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897|回复: 0
收起左侧

边城洪安

[复制链接]

1492

作品

1814

互动

1万

积分

铜笔作家

成绩
6464
威望
368
精华
0
粉丝
7
好友
7
注册时间
2020-11-29
最后登录
2021-1-17
在线时间
209 小时
性别
真实姓名
石歆梧
发表于 2020-11-30 10: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安古镇依山傍水,展现出一幅幅美丽迷人的春江岛屿画面。这里不仅民族风情浓郁的古建筑林立,而且风光优美艳丽。
老天爷甚有爱心,清江两岸降下福祉;沈从文小说大师,大笔如椽写出《边城》。边城茶洞,中国家喻户晓;边城洪安,世界扬万闻名。翠翠岛边,留下史迹三不管;拉拉渡口,清江美景四季新。朴素自然,爷爷孙女大黄狗;经典纯朴,白塔赛场抢鸭人。山一程水一程世事难料,高一脚低一脚风雨兼程。翠翠心事,几十年后梦方圆;二佬遗憾,半个世纪谜才明。翠翠清纯可人,边城形象;边城美丽扬名,翠翠纯金。
边城、茶洞、拉拉渡、翠翠,人们一旦提起这些词汇,总能想到沈从文的现代小说经典《边城》。然而,现实中的边城,仅仅是茶洞吗?那曾经在拉拉渡口上摆渡的翠翠,真是茶洞人吗?没有人认真想过这些问题。
边城洪安是重庆之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与湖南省花垣县的茶洞镇、贵州省的松桃县乜架镇接壤,以渝东、湘西、黔东北三省相交呈现边缘特色而闻名。距秀山县城47公里,319国道贯穿集镇,交通便捷,是沟通西南和中国交通的要塞。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在洪安大桥头塑望着一座庄严瞩目的“渝东南第一门”牌坊。
这里有渝东南大门石碑,浓郁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吊脚楼,封火桶子,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清澈见底的清水河等景点,当地建筑古朴,民风纯正,清江明月,木舟古渡,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边贸交易,龙舟竞赛,情歌对唱,像一壶浓烈的陈酿,令人陶醉。
洪安边城风光—重庆历史文化名镇洪安镇,距秀山城47公里,319国道贯穿集镇,交通便捷。当地建筑古朴,民风纯正,古镇文化底蕴丰厚,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记载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这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大小四合院24座,隔火墙40堵,青石条砌阶梯24级,480步,其建筑工艺,造型为当今少见。这里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第一站,有全国至今保存完好的刘邓大军入川纪念碑、毛主席语录塔、洪茶古渡拉拉渡、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三不管”岛等。
文学大师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了洪安、茶洞,把它推荐给了世人,因电影《边城》国际获奖,边城名声大噪,它的古朴、清新、宁静、世外桃源致敬更令人神往,荣登“巴渝十二景榜”。
著名景点有气势恢宏的洪茶大桥、形神毕似的"象鼻吸水",无拘无束的"三不管"小岛,解放军二野司令部,揽括国内著名书法家笔墨的书法园。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古道上,欣赏着街道两旁的青砖黑瓦建筑,看着深深的庭院被错落的风火墙所分割,跌落成阶梯式,别有一番韵味。
洪安古镇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境东南,占地52平方公里,是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重庆市政府于2002年将洪安镇列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洪安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洪安古镇最有味道的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也系住了渡船来往的动力依靠。满客之后,老梢公悠闲的坐在船屋内的木制四方条台上,用一根挖有细槽的两尺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
渝、湘、黔三省边界的省界线,是那条清澈明净的省界河,这就是春江,也称清水江、花垣河或清江,她就是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白河。沈从文笔下描写翠翠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洞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边城》一开始就描写了重庆秀山洪安古镇的景色。
著名的“渝东南门户”秀山洪安古镇,距县城47公里,东与湖南花垣县边城镇隔河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山水相连。“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清代名人章恺的诗描绘了“一脚踏三省”之绝妙境界。
秀山洪安古镇交通便利,国道319线和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秀山洪安古镇始建于1920年代,1930年代设商号辟为市场,是渝湘黔物资运销中南地区的集散地,亦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镇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而名扬中外,曾有“洪安市”之称。2002年,秀山洪安古镇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由重庆秀山县城出发,进入洪安后,就在汽车总站边上拐进了一条水泥小道。小道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并且还有一个小小的坡度:这也便是走进历史必须经过的路径。顺着小道往里开,就到了洪安古镇的中心街道:街道的走向由高到低,乃是典型的重庆山坡路。
