危旧空心房工作中,从南田村、千丈村发现一批古书。这批古书中露出了真面目的有《康熙字典》、《南康县志》和《医学心悟》。《康熙字典》是木板封面封底、牛皮绳装订,这种高规格包装的《康熙字典》,并且木板和牛皮绳均还非常完好,经考证,这应该是1716年至1889年间内廷赏赐用的珍贵版本。从《南康县志》中的字体、排版和印制情况来推断,可能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刊本,如果是这种刊本,就已经列入了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的1992年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全国有200个地方志列入该书,其中江西有24地列入,24地中,赣州有9地列入,《南康县志》为其中之一。《医学心悟》两册六卷,封面标注为清末医家孙炳南(有多种医案、用方手抄本流传于世)藏品。该书系清朝早期(1735前后)竹纸木刻线装本,作者为清代名医、高僧程国彭(又名钟龄、天都道人)。程国彭,徽歙县人。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聪颖好学,曾中过秀才。少年时体弱多病,每次得病总是缠绵难愈,因此酷嗜医学。攻读医书,颇能融汇贯通,并为人治病,渐渐成为清初的名医。中年后为一场人命案牵累,被打入死牢。恰巧巡抚的母亲有疾,百治无效,程国彭为其治疗而获痊愈,巡抚遵母命让程国彭逃走,从此,隐姓埋名,到黄山普陀寺出家,法名普明子。出家后,一边研修净土宗佛教,一边继续从事医学研究,为人治病。其治学态度严谨,遇到医理上的精微之处,或有关疑难病的治疗方法问题,往往昼夜追思,每当有所领悟时,立即驰笔记录,如此达30 年之久,终于在雍正十年(1732 年)写成《医学心悟》一书。史载《医学心悟》全书六卷,首次刊刻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次年由新安人江子耀捐助刻印出版。卷一为总论,除叙望、闻、问、切四诊外,在治法方面的发展令人瞩目。程氏在归纳总结前人五法、六法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著名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八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生的实践,这是程氏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卷二为伤寒部分,细致辨析了六经证治。卷三、卷四以内科病为主,包括五官科疾患共76种常见病、多发病。卷五为妇科,介绍了四十余种妇科疾患的诊治。卷六为《外科十法》,包括外科、皮肤科等45种病的辨证施治。
       另外,四十年前,当时赣县文化馆负责文物普查的同志曾交待笔者要留意五云这几个事:日红小岭有一只元代钱模、上丹陈屋曾有一只唐代九龙杯、上丹星星有一座颇具考古价值的古墓。


