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故乡浚县浮丘山(上)
秋雨
(2010年4月12日)
一
清明时节,我回到了家乡,几位同学陪着我登上了浮丘山,其中当然少不了我的同桌女班长。我们自浮丘山东侧沿着青石砌成的登山盘路上山,原来的青石盘路尽头是用青石筑成的上下六层十八级石阶,过了石阶,成了用砖石铺成的小盘山路,两旁古柏成行,苍翠挺拔,小盘山路通往碧霞宫。如今成了斜坡路,石阶的尽头成了行政机关。
我对同学说:“此山处在县城南侧,儿时我总叫此山为南山。可为什么要叫浮丘山?”女班长回话:“问的问题多傻!你如果自卫河西边遥看黎阳古城,城南的山势酷似浮于河面上破浪的一只舟船,于是就叫浮丘山了。”几个同学给女班长开玩笑:“秋雨是在故意逗你,你还真认为他傻呀?我们都不回答,就你抢着说话,成傻妞了吧!”
女班长也不示弱,对着我说:“我也要考考你!浮丘山有多高?范围有多大?”我回答说:“浮丘山高101米,大伾山高135米。而县城的海拔高度是58.2米,那么浮丘与大伾的高度是海拔高度还是相对高度?请你回答。浮丘山东歭伾峰,南毗旷野,西环卫水,北负古城,坐落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地理位置当是处在北纬35.64度,东经114.51度。我回答的对吗?”
女班长接话:“谁让你说的那样详细!我哪里知道是海拔高度还是相对高度!听说今日浚县城非昔日黎阳城,昔日黎阳城非古时黎阳城,把我都说糊涂了。”
我笑着说:“古时黎阳城汉代位居大伾山北麓,大河西侧。因水患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城。”
有同学插话:“黎阳城墙的事情我知道。城墙围长九里,墙高三丈五尺,城基厚六丈,城头厚二丈。城外石基高一丈二尺,上部砌砖,砖厚三尺,白灰桐油灌缝。城墙四周有雉堞,上有垛。东、南、西、北各筑瓮圈城门,内筑瓮城,门上分题横额:东望澶云、南控黄流、西瞻行翠、北迎紫极。城门上各筑二层高楼,分题:长春、叠翠、长青、拱北。城墙四角各建有角楼。又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与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西门北侧卫水一段城墙开有两个便门,分别题额:观澜门、允淑门。”
女班长问:“城门和城楼上那些匾额是什么意思?”
我回答说:“东望澶云是说,古澶州位于今濮阳西南,澶为古湖名,故址在今濮阳西,古黎阳东。站在浚县古城东门,可看到澶湖上升起的白云,也就是澶云。南控黄流是说,大河当年自浚县淇门之南的文石津而向东偏北流,经黎阳津北去,过大伾山东麓向北而后东归大海。浚县古城南门之南便是大河黄流。西瞻行翠是说,浚县古城西门地势较高,门外是北去的卫水,远望是苍翠的太行山群峰。北迎紫极是说,解放初年,浚县北门外还是一条东西向的沙丘,像是一条横卧的黄龙,龙头欲要探入卫河吸水。黑夜站在北门远望,看到的是北天的北极星和小熊座、大熊座、仙后座、天龙座、仙王座。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古人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故有北迎紫极。允淑门是说,位于西城门与观澜门之间,允淑典出《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善良、美好、公平、倩雅之意,带着人们对生活更多的美好期盼。观澜门是说,出门就是卫河,抬头便可看见河面上船来帆往,紫燕翻飞,鱼翔浅底,纤夫弓背逆水之舟,河水波澜起伏。”
另一男同学接话说:“城内分东西南北有四条主要街道,四条街道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文治阁。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四个大门分别题额: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女班长又问:“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是什么意思?”
