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作家
- 成绩
- 3942
- 威望
- 1239
- 精华
- 8
- 粉丝
- 12
- 好友
- 7
- 注册时间
- 2018-2-16
- 最后登录
- 2020-5-14
- 在线时间
- 55 小时
- 性别
- 男
|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2)
秋雨
10. 张三丰醉卧啸台
说的是大伾山西麓的吕祖祠,祠内依崖有张仙洞,洞内石雕有张三丰卧姿身躯,俗称睡爷爷。大伾山上有“三别四壶”。“三别”是指大伾山上的三个别墅:紫泉别墅、瀛州别墅和古守臣别墅,分别位于太极宫北、吕祖祠南和龙洞之南。“四壶”是指大伾山上的四处壶天仙境:蓬壶仙境、方壶仙境、瀛壶仙境和小壶仙境,分别位于山门前后、壶天道院、吕祖祠左侧和圆门至太极宫。吕祖祠左侧是霞隐山庄,原来叫做瀛州别墅,又叫瀛壶天,如今叫瀛洲道院。依着山崖有雕门楼一间,石坊一座。石坊横额题“到此清心”,背面题“引人入胜”。并有楹联:
浮丘路接丹丘路,卫水源通弱水源。
瘦黄穿石窍,古蔓绕松身。
岩前炼石云为质,栏外流泉月有声。
循着门楼望去,对面是陡崖数丈,崖壁布满题记,有“千仞岗”“山河一望”“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头”等等。再向前去,有八卦洛书图和斗姆宫。据说内中八卦洛书图绘制精细,斗姆宫中还塑有七猪拉撵,十分生动有趣。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名叫紫光夫人,法身为三目四头,左右各有四臂。
张仙就是张三丰,武当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据说太极拳始创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后来分出王屋山邋遢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派等。张三丰曾在大伾山上瀛洲道院筑台练功,传教拳术,山上存留“三丰啸台”遗址,三丰啸台崖壁上多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记,有明代进士所题的“东皋舒啸”,有清代光绪年间所题的“划然长啸”,有古人怀念张三丰的诗:“辟成仙洞伾山峦,学得长生耐岁寒。”
张仙洞位于大伾山西崖,建于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该洞依崖筑楼一间,坐东向西,小巧玲珑。楼前是悬崖,北墙上开一脚门,楼内后墙连着岩石雕有张仙卧姿身躯,俗称睡爷爷,形象逼真。睡爷爷身旁有题记:“卧游天地间”和“观澜处”。据说摸一摸睡爷爷可强身健体,百病不生,到此的游客皆会宁可信其为真,都会摸他个够,莫得睡爷爷全身光滑发亮。
11. 刘秀祭天
公元25年,河北邯郸乡民王郎聚起义兵造反,欲问鼎王权,刘秀率大军前往邯郸平定王郎叛乱。邯郸一战顺利取胜,王郎义兵鸟兽而散,刘秀如有天助。后回师洛阳路经黎阳大伾山,见大伾山孤峰矗立大河岸边,状如祭坛,刘秀令大军止步,登山造青坛祭告天地。祭坛仪式结束后,刘秀赐封大伾山为清坛山,至今大伾山西麓的山门上仍有“青坛紫府”横额。
除了刘秀登大伾山祭坛,还有秦嬴政登黎阳境内的白祀山祭神,并留下了一座无字碑,可能是战事吃紧,没顾得上写字。清嘉庆年间《浚县志》记载,说是祀西岳。秦嬴政七次东巡,登白祀山应是第二次东巡,时间是公元前228年。当时全国还没有统一,也没有修建驰道,秦嬴政是经洛阳前往邯郸督战,行走的路线应当是出洛阳沿大河东进,至文石津口,也就是现在的黎阳淇门南边,过大河再沿古淇河河道白沟向北,恰好路经黎阳白祀山。白祀山是当年周人鸠占鹊巢后,姜子牙封神和凭吊阵亡将士的地方,因凭吊的人们身穿白衣,漫山皆白而得白祀山名,得名也有别的说法。
秦赢政登山祭祀的是西岳华山吗?最早记述华山的是《尚书•禹贡》,最初华山叫惇物山,最早称华山为西岳的是《尔雅•释山》,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东迁洛都,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之后秦朝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都在华山的西边,所以华山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华山才又恢复了西岳的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赢政登白祀山时,已经没有西岳华山这一说法,因而祀西岳之说值得怀疑。因白祀山是周人封神的地方,秦始皇登白祀山祭神的可能性最大。
12. 黎阳仓义军放粮