                                                         第五章  风俗

       一、办年货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无论贫富,旧历十二月来临之后,家家户户都将把农事放下,一律的置办年货。此时,整个村庄用天香国色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年货的品种主要分三大类:米类、液类和肉类。米类的有云片、状元红、麻雷子、白糖果子、韭菜烫皮丝、冻粉(俗称神仙粉)、黄元米粿等;液类的有茶油、米酒和擂茶;肉类的主要有猪、鸭、鱼三大腊制品。先说香。如果走进村子,最能分辨得出的,是油烧果子的香气,这种香,不要用鼻子,只要张一张口,就能口齿生香。如果走至相距油槽五六里路的地方,那种由烘房烘焙木梓仁、碾槽碾木梓仁和大倒甑蒸木梓仁沫相混合的香气,只有用“冲天香阵透长安”来形容。再说色。神仙粉的白、状元红的红、黄元米粿的黄、韭菜烫皮丝的绿和云片的花、木梓油的清、米酒的洌、腊货的亮等等,置身在这个颜色的世界,即便有非常的定性,也禁不住要垂涎欲滴。比较有名气的年货有蓬村的云片、夏潭的米粿、日红的蜜饯、水口的牛肉。
       那时办年货,非常的讲究。一是忌:比如开始制作的时候,小孩子都会被劝离现场,意思是免得小孩子会哭或乱讲话,以祈求明年的吉祥如意。二是净:比如凡是相关的器具、食品和参与制作的人,都必须是非常干净的,以祈求成品的质量上乘。三是敬:比如果子下油锅之前必定在灶头上点上香烛,再向灶王爷作拱打揖,以祈求果子吃油量小(那时是油如金呀。茶油之所以选择在年关前榨,一是由于平时农事忙,二是早榨出来就难以应年前办年货、年后待客之急)。
       这里仅说黄年米粿和木梓油的制作。因为,这两种食品的原始制作方式,已经濒临失传。
       黄年米粿。当年也数夏潭村坳背组的最富胜名,但现在已经失传。这种黄年米粿主料为大禾米、黄年柴(一种小乔木)和桐壳灰熬成的水。先将大禾米浸泡、上甑、大火蒸,待甑顶冒汽后淋上黄年柴和桐壳灰熬成的水,再蒸至米饭无米心时起甑倒入石臼,两人踩臼杆一人掌臼,反复蒸臼两遍,最后人工搓揉、成粿。粿主要有两种:条状粿由搓板搓成;圆粿由印板印成。这种黄年米粿外表十分澄亮、水滑,口感十分清香、柔韧。保存方式有两种:将条状粿切成片晾干存放起来可以放两至三年;将米粿浸泡在稻草灰水中可以放半年。晾干品有两种吃法:放在爆炒米机上爆成膨化食品存放起来随时待客;浸泡12小时当新鲜米粿信用。浸泡品在半年内随时食用。做黄年米粿的主要工具:杆臼,俗称“打对”(像一个反√),主要由臼杆、石臼组成。臼杆粗约0.5米、长约2米,距顶端约0.5米处穿有一根粗约0.3米的纵向木戳,戳头分木头和铁套包头两种,臼杆直接入臼捶击臼中需要捶碎、捶绵的原料;下端0.4米处穿有一条横档各穿在两侧埋入地下并露出地面0.4米的竖向石板眼上,下端0.4米这段刨成扁状供2-4只脚踩踏的脚踏,人胸部位置支了一个踩踏人支撑上身的支架。杆臼由多人踩踏、一人掌臼。关于杆臼的动作,有两句迷面:对面一只死乌鸦,紧走紧唱爷(作揖打拱)。
       木梓油。木梓油由野生木梓树所结出的籽实经土法榨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每个村都有1-2座专用的榨房,俗称油槽,榨油的过程叫“打油”。油槽主要由烘床、蒸房、水车、一座一道大碾槽以及四个铁碾轮组成圆形碾盘和油槽树、槽钎、麸铁箍、撞锤等组成。槽树的重量在千斤上下,长约3米左右、粗约2米上下,中间开了一个对穿的进、出麸和塞、拨槽钎的条形口,条形口内挖空至可以放下麸饼。长短、大小的槽钎都放在槽树上方。槽树前方的左侧还有个开有沟槽的石盘,打油师傅就在这个石盘上用麸铁箍和禾草把蒸熟了的麸沫包装成麸饼,码满一槽13块麸饼的料时,就在上面垫上一个圆铁饼,打油师傅立在1米多的麸墩上将麸饼踩实,踩实的过程很有风景——麸墩和打油师傅摇晃、旋转,成了一尊人麸一体的不倒翁。这时,如果木梓仁含油量高的话,石盘沟槽的出口就会开始往下滴油了。这时,打油师傅下了麸墩,将麸饼一块块端进槽肚子里靠实,再塞进槽钎,最后,拉动撞锤撞击槽钎打油。撞锤大概有4米长、0.8米粗,一头大一头小,撞锤的小头与槽钎的小头,一律是包了生铁套头的。撞锤中部有个槽眼,槽眼有一个活动的纵向木把手,这个木把手供左右两个人把握。木把手上系了一根粗壮结实、经久耐用的吊绳,吊绳又结在一个大木钩上,大木钩又挂在离地面4、5米高的一根横向着的棕树木上。距撞锤生铁套头几十公分的地方安装了一个方向杆,两个帮手在完成将撞锤往后贯的动作之后,就放了撞锤,打油师傅就全凭这个方向杆,利用撞锤往后贯去形成的巨大回力撞击槽钎小头。当然,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动作。撞击五六下之后,槽肚子下方的油眼就开始下油,这哗哗的油声是非常悦耳的。在撞击过程中,退、塞槽钎的时间和更换槽钎的大小,是打油师傅密而不宣的功夫。大概过去二三十分钟,油断线后直至多少时间往下再掉一滴才收锤,这也是打油师傅决定的。关于碾盘碾木梓仁,有个迷面:四兄弟,赛跑子,大路不走走圳子。