我再次回答说:“丹流东壁,站在文治阁东望,一是能看到北去的大河,二是能看到大伾山,大伾山孤峰独立苍翠。丹流东壁形容流动着红色,色彩飞动,此处的东壁指的应是大伾山崖。清环黎水,黎水借指浚县,又是说的卫水。古浚县城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与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清清卫河之水环绕着古城。碧泻西山,西边的太行山中,淇河碧水自山中倾泻而出,东来入卫,然后北流。黛护伾岚,黛是女子眉毛的代称,皆知美女。这里应是借指浮丘山上的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美女神仙护佑着大伾山岚,大伾山岚也是借指,指的是浚县儿女。”
女班长说:“文治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每逢重要集会和盛大节日,阁下车水马龙,街道上商贾云集。每至正月,三省四县远道而来的香客赶集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秧歌、武术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热闹鼎沸。每年正月民俗文化节,我还参入了踩高跷的队列。”
我说:“我还真不知道女班长会踩高跷,了不起!城内建有一座孔庙,位于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面南。元末红巾军烧毁浮丘山上孔庙后,明洪武六年移址于此。后经多次增修,终有大成殿、启圣祠、名宦祠、敬一亭、明伦堂、泮池、戟门等建筑。大成殿内供有孔子牌位,左右由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人配祀,即四配,两边有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东西庑各十五间,供奉七十二弟子牌位。昔日黎阳城襟山带河,位居伾、浮两山之间,西依卫水。蓝天白云之下,两山青螺,一弯碧水,数点白帆。城内商贾云集,街市繁荣,四座城门出入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护城河内清水微波,荷花飘香,两岸绿柳倒影,紫燕柳间穿梭翻飞,百鸟欢歌。可谓城坚池深,形式壮丽,美如画廊。至明崇祯年间,成为鼎盛,遂有民谣:‘南京到北京,比不上黎阳城。’”
大家逗着嘴,走在通往山顶碧霞宫的小盘山路上,走至山腰间,路的左侧有一处庄严肃穆的院落,上题“浚县烈士陵园”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大门两侧的红墙上写着:“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二
正值清明时节,是一定要走进陵园的。进入陵园,迎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纪念亭,亭柱上铭刻有烈士们生前的豪言壮语,还有赞歌和挽联。亭子中间竖着一块巨碑,碑的正面是“永垂不朽”四个大字,背面刻携着烈士们生前的壮烈事迹。亭的后面是烈士纪念台,台后是烈士墓,墓内安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有七十多座。墓的四周青松苍翠,绿竹繁茂,小草青青。据说这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63年,1975年又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
来到刘志成烈士的墓前,我们向着烈士墓三鞠躬,我对身边的同学说:“刘志成烈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县大队大队副,他与耿连峰连长带着侦察班和四区队的一部分同志去侦察敌情,在白道口北边发现两千多敌人欲要偷袭八里井。二人与敌交火,边打边撤至大伾山,被敌包围。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刘志成、耿连峰在西门里惨遭敌人杀害,英勇就义。”同学们再次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
我接着说:“抗日战争时期,浚县人民不屈不饶,英勇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高凌一区,也就是今天的善堂一带,区委书记李明德开会撤离时不幸被俘,他大义凌然,威武不屈,敌人把他活活定在白道口南门外,先割掉耳朵,后挖去眼睛,用刺刀一刀刀活活把他刺死,李明堂书记英勇就义。与侵略者最大的一次战斗,是在白毛村南地,与下乡扫荡的日军展开激战,打死日寇百余人。浚县党组织曾护送刘少奇、吕正操、邓小平、肖劲光等安全过境。为护送首长安全过境,李黄庄我交通站的彭志雕、李连元光荣牺牲。”
女班长问:“听说日本投降后,浚县经历了两次解放,是真的吗?”
