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1275|回复: 0
收起左侧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

[复制链接]

176

作品

205

互动

4437

积分

铁笔作家

成绩
3942
威望
1239
精华
8
粉丝
12
好友
7
注册时间
2018-2-16
最后登录
2020-5-14
在线时间
55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8-3-21 20: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雨李冰 于 2018-3-21 20:46 编辑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
秋雨

  昔日黎阳有各种牌坊100余座,多是当地知名人士和达官显贵修建,以颂扬那些为黎阳做出过贡献的人们。古城中心阁周围有四牌坊:东有望丞迓宠坊,南有惠文显锡坊,西有华轶崇褒坊,北有茂宰承恩坊。四街有四牌坊:东街有举人坊,南街有柱史坊,西街有锡台坊,北街有太傅坊。城门外护城河桥头也有牌坊。大伾山下有邢烈坊、黎山坊、贯日坊,大伾山上有凌云坊、心清坊、小壶天坊、聚仙坊、峥嵘坊、南天坊,浮丘山上有山林坊、胜迹坊、即武当坊、万物资始坊。卫贤镇有孟家恩荣坊、薛家贞洁坊、赫家两牌坊。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造年代久远的牌坊多数已荡然无存。古牌坊上虽然带有封建糟粕文化,但也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精华文化遗产,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为了部分地恢复黎阳古牌坊,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当地于2012年先期在古城内东西方向的伾浮路上建起来九坊连珠。九坊自东向西依次是:清坛叠翠坊、平原奇峰坊、大河禹迹坊、黎公遗风坊、艺乡泥韵坊、千秋盛会坊、古城贻福坊、护国佑民坊、浮丘听涛坊。每座牌坊上均有楹联和石雕图案,其中清坛叠翠坊、平原奇峰坊、浮丘听涛坊表现的是黎阳风景名胜,大河禹迹坊、黎公遗风坊、古城贻福坊表现的是历史文化,千秋盛会坊表现的是民俗文化,艺乡泥韵坊表现的是黎阳民间工艺。此外,牌坊石雕图案还表现有宗教文化、神话故事、文人故事和吉祥寓意等。
  一、清坛叠翠坊
  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大伾山,在大伾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大伾山叫青坛山,故建了清坛叠翠坊。坊顶有金乌、五层塔,塔顶和梁头有龙雕朝天吼;坊上雕刻有八音图、青铜礼器、春夏秋冬、风雨雷电、宝相花、锦上添花图案;坊东面雕有龙洞祈雨、张三丰醉卧啸台、刘秀祭天、黎阳仓义军放粮、唐王礼佛、王铎夜登大伾、刘德新梦会吕祖;坊西面雕有凿佛大伾、中军亭李密点将、王阳明格竹书院。坊的东西面书写有清坛叠翠的横匾。东面的楹联由李彦军撰并书写:
  伾山莽莽,德化千年百姓,中原圣地比岱岳;
  洧水汤汤,惠泽万顷良田,天下粮仓数黎阳。
  西面的楹联由张富民撰,温福喜书写:
  纵自黎阳川,如诗如画如锦,一派氤氲渡紫气;
  驰怀伾山峰,有儒有仙有佛,万壑云岫耸青峦。
  1. 坊顶金乌
  关于金乌主要有太阳黑子说、图腾说和相风说几种说法。金乌又称三足金乌,也称阳乌、三足、踆乌,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看起来就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三月,出现了太阳黑子,被载入《汉书•五行志》中,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载。
  金乌是一种图腾,真正把玄鸟做为图腾的是远古南方江汉族。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浮雕双鸟,双鸟应该是候鸟,因为候鸟能指示季节,避免灾害,得到丰收,因而南方远古先民崇拜的是鸟图腾。天上以鸟命名的星也很多,鸟儿占据了赤道星空最大的一片,这就是南方朱雀七宿。河姆渡的浮雕双鸟无疑反映了人们对候鸟与太阳的崇拜。
  金乌与古代测风也有密切关系。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人类便开始了对风的认识和利用,五帝时期的尧舜把南风看做凯风,商代先民认为风是上天派往人间的使者,称为帝使风,西汉武帝时代,相风乌在大河流域的问世,当时叫做铜凤凰,东汉郑玄写有一篇《相风赋》。相风乌是古代铜制的乌形风向器,装饰于建筑高处,河北省安平县逯家庄于1971年发掘出一座东汉古墓,墓中有一幅大型建筑群鸟瞰图绘画,主要建筑物后面的钟楼上,立有一只相风乌和一面测风旗,这是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相风乌图形,但不一定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相风乌。
  2.五层塔
  塔在佛界又叫浮图,佛塔是佛教寺院的标志性建筑,用于压埋僧人遗体,凡僧人皆可造塔,按佛界地位高低限制级数,分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不等,黎阳古城将佛塔建在坊顶是一大创新。