       二、过年

       大年初一至元宵这十五天称为过年。这十五天是农家最为清闲、享乐的时光。如何过年,无非是迎来送往。但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做客的,都离不开搞龙灯、听古文和唱采茶这三大主题。
       搞龙灯。是五云人对过年耍灯的俗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五云当地的龙灯品种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鼓子笼灯、柚子灯等,差不多一个大姓氏家族中均有一队龙灯。龙灯自春节后出灯堂,止于正月十五午夜。搞龙灯的区域不限于五云,有的超出本县范围。搞龙灯的热闹,可以用“村子上下灯比灯,龙灯内外亮比亮,邻舍左右响比响(比谁家的鞭炮放得响)”被看管了一年的孩子们,无论穷富,此时一律的放开了天性。只是稍富裕人家的孩子更特别一些,常常在龙灯进院子前要闹着大人给扎一把小龙灯。这帮孩子搞小龙灯时,有生事的,往往做出些恶作剧,指着别人的小龙灯大呼小叫,说灯下有只大虫子。搞小龙灯的不知是计,慌忙提灯细看,岂知这小灯龙一歪倒,小灯龙内的蜡烛却点燃了龙灯纸,把个漂亮的小龙灯烧成了一副篾架。五云的灯种中,柚子灯又称中秋灯。据传:五云居民的祖先在山东曲埠地区一带,几经迁移,来到五云镇。大约一千多年前,当时的政府对外来势力采取不抵抗政策。当时中国中原文人利用中秋明月之夜,把传单放在月饼中,号召中原百姓奋起反抗,一举歼灭了外来统治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年中秋的第二天(农历八月十六),中原百姓为了胜利以示庆祝扎起草把,用竹杆举起柚子,按照鲤鱼花的步伐奏乐起舞。当时正值收玉米、柚子、稻谷的农忙季节,没有时间扎彩灯,只有就地取材相互庆祝。后来几经演变,中秋灯又就成了农民庆祝丰收,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文化艺术。如今,五云柚子灯在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下,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和传承,五云柚子灯已重燃香火。
       听古文。听古文在五云俗称唱古文。唱古文,其实就是说故事,故事框架都离不开古时候或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出生受苦、成长立业、知恩图报。唱古文的形式一般是快板或二胡加唱腔组成。这类故事,在构架上无疑都是跌落起伏无常、峰回路转意外,在情感上无疑是牵肠挂肚始终、喜怒哀乐难抑。如果唱者再加上哭腔、笑态、怒意、愁状更叠,这场古文听下来,倒是能起到让听者进入唱者营造的氛围中几天、几十天出不来的效果。所以,唱古文历来颇受五云中老年人的钟爱,尤其是现实中的留守老人群体。听古文的时间长短在1至2个小时上下。当然,也有“连续剧”,有的要三天三夜才唱得完。唱古文的场合一般是家族式、家庭式,现场一律是一室家人、一壸土茶、一盘年货、一只火笼。唱古文,这原本是瞎子谋生的一种手艺。但在五云,却有一个明眼人大半辈子把古文唱得名扬赣州内外。这个唱古文的明眼人是千丈人,仍住在千丈村的坑尾,现已80高龄,名叫华典伍。华典伍可谓一把二胡一唱五十年,已是赣县区最后一个古文人。华典伍人虽然老了,却唱技有增、听众不减、名气愈加。至今,赣县区文艺界的人士已将华典伍当作“非遗”来对待了,隔三差五,就有三五成群的爱好者上门讨教、录音。如今,“千丈虽无名,古文成风景”已是事实。
       唱采茶。唱采茶就是采茶戏。采茶戏进入五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集吹、拉、弹、唱、演于一体,加于插科打诨、打情骂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唱词和演技诙谐幽默。五云采茶戏与赣南采茶戏一脉同宗,但在剧情、演技、唱腔、配乐等方面融入了五云的地方色彩。品牌剧目有《睄妹子》、《同年》、《钓拐》、《上广东》、《大劝夫》、《反情》、《补皮鞋》、《补缸》。采茶戏虽然被五云老年人列入了“少儿不宜”,但仍不失过年“抢手货”的身价。但凡采茶戏进村,有庙的,自然在庙中戏台演出。无庙的,村中成年男女都自发在晒场之类的空地上群策群力临时搭台打造演出场地。唱采茶之所以能如此受捧,除了满足成年人的文化欲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年轻男女可淹于人头攒动和吹拉弹唱中,借戏中之情,谈现实之爱。五云在赣县区文艺界,属采茶戏之乡。五云采茶戏班子成员主要分布在南田、赣江、五云、千丈等村。其中,南田村的钟鼎权,不但是五云采茶戏主,还是赣县戏剧界的代表人物,曾获得县、市、省各级的多次表彰。钟鼎权已2022年逝世于南田家中。