我回答说:“准确地说,应该是浚县城解放了两次。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伪县长盛朝汉、保安司令张德宽、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王振岩、土匪桑耀亭、会成志等土匪顽杂聚集在城内。1945年8月23日凌晨,我冀鲁豫分区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包围了县城,经过一天攻击战,敌人出逃,浚县城第一次解放。1946年9月中旬,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八十五军、新五军从新乡、汲县向浚县大举进犯,盛朝汉、赵宗彦、会成志等土匪顽杂卷土重来,组织还乡团,浚县沦陷。浚县县委转移到范县、阳谷一带,1947年自山东返回县境,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4月18日,刘邓大军大兵压境,吓跑了伪四十一师和地方顽杂盛朝汉、张德宽、桑耀亭匪众。我分区教导团、二十团和县大队在县委书记鲍红光、团长王二楞、李伯人、副政委赵武昌的带领下,进入浚县,浚县城第二次解放。”
有同学插话:“那就是说浚县是1947年解放的?”
我说:“浚县城是1947年解放的,其后浚县境内有过无数次的战斗。”
同学又说:“可否给大家详细说说?”
我说:“详细说不成,解放战争期间,浚县人民武装与敌先后进行过无数次战斗,按时间先后的战斗有:李甘寨战斗、周村战斗、西岗寨战斗、翟村战斗、新镇集战斗、巨桥开仓济贫战斗、伯僚战斗、大碾战斗、郝村战斗、县城之战、攻打善堂之战、胡营大战、第二次解放县城之战、前枋城战斗、卫贤集痛击残匪、张寨战斗、杨马湖战斗、邢庄战斗、井固战斗、我分区十六团抢占县城之战、淇门战斗、杨马湖再战、李福营战斗、榆涧战斗、张寨再战、赵庄反击战、四八年县城战斗、聂村战斗、半坡营战斗、申屯击溃敌人之战、张寨又战、桥西战斗、张李甘寨战斗、夜袭淇门、王庄夺粮、巨桥集上打敌人、三次解放淇门、姜营围剿敌人、消灭卫贤伪乡公所、清剿桑耀亭顽匪、善化山战斗、李黄庄战斗、榆柳战斗等。解放战争期间,二区民兵连二连副连长张希圣,在石羊村开展工作中被敌人包围,战斗中英勇牺牲。三区武委会主任李春堂,在张李甘寨战斗中牺牲。”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浚县的今天来之不易呀!我们要珍惜今天,也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珍惜幸福的生活,要代代传承,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这些英烈们!”
我们走出陵园,开始沿着山路向碧霞宫的方向攀登。
三
浮舟山上的碧霞宫,就是碧霞元君的行宫,是一处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隐约于苍松翠柏之中,古香古色,清静幽雅,庭院深深。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又经清代顺治、康熙、嘉庆、咸丰、同治、光绪等年间扩建、重建,建在浮丘山南端的最高峰,坐北面南,以南北轴线为中心,两廊对称,前后三个院落,殿宇八十余间,总占地面积11160平方米,是一处宏大的道教宫观。
女班长问:“能否说一下碧霞元君?”
我回答说:“一说是黄飞虎的女儿。是年黄飞虎镇守淇水关,于是就在淇水关西北两千米的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他的私人花园。黄飞虎招慕了许多种花名匠为他种植花草,花园集各种名贵花卉于一园,经过花匠的精心培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馨香扑鼻,蝶舞斗艳。之后花卉名扬天下,淇奥也就有了花窝的美誉。黄飞虎有个天仙般的女儿,很喜欢花卉,花窝总能看到她倩丽的身影,听到她甜美的笑声。黄飞虎离世后被封为五岳之首,女儿也就成了圣帝之女,魂归离恨后被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成为道教供奉之神。明代初期,宋真宗对她又有加封,加封的全名是‘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诰天下各地建行宫奉祀,浚县浮丘山上的碧霞宫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也有另一种传说,认为碧霞元君并不是东岳大帝之女。传说宋真宗东封之时,在池内洗手,忽然看见一石人浮出水面,令人捞出清洗,便是一玉女,急令建祠奉祀,号为圣帝之女,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还有一种传说,黄帝建岱岳时,曾派遣七女云冠羽衣去迎接昆仑真人,碧霞元君是其中修行得仙之女。”
女班长又问: “听说碧霞宫原来在浮丘山下,是真的吗?”