余祖尤抵达洪安古镇的时候,正值接近中午时分,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雨夹雪。在古镇的街道上和两旁那些带天井的老屋里,虽然现代化的电器一应俱全,但留在家里的人却并不太多,显得有些冷清。
余祖尤沿着古镇老街漫步,只有几步路的工夫,就看见街上有一栋略带西式建筑风味的两层小洋楼,门额廊柱,关窗闭户,门上面“中国农业银行”的油漆字已经有些脱落了;再上方的正中央,有一个红色的五角星浮雕。当地人说,解放前这里也是商业银行,由此可见以前洪安商贸的繁盛。当然,那个红色的五角星应该是建国以后加上去的。
随后他了解到:1949年10月间,这栋西洋小楼在刘邓大军入川时,就成为刘邓首长的临时司令部了。现在,银行已经迁走,大门紧闭,而隔壁的理发店还在营业。它与当年解放大军理发的工具和形式并没有多少变化,一如远处波光粼粼的清江河水,依旧向东日夜不停地潺潺流淌。
渝湘黔,一脚踏三省;天地人,百景汇一城。沉默的青山,悠远的街巷;静谧的小镇,闲适的村民。洪安耐看,历史胜迹吸眼球,老街前后人拥挤;茶洞可观,文园书法招游客,清江上下舟穿行。红红绿绿,那边演汉戏;乒乒嘭嘭,这边跳花灯。各各有欢声阵阵,处处见喜气盈盈。五洲宾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四海文人,专程在此采风取经。过去几千年不毛之地,如今新时代聚宝之盆。
边城洪安,边缘特色,三省交界处;景点秀美,交通便捷,渝东南大门。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清江明月,木舟古渡;建筑古朴,民风纯正。插花地,插上各族花卉;旅游车,游客饱览胜景。边贸交易,龙舟竞赛;情歌对唱,响遏行云。脚在走,心在行。浓烈陈酿,令人陶醉;山岭粉黛,梦回边城。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风火桶子建筑,独特造型。吊脚楼古色古香,石板路悠然宁静。老梢公,悠闲坐;众游客,触温馨。索拉渡来来往往,风火墙密密层层。阶梯式庭院,青砖黑瓦;蛟龙背道路,慢走徐行。
从横贯镇区的319线分道进入老街,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完全是一个远离喧嚣、返朴归真的过程。洪安老街为石级梯街,沿街两旁青砖黑瓦,庭院深深。房屋两旁均有高大结实的封火桶子,其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防火性能极强,无论其中的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势都不会向两旁继续延伸,充分体现了洪安先民聪明机智的自救能力。
洪安场依山势而建,呈阶梯状,上达渝湘公路,下抵洪安码头,街宽8米左右,全长400多米,街道两旁,清一色深宅大院的“封火桶子”屋,商号、油号、银行、客栈、摊铺一家连着一家,鳞次栉比。当时著名的有邓、龙、祝、王四姓富商,“永城号”、“益和号”、“福康号”、“集丰号”等四大商号,还有“复兴银行”。当时人们把洪安场称为“小南京”。
“封火桶子”屋是洪安场的一大特色。一般屋高13米左右,各依山水而建,一家一院,幢幢相连,高低大小错落有致,多为两进三横四天井或三进四幢六天井多级台地布局。房屋为穿斗多木结构廊柱建筑,雕梁画柱,一楼一底,有前厅、过厅、后厅、厢房,大门铁皮包装。“走马转角”,院院相通,青瓦屋面,所有木料全用桐油和黑漆涂染,既防雨,又防潮。明窗亮格,采光通风角度极佳。石门框、柱础、阶檐、踏道上沟镂雕有各种人物、花草、虫鱼图案,天井全用青石板铺就,各院均有下水道,不会积水。四周盒砖维护墙,一般高出屋面约1公尺,两边山墙呈“凸”型,石灰抹面,亦绘有各种图案,若一家失火,绝不会殃及左右,故名“封火桶子”,至今还保存完好,留给后人参观和研究,整个洪安场街道清一色石板铺就,睛天无灰,雨天无泥,格外洁净。
洪安古镇整条老街长约千余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的街面上,前瞻后顾均为鳞次栉比的封火筒子,参差不齐的排列在街道两旁,建筑群落规模非同一般。据说,镇上曾有24座四角天井,民国期间和文革时期损毁较为严重,但至今仍有数座保存完整。
可想而知,当年的洪安集镇,那种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该是何等的兴盛!直到现在,洪安集镇的商贸活动依旧频繁如初,包括湖南、贵州的边民们都来这里进行交易活动,当地人将其称为赶"边边场"。每逢镇上赶集,只见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剃头补锅、算命占卜……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如今的洪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不仅是复温《边城》故事、品位古镇文明和体验边区贸易的理想场所,更是一座自然风光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家园。当年沈从文先生从北京回到湘西,重游边城时,再度被边地人民纯朴、善良、包容的民风感染,回北京后,于1934年写出了不朽的经典传世小说《边城》,营造了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秘境。洪安古镇作为《边城》小说中凄婉爱情故事的发生地,由此赋予了更为浑厚的文化蕴意。
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慢慢铺开稿纸,为《边城》的出版写“题记”:“……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多年以后,当人们读到这段文字时,终于知道从文先生所要表现的,只是对普通人的“温爱”和“感情”,以至表现出他们最为普通、也最为伟大的“人性”与“人情”。
然而,那种闹嚷嚷的误读或误解,却没有随着时空的变换而减弱和消解。原来,从文先生的家乡在湘西一个名叫凤凰的静谧小县城,因为他的《边城》太出名了,而笔下的爱情又是如此纯真和浓烈,像寨子里那些拒绝华丽包装的土坛老酒,愈旧弥香,以致不少后人都把凤凰当作了“边城”。从文先生的家乡凤凰,虽然县域也小县城也小,但是四两拨千斤,名声很大。这里不仅有南长城,而且人才荟萃。不仅有毛主席的国文老师袁吉六,民国总理熊希龄,还有世界闻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自己。
其实,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距凤凰还有百余公里路程呢,这就是说,先生笔下的“边城”位于湖南花垣县清江河畔。而清江河的另外一边就是重庆秀山的洪安古镇。因为洪安与湖南茶洞都坐落在湘、川、黔边界,这样,就都被人们戏称为是可以一足踏三省的“边城”了。
