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1589|回复: 2
收起左侧

多种声音:当今时代中国的文学超级差吗?

[复制链接]
.

74

作品

110

互动

1520

积分

创始人

成绩
721
威望
356
精华
0
粉丝
17
好友
2
注册时间
2017-11-5
最后登录
2024-2-19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20-12-15 1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很多地方看到有影响力的或者是普通的文学工作者都在说中国文学照别的国家落后几百年几百年之类的。但我觉得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一块文学蓬勃发展的土地,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那么多的词人诗人。包括在民国时代的大师云集,还有莫言的诺奖,刘慈欣郝景芳的雨果奖。难道这些什么也说明不了嘛?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差,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文学发展速度又怎么样呢?谢谢

—————————————————

题主的原提问: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74

作品

110

互动

1520

积分

创始人

成绩
721
威望
356
精华
0
粉丝
17
好友
2
注册时间
2017-11-5
最后登录
2024-2-19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愤怒的香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09963/answer/6609920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文学遭遇的是尴尬的定位调整问题,这个问题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一致:它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文学艺术从古到今,其实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在我们的古代,讲故事的文学其实是并不受重视的,因为我们的正统文学是经史子集,它们比照的不是现代的文学小说,而是学术论文。我们古代的四大名著,诗词歌赋,归根结底,都是文人骚客茶余饭后的消遣,在这个阶段,它们与其他所有的艺术类别是相似的,例如画画、例如书法、音乐。中国文学命运的改变出在五四运动上,在那个阶段,我们以为我们的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启蒙民众、普及道理——这个行为的本质在于,拉低经史子集的门槛,我们把一些大道理通过故事写出来,大家喜欢看,又容易懂,那样不就教化更多人了吗?这个阶段,我们将文学视为一种能够拯救世界提升社会层次的强有力的工具,开始重视起来,至于绘画、书法这些,则仍旧停留在原地,也是因此,如今他们并不难受。基于五四运动的方向,我们对文学的提倡持续了几十年,也出现很多成果,例如《红岩》之类的革命文学。这些文学,存在强烈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你看过之后,会对某个道理产生深刻的认同。然后,那场大运动失败了。我们对于文学依然寄予厚望——超越书法、绘画等其它艺术类别的厚望——但是在文学界内部,或者准确一点来说,是知识分子内部,对于支配他人的文学已经开始排斥。我们不应该随意地影响他人,所以文学成了个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强烈地挖掘自己生命里的东西,但尽量不要去考虑改变谁。这是八十年代后的一个大倾向,你写了东西,有人自然而然的喜欢和认同,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刻意去关注读者,甚至追求这样的东西,则是坏事。这个倾向性并不形诸于文字,但基于对那场大运动的恐惧,启蒙文学,被杀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文学正在不断地回归到以前的小众艺术、文人消遣。但社会在不断变革,首先,百分百的人识字了,其次,我们认为文学具有“大作用”的观念仍旧在持续,所以国家也花了很多钱在促进它的运行,而文学则在这样的促进下不断地收窄,不断地深化它的“艺术”化进程。