我回答说:“是真的。明嘉靖十九年(1540),进士蒋虹泉来到浚县任知县,到任三年,儿子病了三年,有人让他到浮丘山东麓的碧霞宫去许愿,果然十天后儿子的病好了。为此,蒋虹泉大捐奉资,并令百姓捐款助资,将碧霞宫迁至浮丘山顶,大兴土木,历时二十一年。建造山顶碧霞宫之时,蒋虹泉整天想的是如何将明代伟大的诗人、黎阳才子卢柟害死,将卢柟的啸圃花园占为己有,真可谓明处敬道敬佛,暗地作恶害人,明处执政为民,暗地欺压良善。不可理解的是,这样的官却能越做越大,可见明代吏治腐败到了何种程度!碧霞宫竣工之时,蒋虹泉已经是河南布政使,后升为云南都御使。”
说着蒋虹泉,议论着因为蒋虹泉作恶,致使浚县才子卢楠十年冤狱,差点儿死在狱中,不觉来到碧霞宫山门外。山门外对面是一座遏云楼,俗称古戏楼,戏楼古朴高大,楼前是宽阔的场地,戏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向北,与碧霞宫山门相对,建在一个高3米的平台上,分前台、后台,后台是硬山顶,前台是四梁八柱,卷棚顶。石柱上刻有对联:
山水簇仙居 迎壁榭丹台 一阙清音天半绕
香花酬众愿 看酒旗歌扇 千秋盛会里中传
我说:“此古戏楼不像现在的剧场演出,而是唱的神戏,跳的傩舞,搞的是敬神、颂神、拜神、许愿、还愿活动,是演给神仙们看的,当然香客们也可以同时看。当年孔尚任南去公干,路径浚县,就曾在此处看过神戏,并看到了浮丘山北端桃花庵的尼姑与张生幽会,因而沿着瓜子路偷窥他们二人,从而写出了《桃花扇》。所谓的傩舞就是现在民间甚嚣尘上的跳大神迷信活动,古时候淇河卫地的傩舞应该很流行,《诗经》里许穆夫人所写的《竹竿》就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桧风•隰有苌楚》中也有:‘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浮丘山东有大伾山,西有卫水,碧霞宫是碧霞元君的行宫,故有山水簇仙居。石头青美者称其为碧,台上所建有柱子的房子称其为榭。仰碧榭丹台说的是碧霞宫的山门和月台。如此优美的所在,听着看着戏楼上的演出,的确是一阙清音天半绕。”
女班长说:“每到正月,三省四县的香客赶集浚县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人山人海,有来许愿的,有来还愿的,真可谓香花酬众愿。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秧歌、武术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热闹鼎沸,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外国友人称浚县庙会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浚县正月古庙会成为千古大运河文化中亮丽的民俗文化,追溯其历史久远。”再看还有一联:
瘟岂妄加于人 唯作孽者不可追
神祗行所无事 常为善者自获安
我解释说:“瘟说的是瘟神所降的灾祸,传说古代神话中的瘟神专门会把灾祸施予作恶者。逭就是避,逃避,瘟神是不会把灾祸随便施予善良之人的,只有那些个作孽人间的恶人,他们想逃避瘟神的惩罚,那是逃避不掉的。神仙们所办的只会叫人平安无事,所以说神祗行所无事。神仙们常常会使行善积德的人自然获得幸福安康,所以说常为善者自获安。这幅对联写出了碧霞宫的地理环境和古庙会的盛况,很是得体中的。”
