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成绩
- 17681
- 威望
- 43637
- 精华
- 3
- 粉丝
- 11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18-12-7
- 最后登录
- 2024-9-10
- 在线时间
- 721 小时
- 性别
- 男
|
先生大鉴:
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三农历史长卷,是《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式的社会风情画,是世相百态众生图,是通过桃园村农民群体的命运变化折射出共和国六十年来发展变化历史的百科全书式主旋律作品。面对这么大的历史背景和主题内容,编剧的技巧和剧本结构当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是无可厚非的。遵从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剧本存在的问题理应进行修改和加工,这也是不容置否的。并就有些问题也提出作者的一己之见,并请雅正以求取得共识。
一、关于压缩前半部分的问题:此剧前半部分的重要地位与后半部分不分轩轾,甚至比后半部分更为重要。现在的人受“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误导,唯物历史观愈来愈淡薄,文史知识愈来愈贫乏(包括大学生、歌星、影星),已经引起专家和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试想,我们连短短五十年前的历史都一无所知,那不就太“数典忘祖”了吗?下一步岂不就要“焚琴煮鹤”啦?要知道,现实是历史的延续,隔断或割裂历史是不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是违背社会科学的。剧中反复出现台词“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怎么干过来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描写改革开放后的剧本我这里现成的(<梨花峪的罗曼蒂克>,大学生当村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何必费了十几年功夫写三农历史《大耕耘》?
二、关于此剧的主旋律问题:此剧的主旋律可分两大部分:一、怀旧。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崛起时代,也是新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处于上佳状态,打江山时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人民群众对党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从而焕发出意气风发、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改天换地、重整山河的巨大积极性。对此,作品的上半部做了客观充分的反映。二、畅想。改革开放后,是新中国的第二个崛起时代,也是新中国的钻石时代。由于充分总结了经验教训,制订了符合国情民意的路线方针政策,新中国的建设进入了与世界俱进的快车道,民族复兴之千秋大业成绩卓然,世界共睹。对此,作品的下半部亦有较好的反映,特别是对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农业的预见和构想,剧中进行了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这是过去一切农业影视作品所没有的。以上这两个主旋律,深化了作品大背景和大主题的创作理念,可谓气势宏伟、博大精深。(当然这与编剧技巧不是一个概念)
三、关于初、高级社的问题:有关权威资料证明,初、高级社和相关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统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段历史始终是肯定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揭秘性,更不存在如何评价和如何定性的问题。央视老故事频道、记录频道、全记录频道、发现之旅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权威栏目,经常播放这方面的资料。其他如怀旧剧场及各卫视也经常播送涉及这方面内容的经典影视作品。所以剧中这一阶段的剧情毫无问题,不必杞人忧天。
四、关于刘少奇进桃园,王光美搞四清的问题: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考察桃园在民间广为流传,报刊杂志和许多出版物均有详细记述。由于影视的特殊性,修改本尊从有关意见予以删节。王光美搞四清也一样,尽管影响很大,内容很多又很有戏,但属于敏感问题,也予以删节(只是如整风、反右一样,由剧中人口头上提一下而已)
五、关于八大(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问题:八大路线总体上是被肯定的,但后来执行中有偏差也是事实。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一方面是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方面是“左倾”冒进、急于求成,错误的估计国内形势(也有国际形势的因素),造成严重损失和三年困难时期,有经验也有教训。所以剧中只是客观的扼要的反映了那段历史。
六、关于“文革”的问题:这是一段丢不掉、忘不了且长达十年的特殊历史阶段,只能规避、淡化而难以完全舍弃,并写出此剧独有之处:如毁冰窖等情节。
七、关于平均使用笔墨的问题:其实剧中注意了点、面结合,突出了重点,分成了几大块:一、初、高级社阶段;二、极左冒进及调整恢复建设新农村阶段;三、文革阶段(略写);四、改革之初和八十年代阶段;五、九十年代的大发展阶段;六、新世纪的科学发展和构建大农业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遵循“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六要素(创作规律)来叙述描写,而且都有重头戏及“核心唱段”。这也是借鉴了《红楼梦》的写作方法。《红楼梦》中反复出现那些看似平淡的家常琐事、哭哭闹闹的情节,看似平均笔墨,其实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都是为全书的主干故事服务。
八、关于开会太多的问题:共产党会多不假,一直沿袭至今,这是事实。可是通过不同的会议内容反映不同的社会内容、思想内容、工作重心、时代潮流,这是剧中的一大特色,应该是无可厚非。一部主旋律,正统,反映严肃、厚重的历史的正剧,这方面就不必吹毛求疵了吧?
九、关于过年和吃饭太多的问题:用传统的年节和饭桌上的变化反映时代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反映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这个大主题,很有必要。如《红楼梦》,不放弃任何细枝末节的描写来为主干故事服务,应该是合理的。直到今天,国家还在抓菜篮子、米袋子,还在把猪肉价格作为考量社会经济和通胀率的重要依据。所以,还是保留不同年代的过年过节请客吃饭的情节吧。再说结婚的情节也写了多次嘛:一、刘青林娶冯丽(农村变化的喜剧)二、马志中娶刘玉萍(特殊年代的悲剧)三、盛军娶高冬冬(英雄载誉归来,苦恋终成眷属)四、刘跃进娶厉婷婷(改革开放的风尚)五、马小强娶苏洁(衣锦还乡喜荣归)六、智远娶小明(有缘千里的军旅婚姻)七、黄天庆娶鲁秋兰(旅游结婚的时尚)八、姚继田娶张丽敏(年轻干部的节减、不流俗)九、陈海禄娶王凤姑(黄昏恋的夕阳红)十、王建平魏金凤薛平安韩慧等的集体婚礼(北京和县里飞来了金凤凰,同欢共喜的好时光)不都是各具特色各自代表着不同时代的人情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婚姻吗?怎么嫌多了呢?
