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作者
- 成绩
- 290
- 威望
- 0
- 精华
- 0
- 粉丝
- 6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18-2-14
- 最后登录
- 2018-6-27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性别
- 男
|
抚宁兔耳山的传说
(李利锋)
兔耳山位于抚宁县城西6公里,两峰山势陡峭,形似兔耳,故名。山体为花岗岩,南北走向,海拔571米,面积9.6平方公里,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战略重地。抚宁人以兔耳山为晴雨计,有“兔耳戴帽,大雨将到”的谚语。
弘治《永平府志》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西七里,双峰尖耸,状类兔耳,山顶有潭,常有云罩其上。”
康熙《抚宁县志》记载:“兔耳山在县(城)西七里(光绪县志为“十五里”);双峰尖耸,状类兔耳,绝顶有潭,云常罩之,微径而登,可容数万人。南为黑鹰、平房二峪,耸秀深茂,多果实,为石佛峪。泉从佛顶上出,下有井,深黝不可测,祈雨多应。” “明洪武七年(1374)知县娄大方率吏民常避难于此(兔耳山之阳)。”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兔耳山在县西北七里,双尖似之。绝顶有潭,云常罩之,微径而登,可容数万人。南为黑鹰、平房二峪,耸秀深茂,多果实,为石佛峪。”
明朝初元兵虽被打败,但在北方的势力依然强大,经常经界岭口、青山口等关隘侵扰抚宁一带,邑人常避兵于兔耳山。洪武十一年(1387)并将县治迁至兔耳山南即今坟坨旧县村,成化三年(1467)始迁回今址,前后历时八十年。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帝北阅兔耳山。”光绪《永平府志》记载:“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夏五月,(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指挥佥事谷祥(效忠燕王朱棣的军队)败辽东兵(效忠建文帝的军队)于定流河,秋七月又败之于部落岭,克兔耳山寨。”
光绪《抚宁县志》记载:“兔耳山,县西十五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云常覆之,微径曲屈,盘折而登,上平广,可容数万人。明洪武七年知县娄大方率属吏士民避难于此。故其地至今尚称‘旧县’。”
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兔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县志、《方舆纪要》作七里,雍正志作十二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微径屈曲,盘折而登,上平广,可容数万人(《方舆纪要》),山麓有栖霞寺(赵端诗序)。宋宣和五年张觉以平州来归,败金将阇母余兔耳山(《宋史》)。明洪武七年知县娄大方率属吏士民避难于此(县志)。建文二年燕将谷祥败辽兵于部落岭,遂克兔耳山寨(《明史》)。明娄大方诗:‘地夐群山几百重,巅峰独耸不雷同。形盘龙尾连沧海,势拱鳌头直接空。云覆寒潭晴作雨,霜凋老木夜生风。曾等兔耳三千丈,使我攀援到月宫。’国朝赵端《兔耳山行并序》:‘兔耳两峰,为抚邑灵镇。山麓有栖霞寺,寺前有桥,传为唐尉迟鄂公所建,岁久倾圮。余于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秋,承乏邑事,捐资新之。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五月,忽为暴雨冲颓。冬初复有修葺之举,载酒登山,曷胜陵谷之感,因作《兔耳山行》,示同游诸君子:兔耳山高高入云,双峰插汉浮云分。骊城百雉山接,卷帘长对青山色。我令骊城已四载,今渐苍颜山不改。谁云好山不待人,山灵生面今重新。彩霞一径萦香阁,红泉百道天边落。忆昔公余蜡屐来,汲泉终日坐松斋。山水尽堪供吏隐,簿书安得扰诗怀。今年五月蛟龙怒,风霆夜撼山中树。花台圮仄石桥颓,不辨春风游赏处。同游为山伤怀抱,令未有言口先笑。从来桑海如瞬息,何况兔耳一卷石。君不见山公酒醉习家池,举鞭真似并州儿。又不见杜公立石岘山上,深谷为陵徒恍怅。余今酾酒酬西风,惭愧山公与杜。百年一日安足虑,笑策花骢下山去’。”