女班长和几位男同学又开始逗我,逼着让我也说上一对,并且只让说戏楼的事,大家也同时起哄,真是一帮坏家伙!于是我只好给出一对:
生旦净末千古兴亡胜负可家可国可天下
美丑善恶万年离合悲欢能文能武能鬼神
四
我们转回头来向碧霞宫走去,走过戏楼前的广场,向前是二级月台,高3.2米,宽56米,长26米,十七级踏跺可以上下,据说是1985年修建的。再向前是一级月台,台上有山门,山门三间,上有月台。月台上建有石坊,石坊两侧各有一尊石狮,石狮姿态雄健。
山门为中柱单檐歇山式建筑,就是顶上有九道脊,正脊一道垂脊四条,戗脊四条,前后共九条。琉璃瓦盖顶,正脊两端鸱尾吞脊,戗脊上有飞鱼、海马、四绝神。据说四绝神是庞涓、韩信、周瑜、罗成四将。两扇朱红大门各镶嵌有九行八十一个铜泡,大门两侧各有小门,小门上同样各有铜泡,分为九行共六十三个。大门上悬一匾额,上写“碧霞宫”,山门下两根石柱上有对联:
浮山妥圣灵 峰连伾峙 两道青螺扬峻德
卫水环神刹 涛接淇泉 一泓白练漾神功
女班长又要我解释,我说:“妥就是适当,合适,安稳,停当。两道青螺就是伾浮两座青山。峻德就是大德,高尚的品德,厚泽,大恩。神刹有些不妥,碧霞宫属于道家文化,是一处庙宇、道观,不是佛寺。仔细看联中的‘泓’字,没有最后一点,很有意思。泓字不带最后一点,是有特殊用意的,淇河卫地的淇水自浮丘山西南流入卫水,卫水西南而来,经浮丘山西麓流向北去,形成了一个L型,不带最后一点的泓字正好画出了淇河、卫河在浚县境内的示意图。上联是说,浮丘山上碧霞宫中的三尊神仙圣母圣灵奶奶很体恤浚县的黎民百姓,浮丘山峰与大伾山峰相互对峙,伾浮两座青峰都在宣扬着高尚品德,彰显着神仙们的厚泽大恩;下联是说,卫河水环抱着碧霞宫这座神刹,其实是道观,卫河波涛连着淇河波涛接着淇泉,像是大地上飘起的一条L型白色丝带,又像是神仙们荡漾着的神功。”还有一联:
庙貌巍峨 遍群伦 降祥锡福 不但育婴保赤
山门壮丽 合寰宇 崇德极功 岂惟踵事增华
女班长说:“我来解释,但秋雨必须出一对联!”然后开始解释:“遍就是普遍,尽。群伦就是全人类。锡福就是赐福。赤就是赤子,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天给予的,黎民都是上天的赤子。山门壮丽……”大家开始看碧霞宫的山门。
女班长接着解释:“合寰宇就是普天之下。崇德极功就是尊崇有德的人,报答有功的人。踵事增华就是接踵而至,前仆后继。上联是说:圣殿碧霞宫巍峨屹立于浮丘山颠,俯瞰着凡尘中的芸芸众生,为人间播撒吉祥赐予幸福,不单单是求子有应,而是保护着天下整个黎民百姓;下联是说,碧霞宫的山门雄伟壮丽,为普天之下敞开着,浚县老奶尊崇有德的人,报答有功的人,并不是仅仅为了传宗接代、开创未来。”没办法,我只好自制了一幅对联:
普渡众生道门心奉难闻海潮音 碧霞默语
救苦救难神庙香绕未见金刹影 圣母显灵
五
进了碧霞宫山门,见左侧有巽宫楼,右侧有乾宫楼,两厢四帅殿,钟鼓二楼左右相对。四帅殿有对联。对联一:
列位震方 偕巽风以宣示正教
班居东面 借艮山而禁绝旁门
我说:“对联的意思是,位于正东方位,乘着东南风弘扬道家之正统教义。矗立在东面,借山川之力而根绝旁门左道。”又看对联二:
承坤顺于西 扶起极乐世界
秉乾行于北 永护清净法门
我又说:“极乐世界是梵语中须摩提的中文译名,看来碧霞宫中混有佛家文化。法门有别于儒家和道佛之外,以法理为本的教派,看来碧霞宫中还混有法门教义。由此联可知,碧霞宫中的四帅殿是泊来文化,不属于道家范畴。”再看对联三:
庙貌维新 表神功之滋大
法坛永护 翊圣德以弥尊