       三、剃满月头

       宝宝剃满月头一般有三种款式:光脑,表示宝贝的前程是金光大道;脑中心留块桃子型胎毛,表示聪明透顶、避邪长寿;脑后留一小撮型,表示后有余庆、被牵住了不会走掉(夭折)。这是一件大事,不但要选良辰吉日,而且,还有一番特别的讲究,主要的有三道程序是疏忽不得的。
       札赞。就是大吉大利类的顺口溜。被请来给宝宝剃满月头的剃头师傅进门后要札赞(大吉大利类的顺口溜),如:进门步步宽,踏上紫金砖。金砖生莲子,莲上落凤凰。凤凰落宝地,状元出府上。
       团坨。就是将剃下的头发(包括眉毛。人的一生就这一次可以剃眉)团成坨。剃头前,主家要备一方红布,交给师傅。因为,满月头的毛法是不能落地的,只能先在红布上托着。剃头完成后,剃头师傅要将毛发拌上生木油团成坨。团坨的过程,很见剃头师傅的功力。也就是眨眼的功夫,剃头师傅向主人打开双掌,不但可见一个滴溜圆的毛发坨,还能见这个圆坨的一端翘起一撮头发。这撮头发,既彰显师傅的匠心独到、团艺非凡,更象征宝贝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接下来,师傅交待主人如何保存这个宝物。
       出头。寓意出人头地,就是对刚刚剃好的宝宝头进行打理。团好毛法团后,剃头师傅将煮熟的温热红鸡蛋(由东家预先准备好)在宝宝头发滚动三圈,以预示圆圆满满、红运当头;再将新鲜茶叶(由东家预先准备好)放进嘴巴嚼成糊,均匀敷在宝宝头上,起清凉止痒、解毒去疮的作用,还预示头发像茶叶一样长的浓浓密密。