隋大业十三年(617),天灾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黎阳仓守拒绝放粮救济。瓦岗军派徐世勋率兵五千,与前来归附的黎阳李文相、洹水张升、清河赵君德、平原郝孝德部起义军联合,一举攻下黎阳仓,于是打开仓门放粮,任由百姓领取。民心大悦,纷纷参加瓦岗起义军,10多天竟然招募军兵30万。
古代粮仓分布一是靠近首都或重要城镇,二是选择在交通发达的地带。隋代西线大运河的开通,更多的粮仓被安置在西线运河两岸,还有东都洛阳附近,隋代沿西线大运河有山阳仓、洛口仓(兴洛仓)、河阳仓、回洛仓、含嘉仓、常平仓、广通仓、黎阳仓。
黎阳仓,当年位于卫州黎阳县大伾山麓,开皇三年置。该仓当年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河北的皇粮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运往洛阳、长安。用兵东北时,由江淮运来的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隋末几次征辽,都曾派人在此督运漕粮。杨玄感据黎阳反隋,物资和经济基础便是凭借了黎阳仓内的储粮。
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和常平仓被称为天下四大官仓,当时全国的粮食调运,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隋代大西线运河运往涿郡的。西线大运河的开通,给中国早期南北水运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西线大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写下了中华民族水运史上的重要篇章。
自公元1283年起,元朝用了10年时间开挖洛州河和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把天津到江苏淮阴之间的天然河道与湖泊连接起来,与邗沟和江南运河贯通。自此,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再经黎阳便可直达杭州,终于成就了今天的东线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
13. 唐王礼佛
武德五年(622)年夏,李渊派李世民讨伐山东曹县作乱的徐元朗,李世民到黎阳找徐世勋借兵助战,得知大伾山天宁寺灵验,便跟随徐世勋登大伾山拜佛,以求佛祖助自己旗开得胜。李世民走进天宁寺时,被老槐树挂住玉冠,悟出在佛祖面前须有敬畏之心,必须恭恭敬敬,遂俯首进寺,虔诚的拜了佛祖,结果东渡黄河讨伐徐元朗时轻松获胜。
汉朝和唐朝时期是华夏佛教极盛时期,佛教含有神秘又丰富的哲学,具有修行证功的理论和方法。而别的教派其哲学成分极其贫乏,远不是佛教的敌手,从而佛教成为统治华夏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派。
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被野蛮的胡人占领,他们本身文化落后低俗,正需要接受新的教化;长江流域侨居着大量南迁的士族,他们极度苦恼、失望,正需要麻醉剂,以求得精神上的安眠。佛教的流行,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遇,正好适应当时的需求,应运而兴盛,成就了最大的辉煌业绩,造出了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唐朝几乎全是宠信佛教和道教的,如今留存下来的佛教建筑,多是唐朝的。尤其是武曌时期,佛教造像达到了狂热的地步,据说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就是照着武瞾的样子雕琢的。黎阳浮丘山上也有唐朝开凿的千佛洞,洞口内前方刊有大唐永隆元年(680)、开耀二年(682)、永淳二年(683)、如意元年(692)等时期的题记。也许是在灭佛运动时被藏了起来,后世一段时间竟然不知道有此千佛洞。
14.王铎夜登大伾
王铎是孟津人,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尤擅书法,明朝天启二年(1622)进士。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曾一度避难于苏州。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王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崇祯十七年(1644)春,王铎第一次登浚县大伾山,但见眼前龙洞幽深,极目远眺,黄河东移后在山脚下仍留有紫金湖,湖水波光闪闪,白鹭飞翔,如入仙境,王铎被这美妙胜景吸引住了。他参拜完大石佛,登上藏经阁,6000多卷的《大藏经》让王铎手不释卷,佛界的清静使他一时忘了家忧国难。他来到大石佛与龙洞之间的山崖前,当年此处树木参天,山势峻奇,水波潋滟,鹭鸟点点,烟霭蒙蒙。大伾山的风光激起了王铎奋笔疾书的强烈欲望,一腔豪情油然而生,他情不自禁地在云半山房的崖壁上写下了“仙崿”“鹭涛虎岫”两方大字。