我笑着又说:“碧霞宫广纳泊来文化,是够维新了,的确彰显着神仙功力益处不小。本是道场,改成了法坛,成了护法,明圣德原本是碧霞圣母之德,这里却是弥尊佛家之德。这副对联神一句佛一句,法门一句道教一句,真的不知道胡言乱语在说什么。也许知县蒋虹泉建造碧霞宫时,整天想的是如何将明代伟大的诗人、黎阳才子卢柟害死,将卢柟的啸圃花园占为己有,没有时间对道观里的楹联严加审核,以至于搞得五花八门。”继续看对联四:
宣煦育之慈祥 功存保赤
赞生灵之赫濯 威镇锄奸
女班长说:“这副对联符合碧霞宫道家的文化。宣扬圣母培育所有天地之气幻化出来的众生,其功德就是为了保护天下的黎民百姓。赞扬圣母保护黎民百姓且惩治恶孽的威仪,其神威能够扶正祛邪,铲除奸恶。”
我接话说:“四帅殿属于佛教,不知道如何进的碧霞宫,似乎法门教也进了碧霞宫,好像浚县城北的桑村庙也是三教归一,我在少林寺也看到过,那里还有九流归一图碑,碧霞宫里这一现象也很奇特。四帅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掌青峰宝剑一口,职风;东方持国天王,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握银鼠,右手举混天珠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左手持金丹,右手掌龙蛇,职顺。传说四大天王身高数丈,力大无比,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须弥山畔的建陀罗山上。四大天王象征着芸芸众生所祈盼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说着话走向院内的长方形莲池,池上架石劵桥一座,一条通道直至二门,三个二门各建一座门楼。中间门楼为庑殿顶,四面有坡,向四角伸出四条脊,顶上一道五脊六兽,门呈如意斗拱,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门楼顶棚全用木架堆成,结构复杂,形式奇绝。门楼内外各嵌一个匾额,前面匾额书“伊尔多福”,背面匾额书“群生系命”,中门两侧是四值符殿。二门上有对联,第一幅:
恩遍寰区 以坤厚博大之德 位岱宗而钟灵毓秀
泽普生民 本慈宁恺悌之怀 居浮巅而保世佑人
我解释说:“上联是说,碧霞圣母恩泽遍及天下人世间,以母性宽厚博大之美德,被封于泰山之巅,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下联是说,碧霞圣母恩泽普照天下苍生黎民,她具有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情怀,位居浮丘山巅,护佑着凡尘中的芸芸众生。”又看第二幅:
有感斯通 凡子庶群黎共沐恩泽于泰岱
诚无不应 俾遐方异域威仰声灵于浮丘
女班长说:“上联是,有感于这里就是步入道家圣地的通途,凡是天下之黎民苍生,都可以共同沐浴泰山碧霞元君圣母的恩泽;下联是,只要心诚都会有应,很是灵验,使得外埠的众生纷纷远道而来朝拜,圣母灵验之威仪自浮丘山远播。”再看第三幅:
镇灵岳於泰峰 恩垂东隅
移发驾于浮麓 德沛中天
一男同学说:“上联是,碧霞元君圣母威震灵山泰岱峰巅,恩泽山东一带。此处的山东不是山东省,而是说的华山以东的华北地区;下联是,移碧霞元君行宫建于浮丘山顶,碧霞元君圣德无量,恩德布满中原大地。”继续看第四幅:
德合牖民 顺天行以布化
功隆保赤 赞坤元而资生
我说:“上联是说,恩德适合于诱导民众,顺应天道播撒民间用于教化众生;下联是说,厚德盛大保护黎民苍生,称赞地能始生万物,可谓厚德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