       四、婚仪

       女方。出嫁之前,新娘一直在闺房与母亲相拥哭唱。这时,所有亲戚都要相继走进闺房,向新娘送别。亲戚拉上新娘后,首先是向新娘递上一个红包,然后是相互抱在一起各自又哭又唱。唱词无不是诉说感恩不舍、交待祝愿等的话。哭唱必须响亮,尤其是新娘。所谓“新娘不哭,娘家冇福。哭得愈响,福禄双双”。这时,唢呐手在闺房门口面向闺房吹着唢呐催嫁。唢呐必须吹过第三遍,新娘的兄妹才可以背上红衫、绣花鞋的新娘准备出阁。这时,族中儿女双全的长辈妇女,举起覆盖有红布的米筛罩在新娘头顶上方,在众亲簇拥下徐徐出阁步向主厅。此时,鞭炮、唢呐和礼生的指挥声将出嫁仪式推向高潮。在主厅完成了“踩轿”方式后,彩车出厅,新娘正式出嫁。
       男方。男方的婚仪主要有五大内容。一是进大门。新娘进入家门前,新郎的母亲、怀孕女性都不得在现场。新郎家的主厅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大拍篮(晾晒东西的篾器),大拍篮中间放着一张带靠的竹椅,新娘由新郎从彩车上背进来安放在竹椅上。二是剃郎头。新郎官坐在新娘面前剃头,剃头师傅边剃头边札赞,剃头师傅每札一上赞,吹鼓手就吹打一番。三是挂号牌。就是由新郎的舅舅家中人将一方署名的牌匾挂上主厅左侧墙(预先安排好了挂位、也安排了一张木楼梯)上去,主要程序是挂匾人在新郎端着酒和果品的族人簇拥下(还有一个族人搂着挂匾人跟随在梯子上,首先是保证挂匾人安全,其次是防止挂匾人札赞和喝酒耍赖,最后是万一挂匾人待登上梯子顶端已经喝醉了好协助挂匾),上一级梯子至少札一个赞(两句以上押韵的话)。吹鼓手是随着程序热烈地吹吹打打,族人是随着程序敬和上果品。遇到难缠、爱起哄的族人,挂匾人往往上一级梯子要札多个赞、喝多杯酒,然后才允许往上蹬一级梯子。如果挂匾人没有一定酒量,之前没有准备好赞词,必定得出洋相,但这种洋相既是观众盼望的结果,又是喜庆的氛围调料。如果挂匾人没有出洋相,新娘进入洞房,其它族人还要纷纷向负责簇拥挂匾人的族人灌酒以示惩罚。四是三拜仪。礼生用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红头巾后,在礼生的指挥下新娘方可走出拍篮,一对新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对拜。当然,每一拜都伴有吹鼓手积极的功夫。五是闹洞房。在完成拜仪后,新娘在新郎家族中儿女双全的妇女引领下进入洞房。儿女双全妇女早已在新房备好了一面米筛、红包和“五子”果品,婚仪总理早已动员好了来参加婚宴的男女小孩等在洞房门口。新娘被引到床上坐着后,满满一米筛的红包和“五子”果品全部泼到床上去,早已等待这一刻的小孩子们一窝蜂拥上床抢起红包和“五子”果品。据说,第一个上床抢的是女孩子,新娘头胎就生女的;第一个上床抢的是男孩子,新娘头胎就生男的。

       五、清明、冬至

       清明、冬至期间对已故亲人进行的同族集体祭祀活动,俗称做清明、冬至。旧时,每到这个时令,由族长或头人召集同族人对已故亲人进行祭祀,届时,墓主后人,无论近远,均会回来参加这个活动。祭祀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祠堂集体面积祖宗牌位进行祭祀;第二阶段由族长分成小组对所有地方的墓地实地祭祀。祭品有香、烛、鸡、肉、鱼、酒和草纸钱、鸭血染过的血钱。草纸钱在墓地焚化,血钱压或塞在墓地上方。在清明、冬至时,如有族人添了男丁,添丁户应自己算好清明、冬至时间,蒸好一坛米酒,这种米酒叫丁酒,到时背上新丁、抬上丁酒,到祠堂向祖宗报告家族又添丁了。做清明、冬至,要按男丁缴纳丁钱,新丁的第一年不需要缴纳丁钱,族长或头人还要向新丁包一个红包。

      
       简介——华荣,男,笔名,菡淤;生于1962年9月;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天津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福建文学》、《短篇小说》、《世界文艺》、《诗刊》等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理论、通讯;文学作品入过多个选本、上过多家剪报、获过多次省市级奖项,其中诗歌多次被《中国剪报》转载、诗歌《窗台上的田野》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主办的太湖杯•大地诗心第二届全国乡土诗歌大赛中获优秀奖、小小说《送给未婚妻的小船》自2009年以来多年被全国各地选为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邮箱:hldzyx2009@163.com


邮编:341100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南大道樱花公馆24栋3单元202
账号: 江西赣县农村商业银行营业部6226822013202398867
身份证:362121196210183238
微信:Hr621018
姓名:华荣
手机:13698072065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奥运赛后话英雄
下一篇:童年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7:52 , Processed in 1.640625 second(s), 41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