这中间的分歧就是:国家促进文学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对社会做点什么,高端的艺术类文学则无能为力,而如今的大众,包括在知乎上讨论文学的各种人,下意识地认为,它本该比现在更辉煌才对。文学应该更有用更辉煌的念头,是五四给予的,但我们已经丢弃五四的方针了,高端文学愈发走向精英、猎奇的一面,托五四的福,这些文学创作者也认为自己应该影响更多的人——准确而言,他们认为整个社会都该喜欢高端文学才对,但事实则恰恰相反。人们在这种割裂的现实里反应不过来。——事实与期待不符。在这个提问下,我看见有一个回答是说“这一届的读者不行”,很多人点赞。太对了,没错,高端文学摆在那里,大部分的读者已经读不进去了,但在这背后的一个本质问题是什么呢?——怎么样才能让读者行起来?我们的文学界,不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回答,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我们交给教育体系,或者他们希望有一天人们的素质高了,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高端文艺。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悖论,因为教育体系需要用好的文学作品作为素材,才能培养出读者的阅读素养来——这种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尖端的,而是能够起到桥梁作用的雅俗共赏的。其实回过头看,八十年代读书的人多一些,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抖音、快手、电子游戏可供消遣而已,在可见的未来里,消遣会越来越多,教育体系可以强制一部分学生看一看所谓的高端文艺,但能培养出来的高素质读者,必然是越来越少的。至于期待某一天人们的素质高了,大家再来看文学,那就更加扯淡,因为我们今天给予文学这样高的荣耀,就是期待它来做这件事的。这就是中国文学目前的问题,搞文学的在搞艺术,国家希望它服务于社会,我们觉得它“应该”普及所有人,所以今天才有很多的问题,认为文学是不是式微了,是不是遇上困境。其实五四的文学理念,遇上了困境,但总的来说,现在搞文学的这批人,只是将文学拉回到五四之前的地方了。你们知道,写小说的人饿死是应该的,古代读书人很少有寄望于靠诗词歌赋吃饭的,就好像我们如今的画家,大家都知道很难吃上饭,谁对他们像对文学一样痛心疾首了吗?因为那是应该的,那就是小众艺术,极尖端的人,才可以被炒起来。所以文学呢,它的问题就在于它到底要去哪。它是能够解决为社会服务的关键问题呢,还是依旧回归于几百年前的小众消遣。事实上,曹雪芹饿死的那个年代,消遣也很少,所以他写出红楼梦来,还能受到一定的追捧,如果那个时代有快手、抖音、电子游戏……他应该会饿死得更快一点。时代在不断进步,事实上,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很多的学科都是串联的。在我之前回答关于文学一个问题的帖子里,有人说,我们的文学就是一个学科,它就是研究这些东西的,它不考虑普及,它只考虑如何深入,就像哲学、美学这些一样,但事实上,哲学如何影响社会,是有着极为清晰的脉络的,美学也是,包括哪些不知所谓的“时尚”,我们可以去看《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个电影里的一段,女主一度对时尚特别不在乎,不知道有什么用,而她的上司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你觉得这和你无关? 你去自己的衣橱,选择…我不知道…比如你那松垮的蓝色绒线衫 试着告诉世人,你的人生重要到你无法关心自己的穿着。但你要知道,那衣服不仅仅是蓝色,不是绿色,也不是青色,而是天蓝色你也随意忽视很多,像奥斯卡·德拉伦塔在2002年设计过一系列天蓝色的晚礼服然后,我估计是圣罗兰…是吗?设计出天蓝色的军式夹克衫。之后,天蓝色就成了其他8位不同设计师的最爱,然后放入其名下的商店,最后慢慢渗入可悲的CC(Casual Corner,提倡舒适的中档品牌),才让你从她们的打折货中掏到。总之,那蓝色值几千万和数不尽的心血。滑稽的是,你以为是你选择了这个颜色,让自己远离时尚界,事实却是…这屋子里的人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了这件绒线衫。”时尚并不追求实惠,但时尚影响这个社会的审美,仍旧有着清晰的脉络。就好像理论物理学,我们都知道理论物理学是最高端的学科,搞理论物理的地位高于搞实用物理的科学家。但今天我们想想,如果理论物理学最终不能指导实用物理的发展,今天它还会有任何的地位与存在的必要性吗?别说搞对撞机了,他们吃饭都难。