民国《抚宁县志料》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正西十五里,计高度四百四十尺。诸山环绕,有险可守。明惠帝建文二年夏五月指挥佥事谷祥克兔耳山寨。宣宗宣德二年帝北巡阅武兔耳山。”“部落岭(今属卢龙县境),在抚宁县西三十里,地势雄润。明惠帝建文二年秋七月指挥佥事谷祥败辽东兵于部落岭。”
满清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等皇帝回盛京沈阳祭祖,归来登山海关澄海楼,过兔耳山,经永平,回北京。因而兔耳山成为清初康乾时期红极一时的游览胜地。兔耳山上有栖霞寺,东有椒园寺,北有古代驿站芦峰口驿,再北还有绿湾蛙静,南有石佛寺、龙潭等景观。
1994年9月秦皇岛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秦皇岛市地名词典》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城西偏南6公里。两峰峭立,形似兔耳,故名。南北走向,长1.2公里,宽0.8公里,面积0.9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71米。山体由斑状角闪岩组成。植被多油松,森林覆盖率70%。处交通要道,且靠近抚宁县城。历史上此地曾发生数次战事。明宣德皇帝曾到此巡视。”
《辽史·本纪·天祚皇帝传》:
保大三年春正月丁巳,奚王回离保僭号,称天复元年,命都统马哥讨之。甲子,初,张瑴(“觉”或作“珏”)为辽兴军节度副使,民推瑴领州事。秦晋王淳既死,萧德妃遣时立爱知平州。瑴知辽必亡,练兵畜马,籍丁壮为备。立爱至,瑴弗纳。金帅粘罕入燕,首问平州事于故参知政事康公弼。公弼曰:“瑴狂妄寡谋,虽有乡兵,彼何能为?示之不疑,图之未晚。”金人招时立爱赴军前,加瑴临海军节度使,仍知平州。既而又欲以精兵三千先下平州,擒张瑴。公弼曰:“若加兵,是趣之叛也。”公弼请自往觇之。瑴谓公弼曰:“辽之八路,七路已降;独平州未解甲者,防萧干耳。”厚赂公弼而还。公弼复粘罕曰:“彼无足虑。”金人遂改平州为南京,加瑴试中书门下平章事,判留守事。四年六月,榜谕燕人复业,恒产为常胜军所占者,悉还之。燕民既得归,大悦。翰林学士李石更名安弼,偕故三司使高党往燕山,说宋王安中曰:“平州带甲万余,瑴有文武材,可用为屏翰;不然,将为肘腋之患。”安中深然之,令安弼与党诣宋。宋主诏帅臣王安中、詹度厚加安抚,与免三年常赋。瑴闻之,自谓得计。
秋七月,金人屯来州,阇母闻平州附宋,以三千骑问罪,先入营州。瑴以精兵万骑击败之。宋建平州为泰宁军,以瑴为节度使,以安弼、党为徽猷閤待制,令宣抚司出银绢数万犒赏。瑴喜,远迎。金人谍知,举兵来袭,瑴不得归,奔燕。金人克三州,始来索瑴,王安中讳之。索急,斩一人貌类者去。金人曰,非瑴也,以兵来取。安中不得已,杀瑴,函其首送金。
《金史·本纪·太祖传》:
(金太祖),讳旻,本讳阿骨打,世族第二子也。天辅七年正月甲子,辽平州节度使时立爱降。诏曲赦平州。二月乙酉朔,辽莱州节度使田颢、隰州刺史杜师回、迁州刺史高永福、润州刺史张成皆降。是月,改平州为南京,以张觉为留守。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张觉据城叛。六月壬午朔(是日),阇母败张觉于营州。
《金史·本纪·太宗传》:
(金太宗),讳晟,本讳吴乞买,世祖第四子,太祖母弟也。天辅七年八月戊申,太祖崩。九月丙辰,即皇帝位。丙寅,大赦中外。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戊寅,诏诸猛安赋米,给户口在内地匮乏者。南路军帅阇母,败张觉于楼峰口(今抚宁镇西芦峰口)。十月己亥,阇母及张觉战于兔耳山,阇母败绩。十一月壬子,命宗望问阇母罪,以其兵讨张觉。癸亥,宗望以阇母军发广宁,下濒海诸郡县。诏谕南京,割武、朔二州入于宋。己巳,徙迁、润、来、隰四州之民于沈州。庚午,宗望及张觉战于南京东,大败之。张觉奔宋,城中人执其父及二子以献,戮之军中。壬申,张忠嗣、张敦固以南京降,遣使与张敦固入谕城中,复杀其使者以叛。四年九月己巳,复以南京为平州。
《金史·列传·宗望传》:
宗望本名斡鲁补,又作“斡离不”,太祖第二子也。每从太祖征伐,常在左右。阇母与张觉战,大败于兔耳山。上使宗望问状,就以阇母军讨张觉,降濒海郡县。遂与觉战于南京城东。觉败,宵遁奔宋。城中人执觉父及其二子来献,宗望杀之。使以诏书宣谕城中张敦固等出降。使使与敦固俱入城收兵仗。城中人杀使者,立顿固为都统,却府库,掠居民,乘城拒守。太宗赏破张觉功及有功将士各有差。初,张觉奔宋,入于燕京,宗望责宋人纳叛人,且征军粮。久不闻问,宗望欲移书督之,请空名宣头千道,增信牌,安抚新降之民。诏以“新附长吏职员仍旧。已命诸路转输军粮,勿督于宋。给银牌十,空名宣头五十道。及迁、润、来、隰四州人徙于沈州者,俟毕农各复其业。”乃诏咸州输粟宗望军。
张敦固以兵八千分四队出战,大败。宗望再三开谕,敦固等曰:“屡尝拒战,不敢遽降。”宗望许其望阙遥拜。敦固乃开一门。宗望使阇母奏其事,乃下诏赦南京官民,大小罪皆释之,官职如旧。别敕有司轻徭赋、劝稼穑,疆场之事,一决于宗望。又曰:“议索张觉及逋亡户口于宋。闻比岁不登,若如旧征敛,恐民匮乏,度其粮数赋之。射粮军愿为民者,使复田里。小大之事关白军师,无得专达朝廷。”诏宗望曰:“选勋贤及有民望者为南京留守,及诸阙员,仍具姓名官阶以闻。”是时,迁、润、来、隰四州之民保山砦者甚众,宗望乞选良吏招抚。上从之。
上召宗望赴阙,而阇母克南京,兵执伪都统张敦固杀之,南京平。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阇母副之。
《金史·阇母传》:
阇母,世祖第十一子,太祖异母弟子。阇母为南路都统,讨回离保,诏曰:“回离保以乌合之众,保据险阻,其势必将自毙。若彼不出掠,毋庸攻讨。”耶律奥古哲等杀回离保于景、蓟之间,其众遂溃。张觉据平州叛,入于宋,阇母自锦州往讨之。觉将以兵胁迁、来、润、隰四州之民,阇母至润州(州治在今海港区海阳镇一带),击走张觉军,逐北至榆关,遣俘侍书招之。复败觉兵于营州东北,欲乘胜进取南京(平州,州治在今卢龙县城附近)。时方暑雨,退屯海壖,逐水草休息,使仆虺、蒙刮两猛安屯润州,制未降州县,不得与觉交通。九月,阇母破觉将王孝古于新安(镇名,辽初置,即今抚宁县城),败觉军于楼峰口(即今抚宁镇芦峰口)。复与觉战于兔耳山。阇母大败。太宗使宗望问阇母败军之状,宗望遂以阇母军讨觉。及宗望破张觉,太宗乃赦阇母,召宗望赴阙。阇母连破伪都统张敦固,遂克南京,执敦固杀之。上遣使迎劳之。
《金史·列传·叛臣·张觉传》:
张觉,亦书作“瑴”(珏),平州义丰人也。在辽第进士,仕至辽兴军节度副使。太祖定燕京,时立爱以平州降,当时宋人以海上之盟求燕京及西京地,太祖以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与之。平州自入契丹别为一军,故弗与,而以平州为南京觉为留守。既而闻觉有异志,上遣使刘彦宗及斜钵谕之,诏曰:“平山一郡今为南京,节度使今为留守,恩亦厚矣。或言汝等阴有异图,何为当此农时辄相扇动,非去危就安之计也。其谕朕意。”
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民心多不安,故时立爱因降表曾言及之。及以燕京与宋而迁其人,独以空城与之,迁者道出平州,故觉因之以作乱。天辅七年五月,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赴广宁,过平州,觉使人杀之于栗林下,遂据南京叛入于宋,宋人纳之。
太祖下诏谕南京官吏,诏曰:“朕初驻跸燕京,嘉尔吏民率先降附,故升府治为南京,减徭役,薄赋税,恩亦至矣,何苦辄为叛逆。今欲进兵攻取,时方农月,不忍以一恶人而害及众庶。且辽国举为我有,孤城自守,终欲何为。今只坐首恶,余并释之。”