  黎阳古城西北五十里的大八角村东南真武庙的故址上,有陇西尹公浮图,为公元755年的唐天宝十四年所建。陇西尹公浮图为七级叠涩密檐式石结构,顶端为石质宝瓶形,顶层檐有翼角,其余六层檐与檐之间三面雕佛龛,龛内雕一佛像。檐下为近一米高的塔身,前面雕一浮图门,门楣上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塔身前两边雕滚龙柱。塔身下有须弥座,座上雕仰莲,四角各雕两个大力士。1963,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1966年被拆除,如今的已是复原后的浮图。浮丘山上的碧霞宫这座道观里也有佛塔,大伾山也有塔林。
  淇门有一座道家升仙塔,为七级砖结构,又称淇门风雪避,为黎阳八景之一。淇门古塔下的道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不会避雪。
  3.朝天吼
  属于龙雕,雕刻在塔顶和坊的梁头。神话传说龙生囚牛、睚眦、嘲风、狻猊、赑屃、狴犴、负屃(椒图)、螭吻(饕餮)和蒲牢九子。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睚眦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因此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因此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赑屃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又有威力,狱门上部的虎头形装饰便是其遗像。负屃似龙形,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清坛叠翠坊上的朝天吼雕刻的就是蒲牢。
  据说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朱棣坐稳天下却要暗杀刘伯温,想自己拿着斩仙剑号令龙王九子。九子为此呼风唤雨,大发雷霆。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便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化为石兽的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4.八音图
  八音图是中国古代对八种乐器的总称,八种乐器分别是钟、琵琶、琴、萧、笙、埙、鼓、箜篌。其中,钟属于金类,琵琶、琴属于丝类,萧属于竹类,笙属于匏类,埙属于土类,鼓属于革类,箜篌属于木类。古琴只有宮、商、角、徵、羽五音,后来又添加文、武成了七弦,七弦可以弹奏出清幽哀怨、悲壮悠长,尽善尽美之琴声。有了八音图,也便产生出九宫:正宫、中吕宫、仙吕宫、黄钟宮、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出土有七孔骨笛,由此可以想见,当时虽然没有文字,但劳动之余却有精神生活。音乐传承到黄帝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许多场合都派上了用场,打仗时可用于鼓舞部落冲锋陷阵,得胜后可用音乐欢庆助兴,平时还可用音乐娱乐、祭奠敬神等。但当时的音乐十分原始,黄帝很不满意。于是,专门派乐官伶伦来改变音乐不满意的现状,令伶伦造律。
  伶伦在昆仑山的懈谷之中选材制作乐器,制成了一套由十二根竹管组成的精美乐器,达到了黄帝的要求。伶伦用竹管吹出声音的基本音,最初定的是宫、商、角、徵、羽五音,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定出了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
  《诗经》与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将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孟子•告子》中提到了河西善讴的王豹,王豹居于河西的淇水边,誉称龙吟王豹,成为十二音神之一。十二音神分别是:鬼音沈古之、鸟音薛谭、虎啸秦青、凤鸣阮籍、云音韩娥、叶法替、雷音孙登、猿音石存符、龙吟王豹、琴音绵驹、黄播绰、罗公远。
  商末周初的箕子生活在淇水之畔,后来去了朝鲜,被誉为华夏第一子,中国最早的古琴曲《箕子操》由他所创。另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宁戚,他是春秋时的卫国人,擅长古琴,曾作琴曲《扣角歌》,感叹贤士有才而生不逢时,宁戚因《扣角歌》而被管仲、齐桓公发现并予重用。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明代最有名的古琴之一就叫“淇竹流风”。
  5.青铜礼器
  西周奴隶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孔子时代奴隶制正在向着封建制过度,历史正在向前发展,孔子目睹周代的礼崩乐坏,呼吁要“克己复礼”,也就是恢复西周之礼制。由于西周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就是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有:彝、罍、尊、斝、觚、觥、盉、爵。古代一年四季的祭祀各有名称,分别叫春祠、夏禴、秋尝、冬烝。