十、关于矛盾冲突不激烈和悬念不多的问题:剧中矛盾冲突不少,不同阶段、不同事件、不同人物均有不同的矛盾冲突,有的矛盾冲突可说是相当激烈。只是不像战争片儿、警匪片儿那样屡屡出现生死关头惊心场面,也不像谍战片儿、悬疑片儿那样环环相扣、提心吊胆、勾魂牵魄。此剧题材已经限定,就矛盾冲突和设置悬念而言,无法与战争片儿、警匪片儿、谍战片儿、悬疑片儿相比肩,没办法啊,既然如此只能如此啦!况且此剧以大团圆、大一统、大和谐为结局,既符合中国人民传统的心理需求和欣赏习惯,又符合当前和今后的形式,所以剧中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冲突,没必要整得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咱可不是恶搞戏啊!
十一、关于“随意性”的问题:全剧并无随意性的胡编滥造(如夜晚摸黑打香头一枪一个,白天对面打汽车枪枪打不上的警匪戏;以戏代史、胡说八道的清朝戏和穿越时空、篡改历史的戏说戏;翻版重拍的扯淡戏……)的问题。此剧中的素材和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经过提炼和加工,增强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人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各具特色的台词,受语言大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影响,吸收和融化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语言,又进行了加工润色,锤炼推敲,可谓生动有趣,形象传神。尽管剧作的结构有某些不足,也能够以此而以巧补拙吧!
十二、关于喜剧性的问题:此剧不同于赵家班的小品系列剧(这是此剧的体裁和题材决定的)但也有很多喜剧元素被利用和调动起来,不失浓烈的喜剧色彩。剧中许多场景、人物、语言,幽默、滑稽,调侃,嬉笑,具有较强烈的乐趣、意趣、情趣、雅趣、俗趣、逗趣的趣味感。
十三、关于特定场景的问题:特定场景与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有密切关系,理应反复出现。如洋河岸边歪脖柳下,那是发生过许多或浪漫或悲凄的爱情悲喜剧的特定地方,后来几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各具特色的夫妻聚集歪脖柳下,魏金凤朗诵的那首诗,更是作者用眼泪谱写的得意之作啊!因之也给这一特定场景蒙上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相当的雅致而悲壮,情切切而感人啊。
十四、关于剧作的特色问题:此剧最大的特色是比较丰富的文化含金量,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其中陶瓷、丝绸早已流传到全世界,长城、故宫、武术、兵法、书法、绘画久已闻名世界,昆曲、古琴、京剧、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国家已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民族兴盛发达的高度。此剧根据人物和剧情引用和创作了许多诗词、戏曲、对联、匾额、书法、绘画、歌曲、乐曲、谚语,这是其它农业戏和许多时尚戏所没有的,可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也证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于阡陌民间广阔领域,植根于民族精神沃土之中的事实。
十五、关于此剧大背景大主题的问题:此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主旋律正剧,涉及政治(任何一部好作品,绝不可以脱离政治,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必须颂扬时代主旋律。更不能受殖民文化影响,以“纯属虚构”而故弄玄虚或格调低下无端搞笑);涉及经济(剧中客观的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我们走过弯路,但是一天也没停止过经济建设);涉及军事(剧中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击金门、对越自卫还击战、边境排雷,表现了十几位军人及先烈);涉及文化。这一点是此剧一大特色,迄今为止播出的农村题材影视剧未见此类情节。中国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藏龙卧虎之地,我的家乡就有不少讲三国的,讲水浒的,扯西游的,说红楼的,讲聊斋的,讲三侠剑的,讲小八义的,论南朝北国鬼狐六传的,会唱戏的,会乐器的,会拳脚的,懂医道的,能占卜的,善书法绘画的,曾走南闯北的……可见那些编剧不是出身农村,缺少农村生活,对农村的了解只是印象上的浅层次的浮皮潦草的,所以有些作品可能是抄袭的,剽窃的,拼接的。照猫画虎生编硬套的。以此《大耕耘》囊括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剧中出现诗词对联三十篇、首、段、副)、涉及艺术(剧中出现歌曲、乐曲、戏曲、书法四十篇、首、段);涉及“生、死、爱”,这个永恒的主题贯穿全剧(三位重要人物的出生,十位重要人物的死亡,二十四位重要人物的爱情和情感纠葛)。
十六、关于“断代史”的问题:中国的史书分“编年史”和“断代史”,我倒和鲁迅先生一样,推崇司马迁所著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帙编年史《史记》。
总之,作为遗憾的艺术,由于作者文化及生活底蕴的局限,作品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缺陷乃至问题,但是通过导演的生花妙笔和演员的精心演绎,此剧一定能拍成成品、上品、乃之佳品。对此,我们没有怀疑,绝对!
|
上一篇: 札记:关于关公戏下一篇: 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