现在都把《边城》中提到的茶洞,看着是主人公翠翠的家,而不晓得从文先生笔下翠翠的原型,其实就是洪安姑娘,姓黎,小名叫素素,是茶洞对岸洪安镇贵塘村人。翠翠的父亲黎光华和妻子曾氏,当年曾在清江河的下码头摆渡为生,因为曾氏长得特别漂亮,许多过往的客人都对素素一家抱有好感,从文先生在茶洞逗留时,茶余饭后常到码头边散步玩耍,便与素素一家混得极熟。也许,在湘西凤凰生活的从文先生,只因他对茶洞以及当地淳朴山民感染太深、印象太深,才凭借着文学家虚构与想象的能力,顺手捻来了凤凰以西的茶洞,作为《边城》故事的发生地罢了。
因此,现实当中的边城,不仅仅指茶洞,也指花垣河对岸的洪安古镇——“翠翠”的家。
古镇依山傍水,展现出一幅幅美丽迷人的春江岛屿画面。
这里是“翠翠”的家,而古镇的街尾,就是花垣河的渡口:人们只要花上一点钱,就可以乘上小船到达对面的茶洞。
湖南与重庆秀山地界以酉水河为界,有明显的省份标注。但重庆秀山与贵州松桃的地界不十分明显,两省间隔着一条小溪,小溪上的道路一旁立着一个标有贵州省松桃县的碑。这两个地界相隔很近,大约不过200米的样子。
虽说是渝湘黔边城,但实际的“城”却主要是由秀山洪安古镇与湖南茶洞所组成。由于沈从文写的《边城》这本书,使这个地方的名气享誉国内外。所以说,天下有边城,一靠老天爷,二靠沈从文。
如果从那座小洋楼前再向下多走几步路,就是拉拉渡口。渡口上的渡船依旧是无动力的小木船,略显沧桑之感,不用桨划:它是在江面上方拉一条长长的过江钢丝缆绳,从船中央穿过船头与船尾,船老大用一根坚硬的带槽小木棒,用杠杆原理一撬,船就往前或往后慢慢行走。那是一种很古老也很省力的渡船方式,当地人称它为“拉拉渡”:船头向着洪安,而船尾则朝向茶洞。小船来来往往,循环往复地渡着欲过河的船客,从此岸到彼岸。
拉拉渡,不用桨划,杠杆原理循环往复,此岸到彼岸:索拉船,平安省力,指掌若定娴熟家常,往古到如今。过往客商风度翩翩,远来游客喜气盈盈。视线比长河更长,有着大度和宽容;心胸比空间更宽,包容人流与货品。清江清无尽奔流,渡船平不稍停顿。两岸交往细流涓涓,八方宾客热气腾腾。
码头上正好有几个老人从渡船下来,余祖尤就问他们有没有见过刘邓大军的队伍来过洪安?老人们都兴奋地说:“见过!见过!”他们还告诉余祖尤,当时刘邓首长就是在那座小洋楼里住下的。
洪安不仅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而且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时,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门户。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纪念碑,耸立在洪安镇信合宾馆前的广场上,碑文由重庆市市长王鸿举题写。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为三棱形。三个面分别代表着接壤于此的一市两省,整座碑体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为之一震。
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向大西南挺进。11月6日下午5时,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因原川湘大桥被敌人烧毁,解放军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在拉拉渡码头用8只可以拖带小船的"娘娘船",装成两艘简易渡船,载送二野三兵团及三十六师一〇六团渡入洪安。随后,他们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向秀山挺进。
11月7日,秀山县城得到解放。11月31日,刘邓首长进驻洪安,驻扎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复兴银行建国后被改为中国农业银行在洪安镇的营业所,门楣上面"中国农业银行"几个大字至今仍醒目清晰。整座楼房一楼一底,正面的墙上写满了毛主席语录,门楣上方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在这里放射出红色的光芒。
部队抵达洪安后,洪安老街上的一座四合院成为二野前委司令部的驻扎地,并在这里召开了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了成都平原会战,调整了解放重庆的部署及相关事宜,为胜利解放整个大西南作了重要的决策部署,其意义重大深远。
四合院建筑座北朝南,临街而建,地势逐步增高,前后建筑由石阶相连,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相邻房屋之间有封火墙隔离,房屋构建科学,建筑缜密,具有较强的民间建筑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当晚,司令部用汽油机发电,把整个洪安古镇照得通明,给洪安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光明。刘邓首长就是在这里小楼挑灯,渡口立马,指挥着大军继续向大西南挺进。
洪安拉拉渡码头的台阶中央,有一座暗红色的六角型建筑物,上有毛泽东主席的画像,还有一些语录,譬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当地人告诉过我:那就是过去的毛主席语录碑。
余祖尤想:其实那些语录一点都没有过时,流逝的只不过是人们思想的喧嚣与行动的幼稚,乃至于矫枉过正罢了。语录碑和洪安古镇上众多的红色遗迹、遗址一道,也是洪安古镇红色旅游的标志性建筑了。看来,洪安人还真是把刘邓大军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学习到手了:他们誓把红色旅游进行到底!
秀山洪安古镇上可以观赏的景点还是蛮多的,你可以观赏老式古宅,部分文革时留下来的遗迹;可以在“渝东南门户”、“川湘黔边城”、“湖南”城楼等特殊地理标志前留影;可以在“翠翠岛”和“三不管岛”上看翠翠、大佬、二佬的塑像;还可以看到刘、邓两人的塑像和复兴银行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并可以入内免费参观。
小洋楼复兴银行,刘邓首长指挥部;大西南壮伟战役,解放战争响炮声。依靠当地群众,浮桥稳稳大军渡;一举解放秀山,军旗急急向西行。刘邓首长塑像,万众瞻仰;当年战火硝烟,记忆犹新。
对复兴银行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秀山楹友赞曰:

随心向善,财增天下传家乐;逐梦求真,利让民间助国安。
群岳涵春开雪岭;冰壶下箭噪朱提。南北汇通,锦上添花香万里;
东西危济,雪中送炭暖三春。几担箩筐,挑起工农前途;一方珠算,拨成革命未来。刘邓珠机计较一分一寸;钱财经纬复兴全境全民。

秀山洪安古镇是渝东南的第一门,解放前,刘邓大军就是从湖南打到洪安,从而打响解放大西南的第一枪的。
洪安镇拉拉渡,河码头台阶中央;六角型建筑物,毛主席画像光明。毛主席语录塔,气势巍巍;毛主席教导,诲人谆谆。红色旅游,革命精神;牢记前辈,不忘初心。把红色旅游进行到底,学刘邓大军雷厉风行。
语录塔,在洪茶渡口,为“文革”产物,现保存完好。
对语录塔,秀山楹友赞曰:

巨手轻挥,一往无前多锦绣;小兵漫舞,天翻地覆尽风流。
耳畔涛声舒倦客;江中渔火照丰碑。屹立江潮,水浊水清曾见证;
观瞻气象,风寒风热竞流连。清江岸上,历史沧桑存一塔;古渡旁边,风霜雪雨演三春。脉脉清江且不言峥嵘岁月;巍巍红塔曾记得浮躁年华。

难忘的拉拉渡,还真是一个有趣的特色事物,余祖尤之前虽在《边城》里了解过,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船,感觉还是蛮有趣的。“拉拉渡”的船靠在一根钢丝绳上,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也系住了渡船来往的动力依靠。满客之后,老梢公悠闲的坐在船屋内的木制四方条台上,用一根挖有细槽的两尺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由于两边的居民和游人来来往往,船家一天基本都没闲着,只要有一位客人,他都会很快将船拉向对岸。
渡船人在当地也称为船老大,看上去50多岁,任凭船客上下,他不言不语,只是往返拉渡。对于“拉拉渡”,别人说它的目光短浅,不会远过那条牵引的缆绳;但余祖尤却说它的视线比长河更长,甚至古老的时间。而船老大在小溪上也生活了一辈子,他人生的路也走得不算少了,却从来没有走出过身边的大山:他脾气虽然倔强,但心眼儿直,像溪水一样清亮。因为他的大度与宽容,陌生人,甚至仇人,都可由他亲手送过河去,“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拉拉渡”也就是洪茶古渡;对洪茶古渡,秀山楹友赞曰:

白羽尖山,是是非非难寄梦;洪茶古渡,风风雨雨总关情。
洪茶古渡,渔钩钓雪清江上;水陆新风,桂棹橫云白塔前。淡墨屏山通玉塞;暮烟斜照接银河。酒煮乾坤,临江一口吞天下;
舟行日月,隔岸千秋载古今。玉露清风,弱水三千烟雨后;苍崖古渡,红尘万丈镜花前。吊脚有情,江中惬意摇古渡;杨柳随心,岸上悠闲舞洪茶。昏鸦点点,古渡流传土著龙门阵;绿水滔滔,新亭演绎苗疆送别情。
    玉泉宛转风云渡;翠岛离奇魂梦牵。跨越清江,自渡人生怀远志;登临翠岛,如飞岁月见真心。夜陪月华,蓑衣凫水三千载;
朝渡云梦,舟楫横江数百年。扁舟满载四方客;钢览横牵两岸情。铁索清流,北往南来渝楚财情两富;淳风廉政,上行下效民官耕读双馨。

拉拉渡对面,是被绿树花草半遮脸的悬崖峭壁,常年鸟语花香。近年来,洪安、边城两镇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从峭壁底的崖岩上凿出了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洪安大桥和茶洞老街。半崖上,斗大的“边城”二字在1公里路外都能看得清清楚。
边城镇环境很雅静,看起来则更像是一个公园,姿态各异的柳树成排地“站”在河边,当地居民有的在河边洗衣服或是乘凉。河边的吊脚楼很有特色,古色古香。与龚滩的吊脚楼群不同的是,这里人气很旺,感觉十分地富有生气。
在茶洞古镇中漫步、穿梭,没有尘世的喧嚣,真好。坐船从茶洞返回洪安时,只要余祖尤一闭上眼睛,那照得见鱼尾的花垣河水,那绿得如水的山,那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调,那古色古香吊角楼里的炊烟,都美得使人宛如滑落到一个亦幻亦真的梦里。边城——洪安与茶洞——给人的印象,就像一首永远宁静祥和的歌,日夜追逐着花垣河水,流向东方,也流向美好的未来。
在茶洞,你能看到“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边城》整本书被书法家写好了铭刻在石板上保存。前往不远处的小山上白塔,这白塔与《边城》“翠翠”生活密不可分,是书中的风水宝物。
余祖尤想:非要将“边城”的名头坐死在茶洞或者洪安一方,是不是都会显得有些“落伍”了呢?正是从文先生老早就离开了故乡,他才发现了边城之美。而茶洞与洪安的独特之美,在于静谧的小镇、闲适的村民、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和高低起伏的吊脚楼……它们都让人们领略了洪安与茶洞这两座产生出“翠翠”的边城那美丽的风姿和内蕴:一个是曾经活生生的洪安人“翠翠”;一个是因为《边城》而活在人们心中的茶洞“翠翠”,“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
沈从文与人民是心灵相通的,是有深厚感情的。
回到洪安一侧,饭是在翠翠度假村里吃的,度假村的掌门人是一位六旬上下的老人。这里种植着各种的鲜花和水果。园内种着很多桔子树,由于没有及时采摘,很多桔子都熟透了掉在地上。晚餐是一钵鸡汤,是老人家儿媳用柴火给客人烧的,味道好极了。
下午,余祖尤从信合大酒店吃完饭出来,沿着洪安一侧的滨江小路,准备再次到码头去过河,前往茶洞。而路边的青青翠竹却使他浮想联翩,许久,他才恍然大悟,从文先生《边城》里面主人公“翠翠”名字的来历,就是这竹子的翠色呵。正是因为沈先生笔下清纯可人的翠翠,才使得花垣河两边上的小镇——茶洞与洪安,都共同拥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边城。
坐在渡船上,余祖尤想:在严冬时节依然葱翠欲滴的洪安与茶洞,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它们四周的青山,现存的老式建筑和古老的码头,引人追忆边城小镇当年的喧嚣与声色犬马的模样。波澜不惊的花垣河,也见证了各种物资交易往来频繁的历史景象。而当年的繁华商埠、招摇酒肆和青楼妓馆,都已杳无踪影,就像早已经湮没在青山的怀抱里那曾经荡漾在花垣河上的歌声、号子声。
由洪安到茶洞,在历史上走过一条遥远而漫长的路径,而眼前的现实则告诉我们:两镇近在咫尺,同样都有沉默的青山,静谧的小镇、闲适的村民、错落有致的石板路;也共同拥有那条舒缓的花垣河。然而花垣河两旁历经沧桑的吊脚楼,还有拉拉渡上的那艘小船,依然倔犟地支撑着边城人家的生活。只是小船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生气与活力:因为它少了翠翠,仅留下船老大。
余祖尤递给船老大一支香烟,他摆摆手,示意不抽。只是有面生的船客上船来,他才会含含糊糊地说“每人五角”。其实,以前这里除了外地游客乘船随意交上5角钱外,本地的过渡人还是像《边城》里说的那样“本不必出钱”的。
余祖尤想:即使现在都交5角钱,也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似乎边城人还是像旧时那样与世无争地过着安宁的生活,一如从文先生舒缓冲淡的《边城》。
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上的牌坊,就是渝东南第一门。大门建于重庆直辖之后,气势磅礴,坚不可摧,梁方柱圆,高大宏伟,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为渝东南门户的标志性建筑。上方的横梁上,前书"渝东南第一门"字样,代表着直辖后新重庆的光辉形象。后书"欢迎您再来重庆洪安古镇",以此向从这里过往的客商表达重庆人民好客的热情。
树于大门右侧的石碑,由当时所属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是重庆直辖前出入川境的重要标记。石碑前书"四川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并配"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对联。后书"川湘黔边城"字样,附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的自勉。碑座的四周则刻有时任领导的题词和记事性文字。
沿大桥左侧的洪茶码头下去,穿过桥洞,即可走进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鸡鸣三省亭"。所谓"一脚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点,其中既有重庆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贵州的土地。站在亭子里,不仅可以一脚踏及三个不同省份的土地,就连从三个不同省份里传来的鸡叫声都能听到,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更为奇怪的是,就连手机在这里都能收到来自三个不同省份里的信号。
不起眼的凉亭,却是“一脚跨三省,三省闻鸡鸣”的“鸡鸣三省亭”。凉亭所跨的三省边界分别是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和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这里曾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地。
    对鸡鸣三省,秀山楹友赞曰:

鸡鸣三省,惊醒世间名利客;佛游九洲,唤回苦海梦津人。
鸡鸣三省,横笛飞霜迎客棹;月满五湖,垂杨驻马入春轩。夜半村鸡寻旧梦;壶中偃月醉边城。楼燕翻飞,款款引来寻梦客;村鸡高唱,声声唤起避秦人。丽日青山,万里长风鸣彩凤;朱檐碧水,三朝古埠跃金龙。金鸡报晓,旭日一轮三省亮;古渡贴心,清江两岸四时春。鸡鸣三省,钟灵毓秀红霞蔚;德泽一方,人杰地灵紫气升。月满清江,一鸡唱晓鸣三省;风梳细柳,半曲离歌奏五更。

在春江与两叉河交汇的河中央,有一个小岛,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三不管”岛周围环水,东面是湖南,西面是贵州,南面是重庆。
"三不管岛"最初得名于当地的一座无名小岛。解放前,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和当时的四川,每当群众矛盾冲突激烈时,他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被当地民众和客商称之为"景阳岗"。古时界线不明,川、黔均不管,面积不大,古为处决人犯、盗贼、民族械斗之处,现已明确为秀山管辖,上建有星级酒店。对岸为茶峒镇(现已改为边城镇),是沈从文小说《边城》原型地。如今已建成了休闲娱乐中心:“三不管岛度假村”。
“三不管”位于清水河与酉水河的交汇处,距洪安场仅100米,是一个长宽不足百米的沙洲。这里原来是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小山堡,小地名“三不管嘴嘴“。新时期以来,秀山县决定开发“三不管”,几经周折,得以如愿。经多年开发和经营,总算有了些名目,具有民族风格的大楼拔地而起,周边河堤修好,进行了绿化美化,既是修闲娱乐城,又是避暑山庄,与翠翠岛隔河相望,遥相呼应,各成一景,美不胜收。
对三不管岛,秀山楹友赞曰:

曾经烟火如来境;更有沧桑未了情。一掬波光腾翠岛,两江星月出红尘。放下屠刀,净化心魔三不管;抛开俗事,残留孽障最难为。水涌清江,月笼边城三不管;姑依翠岛,情遗古道两难知。苍狗白云,恩怨情仇流水逝;今生前世,酸甜苦辣踏沙行。
紫阳高照,逝去刀光剑影;丽日和风,迎来水秀山清。你我他都不管人间难管之事;天神地概不闻男女可闻之声。

