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峻背牛顶
《天马》文学季刊108期夏刊 by 天马
2024-1-20 08:57
王绍和
“华山之险,黄山之秀”一一听河北秦皇岛抚宁的文人们这样盛赞其境内的背牛顶,我与4名年轻体壮的“驴友”搭帮前往,饱览过后觉得,此说虽然夸张,但并不很离谱:此山的确有那名山的神韵,深感可圈可点,值得一游。
出抚宁城区向东北方向前行,沿途隔车窗而望,只见山峦如波起伏、村舍鳞次栉比、林木密密匝匝……仿佛在画廊中徜徉了37公里,一座高大、陡峻的巨峰突兀在面前,这就是海拔956米高的背牛顶了。石阶向东延伸,南北西三面有墙台。南墙内侧嵌有青石匾,上面有两行排列着的“太清观背牛顶”的镌刻。路旁石上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刻字。
出了山门,是块东西宽阔、南北狭长的坦地。古松密布、挺拔繁茂,松冠随山风摇曳,发出呼呼的闷声,仿佛飘逸着几分“仙气”。坦地西部,有明清年间所立青石碑20余尊。还有明代僧人凿建的7眼瓮井,有的淤塞,有的蓄水,基本完好无损。
南崖畔有砖筑护墙,人称方城。中部北侧建有称之为“望海观音殿”的无梁殿,乃明代戍守长城的参将谷永主持建造。殿的周墙为石筑,厚约1米,内壁四周下部为石雕。殿内置木雕观音一尊,殿西有终年不涸的方池,殿东有石条钟架,东南有关王殿遗址,东行路北石上刻有仙人吕洞宾的神像。
都说“华山自古一条路”,眼前竟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山没有路,只有俗称“登天梯”的登山梯。钢质的梯体虽结实且有护栏,但仰望那105级70米高的“巨龙”,我还是心突突的、腿发软。
“胆小的充满信心,别害怕!胆壮的谨慎一些,别大意!”听罢领头“驴友”的“战前动员”,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此山了,于是就夹在“前锋”与“后卫”之间,紊着胆子开始了攀登。
眼睛既不敢向下俯视,也不敢仰视太高,双手紧攥着护栏,爬着爬着胆子渐壮。“啊!我成功啦!”“背牛顶,我来啦!”攀上去后,顿感豪迈,我张开双臂大呼了几声。
登山梯的顶端矗立着石筑的山门,门洞内有
出无梁殿沿北坡向上攀,来到一块狭长的坦地上。其北侧崖下有座洞穴,相传为明代崇祯年间僧人慧息主持扩建,门楣上遗存有青石匾一方,上面刻有“金光洞”三个大字。洞内有神龛、石坑、石灶,洞口西侧刻有“海阔天高”四个大字,昭示着背牛顶胜景的宏大。
位于偏北的巅顶,呈东西两峰,整体漫圆,东西向长,中部略有凹陷。置身于此,枯草如毯,林涛飒飒,很是幽静、相当恬淡,让从闹市区来此的我等恍若隔世。巅顶四周,景象如画:东西北三面为绝壁,怪石如刀削斧劈,有的似坠,有的如升,有的似卧,有的如立,神奇壮观。南侧错落陡降,视野极其开阔。
四
举目眺望,峰峦如波涌,海天交接在烟波浩渺间。尤其神奇的是“兜绵世界”:海上暖湿气流北上,随山势抬升、遇冷凝结,如棉似絮,团
团锦簇,满目皆白,恍若仙境。“层层排雪浪,滚滚漾冰纹”一一清代王运恒的诗句,堪称这一独特天然景观的写照。跻身“兜绵世界”,眼望云海云雾,飘飘渺渺中我想起了黄山雾海,称背牛顶为“小黄山”、有其秀,显然是挺贴切的。
心旷神怡的我,被“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激荡着,脑海中荡漾着寻幽探峻、不虚此行”的“涟漪”,登山的惊悚、攀爬的疲惫,被切换成了“背牛顶,好去处”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