哲学、美学、科学……它们的理论如何化为我们眼前的社会,甚至推动、带动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清晰的逻辑链存在,文学原本也有,即便我们的文学不做启蒙了,我们研究各种高端的手法,如果是为了探索语言的极限,最终指导我们现实中的语言运用,那也是好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界,目前看来甚至像在避讳这个东西,他们还真想把文学搞成一种独立的“学科”。他们猎奇、深究,但对于普及,很遗憾,他们的脑子,像是死掉了。“这一届的读者不行!”啪啪啪,大家鼓掌。为什么不行呢?千篇一律的,社会浮躁。但文学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人们希望在社会黑暗蒙昧的时候,靠文学点起一盏灯,希望在社会逐渐变得浮躁的时候,伸出双手把它拉起来。但文学做不到,他妈的居然还敢装作“那不是我的工作”一般说“这一届读者不行”!这一届读者不行,就是文学最大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错,中国文学超级差的,死了也没人可惜。*******************PS:有一些,是后续回复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逻辑悖论,这里再做一下补充。从“小众是艺术进阶中的必然现象”说起吧。这个说法是没错的,越是高精尖的东西,理解的人越少,但并不代表要把小众之前的东西全都杀死、扫光。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什么呢?文学界努力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希望将这个小众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吗?大家口口声声地说着“这一届读者不行”,不就是在对应着某一天读者行了,文学也就行了的期待吗?如果真的安于小众,知乎上对文学问题、文学困境如此多的讨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都认为文学挺好的,不就可以了吗?有极小部分的人确实认为“文学挺好的”,但绝大部分的人,其实是不甘于如此的。我们在潜意识里希望有一条更宽的路,那才是这些问题所透露出来的本质。那么,如果我们承认自己不甘心它“太小众”,也不甘心“读者不行”,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道路不就摆在眼前吗?“这一届的读者不行”,所以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读者行起来啊。文学界有多少人在做这个事情呢?然而没有,至少没几个。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说着“这一届读者不行”,把问题一抛,然后继续做着更小众的东西,面对着不断狭窄的文学生态,或者愤愤不平地抱怨,或者说一句“我坚守了”。有人说我是不是对文学界有看法,有抱怨,当然,就我所见的,整个传统文学界的趋势还在不断地变得更小众,除了抱怨和“坚守”,他们拿不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甚至于他们还在不断地致力于扼杀“通俗”的一部分文学残留。永远要有人做高端的东西,但整个文学体系,需要的是全面和健康。我曾经跟人开玩笑,把现在写严肃文学的作者,发配百分之九十去写通俗文学,中国文学的生态,就有可能盘活。通俗文学决定文学的生命力,通俗文学做的是读者,严肃文学做的是高度,健康的生态里,两者是要成比例的。但目前的文学体系、理论倾向,倘若它们看着还有十分之一的人在做通俗,他们会觉得通俗是没有价值的,你们应该跟我们一样追求那些高度……文学体系一直是在自杀而不自知。“这一届读者不行”“小众是艺术进阶的必然趋势”这些话语,其实都是这个自杀体系里的一部分,反正文学没有责任就是了。责任是读者的、是教育体系的……不,责任就是文学体系的,因为是它在死。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敬仰这个东西,我看文学名著的时候,苦恼于这些东西为什么没人看了,后来我发现,严肃的想要有人看,得从通俗开始做起。眼前的中国有一百个人在做严肃文学,由于没有读者,这一百个作者还在不断流失。如果把九十个人分出去做通俗文学,这九十个人就能将读者转化过去,这九十个人是为了将“不行”的读者变得“行一点”,读者行了,会去看最后十个人的作品,但这个生态会生生不息,不断做大,最后作者会越来越多,等到有一万个作者的那一天,尖端会有一千个做严肃文学的作者,它的十分之一,也比目前的整体要大。那个时候,我们期待的名著会出现,文学会盘活。走出文学困境的钥匙,不在于文学本身,其实在于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74