王铎下了大伾山欲返回京城,行至内黄县楚旺一带时,北京传来消息说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无奈之下,王铎只好南下,想要赶赴南京。南下途中,王铎再一次路过大伾山。这一次因为行程匆忙,王铎只得趁夜色上山,上山走的还是那条路,去的还是云半山房,迎接他们的还是朱隽和尚,可大明江山已经易手。
王铎在暮色中打量这云半山房:云半山房建筑奇特,房分三间,随地势曲折有致,南间一半面东,窗对古槐,名小槐安。小槐安以西的另半间面南,抬头一望,云绕雾罩,名云邮。云邮北边的一间壁上有龛,供着释迦牟尼雕塑。王铎绕龛而过,进入山房北间,名维石斋。整个山房石壁环绕,天然回合,磊砢万状。房壁上有他前几日刚书写的“鹭涛虎岫”和“仙崿”题记。
旧地重游,看着这景这物,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王铎在云半山房一手执灯,一手写下了《再至青坛》诗:
窅窅崇色青,中兴溢此坛。
石稠原少树,洞背故多寒。
帝子留神鼎,河渠志汉官。
为怜骐骈歇,暂得憩安盘。
王铎第二次登山之时,明朝政权已经覆灭,王铎的家国之痛、个人忧思,在《再至青坛》中表露无遗,王铎在诗中回顾了大伾山的历史名望,表露了渴望安宁、希求歇息的心情。
15.刘德新梦会吕祖
刘德新,字裕公,辽宁开原县人。科举不第,以父功为荫生。清康熙八年(1669)任浚县知县,康熙十一年(1672)调任淇县知县,康熙十四年(1675)底又继任浚县知县,任浚县知县八年。康熙十八年(1679)升任浙江金华府同知,后又任江西吉安、浙江温州及陕西直隶兴安知府。
清嘉庆《浚县志•循政记》记载,刘德新性清静,好黄老术,政暇辄披道士服。在浚县任内,造县署,修县志,广施惠政,为民所爱戴。大伾山的清代建筑群多为他所建,主建了吕祖祠和八卦楼,在方壶天建起了餐霞阁,迁址新建了禹王庙等。刘德新曾为颜良立碑,上写“汉将军颜良之墓”,被弄断残的墓碑现存黎阳博物馆。公元200年,官渡大战中,袁绍大将颜良被关羽斩杀于白马坡,尸体被葬于黎阳东北十八里的酸枣庙村附近。康熙十七年,刘德新敦请马秉德,纂修《浚县志》四卷。大伾山上摩崖题字,多处可见刘德新字样。刘德新写有一首《谒黎公祠》:
曾作素王奔走臣,六瑚四琏擅名珍。分庭能抗诸侯贵,结驷不骄处士贫。事鲁只因从鲁叟,封黎原本是黎人。淇园此日无余竹,古木犹然拱泗滣。
晚闻性道少文章,只把颜渊让一行。货殖谁令班范白,游谈不信近苏张。六年风雨庐洙水,千古蘋繁荐洙乡。久读残篇殷向往,欣从古庙拜衣裳。
鹿台已逐海桑更,城阙犹留端木名。先正风流河岳古,上公英爽日星明。亭亭老树千云影,寂寂空山落雨声。只为诗书承手泽,何人不结瓣香情。
黎公是端木子贡的封号,黎公祠就是子贡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刘台所建,建于黎阳城中南门内街东,知县赵建极重修,之后多次重修。刘德新拜谒子贡祠时,高度赞赏子贡的历史功德,认为他的名望甚至超过卫武公。
刘德新为黎阳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间有很多关于刘德新的传说,大伾山上吕祖祠中有刘德新身穿官服的彩色画像。刘德新梦会吕祖之事,还要从刘德新自京城到黎阳上任说起。刘德新上任途径邯郸,客店中巧遇一道人,道人给他讲经论道,二人谈得很是投机,从此刘德新萌发了学道的念头。上任后,刘德新一天早上起床梳洗,忽然从洗脸的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头上竟然长出一颗小柳树。自此刘德新认定自己就是柳仙的化身,柳仙是吕祖的弟子,于是刘德新就以为自己的师傅是吕洞宾。刘德新随即向空而拜,并唤来县里知事,令其赶快筹工备料,自己也大捐俸禄,决心建造吕祖祠。
吕祖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名岩,号纯阳,64岁时才算进士及第,后浪迹江湖,入山学道。所建的吕祖祠坐东向西,依托山崖建筑,形势险峻,布局周密适当。其建筑有山门三间,内塑两尊镇山门神;南北两廊各四间,塑有六丁、六甲十二个神像与四值符;拜殿五间,殿门面向西北,因西北为八卦乾位,故拜殿名叫乾元殿,殿内供有吕祖像。
乾元殿紧依山崖,殿内崖壁开凿有吕祖洞,洞高2米,宽3米,深5米,劵形顶。吕祖洞顶刻有南斗、北斗两座星宿,象征吕祖身居九天。洞口两侧拜厦下的梅花石柱上携有许多赞诗、对联,奇文妙句令人触目动魄。摘抄几对楹联:
蓬莱三岛客,终南二洞仙。
觉世结三花,梦籍黄粱飞紫府;同天合六气,云随白鹤下丹丘。
三诗缔道念,十试炼真心。
传授钟离秘诀,降龙伏虎,夺造化于掌握,鼎中练就长生药;接续老子真■,取坎填离,认本来之面目,炉中养成不坏身。
六鳌头上稳棲身,寿天地,光日月,莅丹丘以领群山,贝阙银宫,卧拥楼台十二;支鹤背■斜跨足,朝扶桑,夕昆仑,持绛节以朝上帝,云旌霞盖,飞游世界三千。
道家有言:神仙居高楼。于是,刘德新又在方壶天建起了餐霞阁,阁高足有10米以上,巍然屹立。餐霞阁上有对联:金鼎消红日,丹日老紫芝。有人写诗赞餐霞阁:
高阁平看万岭低,星辰咫尺手堪掬。
餐罢紫霞铺云睡,夜听淮南天上鸡。
刘德新为了早晚礼拜吕祖,建起此阁,并从县衙搬到阁上居住,经常在阁上处理政务,希望能在高楼之上见到师傅吕祖。刘德新对道家可谓虔诚,但令他遗憾的是,直到自己调离黎阳,至止魂归离恨,驾鹤西归,也不曾见到梦寐一面的师傅。正是:
刘公何痴痴,以身许道家。
早谒吕祖祠,晚宿阁餐霞。
只要能成仙,何惜七品纱。
留有古迹在,今朝已开发。
16. 凿佛大伾
大伾山东侧山腰有一座天宁寺,元代以前又叫大伾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具有悠久的历史。天宁寺早期为坐西向东,明代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被改为坐西向东,故天宁寺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东西轴线上,有山门坐西向东,门额题有天宁寺,门两侧卧着石兽,门前有平台,台前有七十二级石阶。
寺院山门内有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面阔五间,高有七八米,分两层,宏伟壮观。阁内原有藏经6053卷,公元1949年搬运至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内还有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左右各六只手。观音最上层一双手托着日月;第二层那双手,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层双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手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双手下垂。
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大佛楼今已经无存,留有大佛一尊,大佛依崖坐着,佛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黎阳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因佛是坐在阁内的,且脚下是个大坑。大佛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滔滔黄河。真个是:
依山仪态挺双肩,足踏荷莲镇大川。
曲肘手心无畏印,善跏趺坐目平观。
颈长肉领额白毫,五彩袈裟披在肩。
半在青冥望海若,孤峰俯眺看人寰。
大石佛可以说是历尽沧桑。大佛外身的彩绘大部脱落,露出了石刻的原貌,其自身提供的时代特征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的痕迹,也有北朝晚期的痕迹,其头部螺发又有唐代的影子,一定是后人几经改造。元代末年,大佛遭受兵燹,楼被大火烧毁,大佛躯体某些部位被烧坏脱落,至明代已经无法补綴修复,因而糊上泥皮彩绘,把原貌覆盖在里面而无从考察。
后周显德六年(959)《准敕不停废记碑》载: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年月,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大伾山天宁寺重修三殿碑记》载:畿南千里而遥,有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山有佛,千二百年余,其兴废几几。明末浚县知县张肯堂篡《浚县志》载:石勒佛图澄之言,鑱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
官方认定,伾山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319~351)时期,距今1600余年。关于大石佛的开凿年代,存有许多疑问,仍有待研究探讨。
17. 中军亭李密点将
同名李密史有三人,有西晋写《陈情表》犍为武阳之李密,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任河南温县令,字令伯。有南北朝时期平棘今河北赵县医学家李密(泌),字希雍,官至殿中尚书济州刺史,因母病调治未愈而研习医经。这里所说的是隋唐时期的李密(582~619),字玄邃,一字法主,隋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辽宁辽阳南),出身贵族。
李密不是首举造反大旗的人,他是先投奔已经在黎阳造反的杨玄感。杨玄感失败以后,又投奔了黎阳津南岸早就举起大旗的瓦岗军。因他的《檄隋文》显示了才华,瓦岗军翟让对他另眼相看。瓦岗军占领黎阳仓后,开仓放粮大得民心,黎阳民众纷纷参加瓦岗起义军,竟然得到了30万新兵,这些新兵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最起码的军事素质。李密便在大伾山顶禹王庙前设中军帐,挑兵点将,排兵布阵,指挥操练军队。