  彝:大型盛酒器,形制多是高四方体,四面坡屋顶形的盖,有钮,有流,有鋬,多直腹,也有鼓腹,或有可把握的提梁,四足或圈足,个别为长体有肩式,似二方彝合并,称之为偶方彝。彝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彝器、彝鼎、彝尊,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罍:体量略小于彝,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尊:今作樽,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斝: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觚: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觚形制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觥: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盉: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盉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随着周朝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盉有创意的新造型和新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爵:前有流,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后被引用为君主国家贵族的爵位、爵号之封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6.春夏秋冬
  人类对春夏秋冬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万年以前,当蛇结束冬眠从洞中爬了出来,先民据此就会知道天就要变暖;当蛇进入冬眠状态,先民据此就会知道天就要变冷。先民用蛇的春醒与冬眠确定冷暖半年,用了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黄河流域进入裴李岗文化时期,随着牧业农业相继萌生,有了黍的种植,人们对气候的观察重视起来,不仅有了冬夏的概念,并且还发现冬夏之间有两个气候变化的过渡季节,于是又分出来春秋两季。
当时人类没有文字,可能发明了“-”“- -”两个符号,也就是后来的爻符,利用两个爻符组合起来,夏季是两个“-”相合,冬季是两个“- -”相合。把往者置于上面,把来者置于下面,于是也可以创出表示秋和冬的符号“四卦”,早于八卦,可惜至今无人这样称呼。
  伏羲的八卦图应当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商代甲骨文《易》中的六十四卦更是在伏羲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六十四卦分配给十二个月的十二卦是:泰,三阳开泰,经过一冬的积蓄,达到阴阳势均,接下去暖季就要慢慢降临;大壮,阳气开始大于阴气,占了上峰;乾为盛阳,夏天最暖;接着是姤,邂逅之意,阳气初次遇到阴气,气候开始变凉;否,阴气增强到了阴阳势均,寒季即将来临,达到盛阴,天气寒极;复,一元复始,暖气开始出现。今天的人们会说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又变卦了,或者某某人竟能扭转乾坤,以及否极泰来之类的口头禅,这些成语均源自《易》。
  对于季节的认识,也曾经有过曲折。周灭商后姬发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于是便有了箕子的《尚书•洪范》,从而创立了五行,为了与五行配置,除了春、夏、秋、冬,还多出来一个(四+方,上下结构)季,成为一年五时。其中:春属木,该季草木萌发;夏属火,该季天气暑热;(四+方)属土,这一时或者季是为了配伍中央之土行而人为设置的;秋属金,该季万物果实成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遍地金黄;冬属水,冬寒生水,水生彻骨寒冰。
黄河流域最晚到了夏商之时,先民便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四立来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每季九十多天。《洪范》将每季最后的五分之一单独拿出来,放入(四+方)之中,(四+方)时或季共有十八天,这十八天不属于春、夏、秋、冬四季。
  玛雅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历法,虽然那个时间玛雅文化与中华文化远在两个大陆,隔着太平洋,不可能有信息往来,但人类的思维却是相通的。另一种可能是,商末帝辛的军队一部分飘洋过海去了南美洲,带去了华夏中原文化。玛雅历法一个月是二十天,一年是十八个月,一年之中设了五个忌日,很像《洪范》九畴多出来的那个季节,一年实际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天,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
  《洪范》九畴一年划分为五季,(四+方)分为四个阶段,不像其他四时或四季集中在一个时段。《黄帝内经》也是随着《洪范》分为五季,增加了一个长夏,具有实用价值,但作为气候季节划分不可取,这种划分很不科学,被后世所抛弃。
  对于年的称呼,尧与舜的时代称一年为一载,夏代称为一岁,商代称为一祀,周代称为一年。甲骨文中的“年”字,上部为禾,下部为人。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大意是:人寿年丰、祈盼丰收、庄稼收获、祭祀谷神。甲骨文中,将闰月置于年底,称为十三月。周代称来年一月为三之日,来年二月为四之日,三月为春日,十一月为一之日,十二月为二之日。
  三代时期的历法出现了“三正”,周历以丑月为正月,比夏历早一个月,比殷历晚一个月。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譬如,《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直到今天,依然是公历与农家历并行,同时某些少数民族的历法也依然运行着。
  7.风雨雷电