作品

110

互动

1520

积分

创始人

成绩
721
威望
356
精华
0
粉丝
17
好友
2
注册时间
2017-11-5
最后登录
2024-2-19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愤怒的香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09963/answer/6609920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文学遭遇的是尴尬的定位调整问题,这个问题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一致:它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文学艺术从古到今,其实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在我们的古代,讲故事的文学其实是并不受重视的,因为我们的正统文学是经史子集,它们比照的不是现代的文学小说,而是学术论文。我们古代的四大名著,诗词歌赋,归根结底,都是文人骚客茶余饭后的消遣,在这个阶段,它们与其他所有的艺术类别是相似的,例如画画、例如书法、音乐。中国文学命运的改变出在五四运动上,在那个阶段,我们以为我们的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启蒙民众、普及道理——这个行为的本质在于,拉低经史子集的门槛,我们把一些大道理通过故事写出来,大家喜欢看,又容易懂,那样不就教化更多人了吗?这个阶段,我们将文学视为一种能够拯救世界提升社会层次的强有力的工具,开始重视起来,至于绘画、书法这些,则仍旧停留在原地,也是因此,如今他们并不难受。基于五四运动的方向,我们对文学的提倡持续了几十年,也出现很多成果,例如《红岩》之类的革命文学。这些文学,存在强烈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你看过之后,会对某个道理产生深刻的认同。然后,那场大运动失败了。我们对于文学依然寄予厚望——超越书法、绘画等其它艺术类别的厚望——但是在文学界内部,或者准确一点来说,是知识分子内部,对于支配他人的文学已经开始排斥。我们不应该随意地影响他人,所以文学成了个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强烈地挖掘自己生命里的东西,但尽量不要去考虑改变谁。这是八十年代后的一个大倾向,你写了东西,有人自然而然的喜欢和认同,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刻意去关注读者,甚至追求这样的东西,则是坏事。这个倾向性并不形诸于文字,但基于对那场大运动的恐惧,启蒙文学,被杀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文学正在不断地回归到以前的小众艺术、文人消遣。但社会在不断变革,首先,百分百的人识字了,其次,我们认为文学具有“大作用”的观念仍旧在持续,所以国家也花了很多钱在促进它的运行,而文学则在这样的促进下不断地收窄,不断地深化它的“艺术”化进程。这中间的分歧就是:国家促进文学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对社会做点什么,高端的艺术类文学则无能为力,而如今的大众,包括在知乎上讨论文学的各种人,下意识地认为,它本该比现在更辉煌才对。文学应该更有用更辉煌的念头,是五四给予的,但我们已经丢弃五四的方针了,高端文学愈发走向精英、猎奇的一面,托五四的福,这些文学创作者也认为自己应该影响更多的人——准确而言,他们认为整个社会都该喜欢高端文学才对,但事实则恰恰相反。人们在这种割裂的现实里反应不过来。——事实与期待不符。在这个提问下,我看见有一个回答是说“这一届的读者不行”,很多人点赞。太对了,没错,高端文学摆在那里,大部分的读者已经读不进去了,但在这背后的一个本质问题是什么呢?——怎么样才能让读者行起来?我们的文学界,不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回答,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我们交给教育体系,或者他们希望有一天人们的素质高了,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高端文艺。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悖论,因为教育体系需要用好的文学作品作为素材,才能培养出读者的阅读素养来——这种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尖端的,而是能够起到桥梁作用的雅俗共赏的。其实回过头看,八十年代读书的人多一些,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抖音、快手、电子游戏可供消遣而已,在可见的未来里,消遣会越来越多,教育体系可以强制一部分学生看一看所谓的高端文艺,但能培养出来的高素质读者,必然是越来越少的。至于期待某一天人们的素质高了,大家再来看文学,那就更加扯淡,因为我们今天给予文学这样高的荣耀,就是期待它来做这件事的。这就是中国文学目前的问题,搞文学的在搞艺术,国家希望它服务于社会,我们觉得它“应该”普及所有人,所以今天才有很多的问题,认为文学是不是式微了,是不是遇上困境。其实五四的文学理念,遇上了困境,但总的来说,现在搞文学的这批人,只是将文学拉回到五四之前的地方了。你们知道,写小说的人饿死是应该的,古代读书人很少有寄望于靠诗词歌赋吃饭的,就好像我们如今的画家,大家都知道很难吃上饭,谁对他们像对文学一样痛心疾首了吗?因为那是应该的,那就是小众艺术,极尖端的人,才可以被炒起来。所以文学呢,它的问题就在于它到底要去哪。它是能够解决为社会服务的关键问题呢,还是依旧回归于几百年前的小众消遣。事实上,曹雪芹饿死的那个年代,消遣也很少,所以他写出红楼梦来,还能受到一定的追捧,如果那个时代有快手、抖音、电子游戏……他应该会饿死得更快一点。时代在不断进步,事实上,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很多的学科都是串联的。