觉兵五万屯润州近郊,欲胁迁、来、润、隰四州。阇母自锦州往讨之,已败觉兵,欲乘胜攻南京,时暑雨不可进,退屯于海壖。无何,阇母再败觉兵,复与战于兔耳山,阇母大败,觉报捷于宋。宋建平州为泰宁军,以觉为节度使,张敦固等皆加徽犹阁待制,以银绢数万犒军。
宗望军至南京城东,觉兵大败宵遁,遂奔宋,入于燕京。宗望以纳叛责宋宣抚司(校勘记曰:“宣”原作“安”。按下言“宣抚王安中匿之于甲仗库”。《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纪,宣和五年正月“辛酉,以王安中为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今据改),绐曰:“无之。”宗望索愈急,安中乃斩貌类觉者一人当之,金人识之曰:“非觉也。”安中不得已,引觉出,数以罪,觉骂宋人不容口,遂杀觉函其首以与金人。燕京降将及常胜军皆泣下,郭药师自言曰:“若来索药师当奈何。”自是,降将卒皆解体。及金人伐宋,竟因阿平州之叛为执言云。
《明史·本纪·宣宗传》:
讳瞻基,仁宗长子也。永乐七年,从幸北京。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宣德三年秋八月丁未,帝自将巡边。九月辛亥,次石门驿。兀良哈寇会州,帝率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己卯,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大破之。甲子,班师。癸酉,至喜峰口。
《明史·列传·夏原吉传》: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造,擢户部主事。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成祖即位,或执原吉以献。帝释之,转左侍郎。或言原吉建文时用事,不可信。帝不听,与蹇义同进尚书。宣德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其衣。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覆力谏。帝曰:“为卿释之。”再与蹇义同赐银印,文曰:“含弘贞靖”。
据1986年10月秦皇岛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秦皇岛市地名志》记载:兔耳山位于抚宁县城西偏南6公里处。燕山造山运动隆起形成。山体大部分为花岗岩。北部为石灰岩。南北走向。面积9.6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71米。山上以松树为主,密度较大的有国有林900多亩,其余为稀疏林。因此山两主峰山势陡峭,远望形似兔耳,故取名兔耳山。该山是抚宁邑近处最高峰,挺拔秀美,常有青云缭绕,故有“兔耳笼云”之称,为抚宁八大景之一。该地处古大御路南侧,又近抚宁县城,故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多次军事事件发生在这里,甚至有的皇帝也到此巡视。明朝初期元兵虽被打败,但并未消灭,还经常扰边,邑人常避兵于此。县志载:“兔耳山,县西十五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云常覆之,微经曲屈,盘折而登,上平广,可容数万人。明洪武七年知县娄大方率吏士兵常避难于此。”又载“兔耳两峰为抚宁邑灵镇山,麓有栖霞寺,寺前有桥,传为唐尉鄂公所建。”可惜栖霞寺和寺前的桥现已全毁。《永平府志》载:“惠帝建文二年夏五月指挥佥事谷祥败辽东兵于定流河。秋七月又败于部落岭,克兔耳山寨。”明宣宗皇帝还到此地巡视军事设施和战备情况。《明史·夏原吉传》载:“宣宗宣德三年帝北巡阅武兔耳山。”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
上一篇: 《山楂之恋》 ——记家乡的山楂节下一篇: 抚宁天路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