在春江之中,还有另一个小岛,名“翠翠岛”。“翠翠”就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主人翁。“翠翠岛”已建成以“翠翠”为主题的风景区。
距拉拉渡下方100米处便是远远闻名的“翠翠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主人公翠翠那洁白如玉的雕塑像矗立在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小岛中央。几经修缮,小岛分外靓丽,游船穿梭不息,翠翠岛已成为远近游客非看不可的景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边区三省市6镇8乡的各族群众都要汇集这里,搭台进行山歌比赛。特别是每年端午节,不论天晴下雨,都要进行龙舟竞赛,由边区各乡镇大山汉子们组成的十几龙舟队,在拉拉渡边进行龙舟竞赛,比速度、抢鸭子、敲锣鼓、喊号子,两岸数万群众观看,真是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洪安古镇内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连接渝湘两省的“拉拉渡”,横跨渝湘两地的“洪茶大桥”,连接湘黔两省的“连心坝”,还有“洪安望江亭”、“渝东南第一门”、“渝湘黔边城碑”、“象鼻吸水”、"九龙坡"以及"三不管"小岛都享有盛名,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向大西南”纪念碑,二野司令部旧址等等。这些风景名胜,每一处都会将人带去一个个神奇的境界。
国道319线和渝湘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石浦河与清水江(沈从文笔下的白河)交汇于此,清水江绕镇东流。在重庆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川湘大桥横跨其间。桥的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由此出入省界,易若举手抬足。三省各族群众往来密切,贸易频繁。
在洪安古镇吃到了特色腌菜鱼、特色美食干烧岩鲤。这腌菜鱼口味酸辣,让人回味无穷。腌菜鱼精心选用了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腌菜秘制而成,“一锅煮三省”,这一锅鱼里面汇集了三省之水土人文。
特色美食干烧岩鲤:选用500克左右一条岩鲤鱼,采用川菜独有的家常味型“干烧”烹制法,成菜具有鱼形完整、色泽红亮、肉嫩味鲜、微辣香甜的特色。据说那里的鱼非常细嫩,做法有几十种之多,但余祖尤强烈推荐吃洪安古镇上的酸菜鱼。
秀山洪安古镇还有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清香可口的油香粑,色鲜味美的烙饼,风味奇特的米豆腐,轻微酸辣棒棒粉。
一脚热土三个省,字字情浸透心血,离离原上草;千年铁索百年船,翠翠女瞩望幸福,悠悠水中影。不忍卒,碧溪石壁边城题;多牵挂,游子梦回翠翠行。历史有缘,两河恰汇白玉处;老天有情,暴洪退后水更清!不见当年艄公唱,惆怅间,只闻绿波拍岸声;老船装满多少事,理还乱,知情须问沈从文。打望,斜坐楼栏纳鞋子;凄清,回首偷望河中人。船来客往谁相认,不见郎君;岸上涕泣几时还,难觅佳音。朝思夜盼,夕阳西下人依依;有缘无分,竹林草莺低声鸣。白塔泣,翠翠已走谁多情;边城望,青山绿水长流今。流水含羞细雨绕,往事悠悠;晓风拂柳月挂梢,泪珠莹莹。折枝惊鸟忆翠翠,难分难舍;桂花轻柔玉兔娇,重义重情。物是人非,群山白云绕边城;剑胆琴心,两岸三地谁家人?心有灵,楼亭青梳望江女;我来也,孤岛凄凄不单行。
千年铁索百年船,沧桑变幻;孤岛悠悠水中天,人间风云。梦回仙境忆翠翠,形貌犹在;两河东流情无边,凄美永恒。
这不就是“翠翠”的身影了吗?哦,永远的翠翠……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刚好今夜十六,站在因月光而虚幻的河堤边,化幽隐为透明的是满月。
    这地方叫“边城”。她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她是一个小镇,处于渝、湘、黔交界之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一条被冠名“清江”的小河将这个小镇分为两半,一半叫“茶洞”,属湖南花垣县管辖;一半叫“洪安”,属重庆秀山县管辖。感谢著名作家沈从文,使得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不断升温,人们脑瓜一转,不是可以借借沈老先生的光吸引国内外游客吗?于是“边城”的名字就叫响了,还画上了中国地图。
余祖尤读过鲁迅,也读过沈从文。如果说鲁迅是在苦难中寻找着黑暗和丑恶,那么可以说沈从文是在苦难中寻找温暖和光明。《边城》写的虽然也是一出爱情的悲剧,但被悲剧中透露出来的更多是翠翠,爷爷以及大佬、二佬感人的善良和淳朴。有人认为中国文坛的最大悲哀就是还没有一篇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刚刚听说沈从文因《边城》被提名的同时,却传来沈先生辞世的噩耗,无不让人长太息以掩涕,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能颁发给已给故去的人的。不过我想他老人家并不会像我们这些人那样看重这个奖那个奖。谈泊是他毕生的心态。他对灾难和打击是淡泊的,他曾受到那么多批判,可是面对这些非议的平静令人惊奇;他对荣誉和名利也是淡泊的,他堪称著作等身,名扬中外,可是他遗嘱和坟墓的朴实叫人深思。沈先生的心就如同眼前这个宁静而优雅的边城。
也许是受了月光的蒙蔽,也许是受了沈从文先生的盅惑,余祖尤辩不清那儿是水哪儿是岸,一脚踩入河水这中,身子先是一趔趄。同行的领导和朋友慌忙一手把他拉了起来。但他深深爱上那份危险,和危险有了感情,他知道如果有幸掉入河里的话,他一定会迷失在和如此美好事物的亲密接触中。不过同伴见他鞋子和裤腿湿了,一定要他离开寒未尽的河畔。
在边城待了两天两夜,晚上坐在河边停靠的船上聊天,非常惬意。余祖尤喜欢这里简单和迤逦的自然环境,但最后,他只能在过桥不远的茶洞“边城车站”坐车,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
象鼻吸水,在洪安镇西1公里,岩如象鼻伸入河中,酷似桂林象鼻岩,顶为古洪安汛所,渝湘高速公路从其右通过。
对象鼻吸水,秀山楹友赞曰:

谁喷甘露尘嚣净;淡出凡心世道清。象影浮空,一叶酒船摇晓梦;浪花融雪,三春江雾锁垂杨。大象无形,独饮清流千百度;
长河有幸,非关浊世古今秋。紫阳高照,逝去刀光剑影;丽日和风,迎来水秀山清。大象千百年神话原来如此;边城几辈子风光乐在其中。大象无形,曲颈躬身担日月;灵山有梦,飞虹吸翠绾人烟。

洪安镇西、南、北有九个山头雄峙,称九龙山。
对九龙山,秀山楹友赞曰:

情牵古镇,清江放棹邀春色;梦枕边关,白塔盘龙起啸声。
悠悠捷径通龙脉;耀耀灵光射斗牛。九岭藏锋,锁虎盘龙缥缈境;
千岩竞秀,耕烟钓雨自由天。九岭缥缈,漫点洪茶风雨渡;一龙逍遥,长怜古镇水江情。洪安九龙飞舞曾经风雨如晦;边镇两地腾达过往繁华若潮。

清朝时期“洪安汛”遗址,在距洪安场1.5公里的象鼻山。“汛”是清代水运管理机构,设在水上关隘处《秀山县志》载:“石油水又向东流,经象鼻岩,与松桃水汇合。象鼻岩石是由于它垂到水边岩石像象鼻一样两得名。象鼻岩上就是洪安汛,这是松桃、永绥《现湖南花垣》与秀山交界的地方”。“晚森里的洪安汛是军事上的要塞”。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置左哨千总一员,驻洪安、统兵34名(原额50名)”。如今象鼻山仍是绿树成林,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十分迷人,看那象鼻吸水,如诗如画。目睹“三水”汇合,各族同亲如一家,瞧那茂密森林,景观确实迷人。亲眼看看“洪安汛”遗址,定是游客的一大幸事,不少文人墨客争相来这里拍照,画画、摄像——还身临其境地摸摸那“象鼻子”。
洪安古镇为重庆市十大名镇之一,街依山而建,现存封火统子屋10幢,是秀山、四川以至大西南解放第一站。是电影《边城》拍摄外景地。
洪安镇南花垣河上游3公里,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石拱坝,曾为电影《连心坝》拍摄外景。
    对连心坝,秀山楹友赞曰:

石拱连心,一坝花香传巷里;溪流映月,几行雁影过楼台。
春光剪影连心坝;翠嶂披霞响水溪。大众连心凭石拱;小河流水有天成。坝子连心好事联翩太平舞;官民协力生活共享和睦声。
湘弦怨慢,花梢暗滴胭脂泪;秀水流深,坝外明漪木叶舟。

对边城,秀山楹友赞曰:

锦帆摇醉清江月;诗梦流香翠岛情。沈氏一文,道尽边城故事;游人三顾,难舍古镇风情。清江织锦,尖山倒写寻秦梦;白塔冯虚,渡口横移钓雪舟。鱼跃清江,白羽金波明月夜;梦回翠岛,红情绿意谢娘心。白塔有情,泪弹翠岛三生梦;清江流韵,烟锁沈翁两万言。千古清江,千古风流流千古;万民乐土,万民幸福福万民。叹尖山似笔,未必尽书洪茶史;喜清水如绢,已然长留古镇情。吊脚楼台述千秋故事;洪茶渡口承万载风流。白羽尖山,清江绿水边城韵;望檐吊脚,曲巷高楼古镇风。蜀道边城,沈翁饮马清江上;洪茶古渡,柳线垂纶白塔前。

猫岩,在洪安镇北(花垣河下游2公里),有悬棺17处,因修峨溶公路毁掉,现依稀可见其底部。
对猫岩,秀山楹友赞曰:
溪弦绕石流清韵;竹影临风涨绿云。非是病猫,雄峙云梢拦路虎;恰如常态,漫寻崖缝挂悬棺。异象纷呈云卷云舒玩花样;
灵猫隐显潮来潮去捉迷藏。苍天有意,花垣河畔悬芳冢;冥世无情,峨溶路中冷野魂。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棒喝硕鼠
下一篇:滨江嘉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4:45 , Processed in 3.515625 second(s), 30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