瓦岗寨军师徐懋功后来驻军黎阳城,在大伾山李密点将的中军帐处建起中军亭,用于练兵点将,瞭望敌情,有人称此处为李密点将台。亭子元朝时倾倒,仅存弥座亭基和柱基,公元1984年恢复为六角攒尖顶的形状。徐懋功是黎阳城北韩寨府人,有人说他是曹州离狐的,可徐懋功自己都说是韩府寨的,他是怕牵连家乡,故此把韩寨府说成了韩府寨。徐懋功在黎阳城驻军三年之久,至武德三年才调长安归附唐朝。
大业十三年(617)春,李密率瓦岗精兵攻取洛口仓,占据仓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李密的队伍很快壮大,并多次打败隋军,步步逼近东都洛阳。不久,在洛口仓城建立了政权。由于众望所归,翟让让贤,李密被众将领拥戴为魏公,年号永平。至此,李密坐上了瓦岗军的第一把交椅。
接着,李密率兵攻克巩县,轻取回洛仓,兵临洛阳城下,双方战于东都郊外。在此期间,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从而取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但瓦岗军的军事实力也因此受到重创。
大业十四年(618)正月,李密率三十万大军,进占金墉城,加紧修复城门、城墙和其他防御设施,并兵屯邙山,直逼隋东都城东垣北门(上春门),洛阳城告急。正在这时,政局突变,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练巾勒死杨广,立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自率十万大军北上。消息传到东都洛阳,洛阳的大臣们拥立留守的越王杨侗为帝。时王世充专横跋扈,杨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声称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让李密进东都辅政。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接受了册封。七月,出兵东讨宇文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宇文化及兵败北走。
正当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杀之时,王世充趁机灭掉了异己,独揽洛阳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专权,拒绝入朝,回到了瓦岗军的根据地金墉城。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战后疲惫发动进攻。此时的李密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府库中没有什么积蓄,甚至打了胜仗李密也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们,瓦岗军将领开始离心离德。
王世充乘势袭击瓦岗军,败瓦岗军数员骁将。李密得知后命王伯当据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亲率精兵到偃师迎战。裴仁基建议李密偷袭东都,但李密不听,与王世充大战于邙山脚下,结果李密大败。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王世充。瓦岗军遭到重创,李密东逃虎牢关,王伯当退守河阳。再后李密西逃长安,投奔李渊。当年瓦岗军的战将秦叔宝、徐懋功、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唐代高适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写道: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李密不该窝里斗,更不该杀了翟让,以至于瓦岗军毁于一旦。原本可以成就帝业的李密走投无路,只好投降了李渊,李渊却不信任他,结果被李渊冤杀。徐懋功念及旧情,苦苦求告李渊,李密的尸体才被运到黎阳,葬在黎阳大伾山东南麓,墓碑碑文由魏征书写。元代前墓已被盗,墓冢已无处可查,唯留魏征撰文的《李密墓志铭》石碑一块,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碑文记载,李密对唐朝有功,然而却被李渊所杀。正是:
有功遭斩骂苍天,武德谁知万古冤。
瓦岗故人情念旧,葬埋骸骨大伾边。
|
上一篇: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下一篇: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