在我之前回答关于文学一个问题的帖子里,有人说,我们的文学就是一个学科,它就是研究这些东西的,它不考虑普及,它只考虑如何深入,就像哲学、美学这些一样,但事实上,哲学如何影响社会,是有着极为清晰的脉络的,美学也是,包括哪些不知所谓的“时尚”,我们可以去看《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个电影里的一段,女主一度对时尚特别不在乎,不知道有什么用,而她的上司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你觉得这和你无关? 你去自己的衣橱,选择…我不知道…比如你那松垮的蓝色绒线衫 试着告诉世人,你的人生重要到你无法关心自己的穿着。但你要知道,那衣服不仅仅是蓝色,不是绿色,也不是青色,而是天蓝色你也随意忽视很多,像奥斯卡·德拉伦塔在2002年设计过一系列天蓝色的晚礼服然后,我估计是圣罗兰…是吗?设计出天蓝色的军式夹克衫。之后,天蓝色就成了其他8位不同设计师的最爱,然后放入其名下的商店,最后慢慢渗入可悲的CC(Casual Corner,提倡舒适的中档品牌),才让你从她们的打折货中掏到。总之,那蓝色值几千万和数不尽的心血。滑稽的是,你以为是你选择了这个颜色,让自己远离时尚界,事实却是…这屋子里的人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了这件绒线衫。”时尚并不追求实惠,但时尚影响这个社会的审美,仍旧有着清晰的脉络。就好像理论物理学,我们都知道理论物理学是最高端的学科,搞理论物理的地位高于搞实用物理的科学家。但今天我们想想,如果理论物理学最终不能指导实用物理的发展,今天它还会有任何的地位与存在的必要性吗?别说搞对撞机了,他们吃饭都难。哲学、美学、科学……它们的理论如何化为我们眼前的社会,甚至推动、带动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清晰的逻辑链存在,文学原本也有,即便我们的文学不做启蒙了,我们研究各种高端的手法,如果是为了探索语言的极限,最终指导我们现实中的语言运用,那也是好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界,目前看来甚至像在避讳这个东西,他们还真想把文学搞成一种独立的“学科”。他们猎奇、深究,但对于普及,很遗憾,他们的脑子,像是死掉了。“这一届的读者不行!”啪啪啪,大家鼓掌。为什么不行呢?千篇一律的,社会浮躁。但文学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人们希望在社会黑暗蒙昧的时候,靠文学点起一盏灯,希望在社会逐渐变得浮躁的时候,伸出双手把它拉起来。但文学做不到,他妈的居然还敢装作“那不是我的工作”一般说“这一届读者不行”!这一届读者不行,就是文学最大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错,中国文学超级差的,死了也没人可惜。*******************PS:有一些,是后续回复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逻辑悖论,这里再做一下补充。从“小众是艺术进阶中的必然现象”说起吧。这个说法是没错的,越是高精尖的东西,理解的人越少,但并不代表要把小众之前的东西全都杀死、扫光。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什么呢?文学界努力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希望将这个小众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吗?大家口口声声地说着“这一届读者不行”,不就是在对应着某一天读者行了,文学也就行了的期待吗?如果真的安于小众,知乎上对文学问题、文学困境如此多的讨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都认为文学挺好的,不就可以了吗?有极小部分的人确实认为“文学挺好的”,但绝大部分的人,其实是不甘于如此的。我们在潜意识里希望有一条更宽的路,那才是这些问题所透露出来的本质。那么,如果我们承认自己不甘心它“太小众”,也不甘心“读者不行”,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道路不就摆在眼前吗?“这一届的读者不行”,所以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读者行起来啊。文学界有多少人在做这个事情呢?然而没有,至少没几个。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说着“这一届读者不行”,把问题一抛,然后继续做着更小众的东西,面对着不断狭窄的文学生态,或者愤愤不平地抱怨,或者说一句“我坚守了”。有人说我是不是对文学界有看法,有抱怨,当然,就我所见的,整个传统文学界的趋势还在不断地变得更小众,除了抱怨和“坚守”,他们拿不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甚至于他们还在不断地致力于扼杀“通俗”的一部分文学残留。永远要有人做高端的东西,但整个文学体系,需要的是全面和健康。我曾经跟人开玩笑,把现在写严肃文学的作者,发配百分之九十去写通俗文学,中国文学的生态,就有可能盘活。通俗文学决定文学的生命力,通俗文学做的是读者,严肃文学做的是高度,健康的生态里,两者是要成比例的。但目前的文学体系、理论倾向,倘若它们看着还有十分之一的人在做通俗,他们会觉得通俗是没有价值的,你们应该跟我们一样追求那些高度……文学体系一直是在自杀而不自知。“这一届读者不行”“小众是艺术进阶的必然趋势”这些话语,其实都是这个自杀体系里的一部分,反正文学没有责任就是了。责任是读者的、是教育体系的……不,责任就是文学体系的,因为是它在死。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敬仰这个东西,我看文学名著的时候,苦恼于这些东西为什么没人看了,后来我发现,严肃的想要有人看,得从通俗开始做起。眼前的中国有一百个人在做严肃文学,由于没有读者,这一百个作者还在不断流失。如果把九十个人分出去做通俗文学,这九十个人就能将读者转化过去,这九十个人是为了将“不行”的读者变得“行一点”,读者行了,会去看最后十个人的作品,但这个生态会生生不息,不断做大,最后作者会越来越多,等到有一万个作者的那一天,尖端会有一千个做严肃文学的作者,它的十分之一,也比目前的整体要大。那个时候,我们期待的名著会出现,文学会盘活。走出文学困境的钥匙,不在于文学本身,其实在于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7:55 , Processed in 1.390625 second(s), 34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