  中国神话中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神。人类认识自然先是始于地面的物候,物候定季节在夏代结出硕果,《夏小正》成为中国三千年前有关物候的专著。之后发展到星空,观星候气在商代掀起高潮。由地象到天象再到气象,从愚昧时代的神学走到今天的科学。
  占卜术从五帝时代的龙山文化经夏代到商代,由于人格化的上帝已经发展到万能的程度,他既管天地自然,呼风唤雨,又管人间一切.决定吉凶祸福,所以事事都必须通过卜筮来向上天请示。甲骨文卜辞中占卜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祭祀、年成、天时、灾害、祸福、征伐、田猎、疾病、婚姻、生育等等,无所不卜,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各个方面,以及当时的科学认知。
  甲骨文中的卜问内容有九大类,有的分为十二大类。风雨雷电类有:卜年、卜雨(含风、雪、雾、蒙、雹等)、卜霁、卜旬;降水、天空状况、风、云雾、大气光电现象等,降水现象分雨、雪、雹、霜等。甲骨文中涉及风雨雷电方面的骨片很多,皆是为了求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希望风调雨顺,以利于农作物的长势,使他们有丰收的年成,生活平安幸福。
  气候环境同人类活动的互动作用影响着某些地区文明的盛衰,中国地理气候环境及各地理区域气候环境的差异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优势则是促成该地区逐渐成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黄河流域最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因而成为历朝历代各种势力争抢的风水宝地。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猿相揖别,经历过前氏族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到商代第20位君主盘庚迁都安阳殷墟,才算开启了农耕文明。
  《诗经》中直接涉及到风雨雷电内容的诗歌共有50多篇。但《诗经》多是将风雨雷电作为赋、比、兴的铺垫,将天然的物境、特定的情境和人为的心境三境合而为一,营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氛围。
  由认识风雨雷电到发明创造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数千年的探索过程,农耕时代的几千年里,黄河流域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又由华夏远播海外各大洲。二十四节气当是仅次于应用火的伟大发明创造,为中国农耕时代的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从农耕时代的实际社会经济效益来说,二十四节气的意义远大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成为华夏文化的瑰宝。
  8. 宝相花与锦上添花
  宝相花又称六字大明咒,是佛界六字真言,也就是唵嘛咪吧咪吽。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藏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
  锦上添花意指在美丽的锦织物上再添加鲜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语出宋代黄庭坚 《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9. 龙洞祈雨
  大伾山上东北角有一处被称为龙洞,龙洞司旱,南边的大石雕像司涝,二者遥相呼应,布局十分艺术,原本也许都属于神学的范畴。龙洞处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龙洞洞口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有宋代乾德五年(1051)所立《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1119)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年(1086)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是今天研究气象灾害历史的贵重资料。
  龙洞秋云是浚县八景之一。据说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龙洞会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看不到龙洞秋云了,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黎阳变得干旱缺水了。
  龙洞是黎阳百姓祈雨之处。在科学还不够发达,人们还处在相对愚昧的时代,每遇干旱之时,黎民百姓便会来到龙洞求雨,祈求上苍能为干旱的大地降下甘霖。不唯黎民百姓如此,达官显贵,以及在当时具有文化知识的人们亦如此。人们总在梦想着能够呼风唤雨,科学的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于1947年才算拉开了序幕。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尘埃里的花朵_______张爱玲
下一篇: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0:56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