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触
(《家的变迁》第二部读后)
吕立(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湛馨将《家的变迁》第二部的打印稿送给我,并嘱我写评论。我想原因大概有二个:一个是我们有着三十年的友谊,另一个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学情结。然而当时岳母住院,我又在区委督导室工作,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萦绕于心,便草草读过,至于评论之托,不是不想写,不愿写,而是真怕勉强写出来,辜负了湛馨的嘱托,遮蔽了读者的眼睛。
我与湛馨交往了三十年,三十年在短暂的人生中是多么宝贵呀。1989年,湛馨从部队转业回来,就到抚宁文联《天马》编辑部工作,在他的身上,既有军人的严谨,又有文学工作者的激情。很高的文学素养,深厚的编辑功力,使他与《天马》结缘,与作者交心。并在文学实践中,不断地重塑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视野不断开阔,胸襟不断扩大,乃至才有今天的成果。作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评论家协会会员、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抚宁作家协会主席,他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他为作者改稿,为自己修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能从《家的变迁》中得到表现。
中国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做好人、做好事的基础,小说中虽然没有刻意地去描写主人公郝占仁的“修身”过程,然而能够得到一个父母再婚、子女众多的大家庭的信赖,并且做为主心骨的人,其修养之深厚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之他妥善地处理家人与交警的矛盾,家人与肇事司机的矛盾,并且淡名利,重亲情的表现,总让人感觉到心智的清明与道德的纯粹。
中国的社会起源于农耕文明,它有别于西方。西方强调人的个体独立性,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关系,缺乏内在的关系;在中国,生命是一代代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联系,彼此之间是有责任和义务的。而中国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把这种血缘亲情关系,推演到社会关系,这是中国人重视“齐家”的道理。小说中,岳母樊玉雯及其五个女儿,继岳父李春雨及其两个儿子,这个既有也无血缘关系的组合家庭,先是在岳母樊玉雯的主持下,和睦相处,后是在大姑爷郝占仁的调解下,和衷共济,其中彰显的是人性的光辉。不论是李春雨失去妻子的一刹那,握住郝占仁的那双手;还是八天里,与大姑爷相依相伴的那种信赖神情,都说明了“女婿就是儿”的道理。不论是郝占仁为交警解围后,年轻警官那感激的眼神;还是面对肇事家庭,所作出的“妥协”,都说明了待人如待己的善意与包容。不论是面对家庭变故,出现的烦乱与苦恼;还是面对事故调解时,出现的愤懑与无奈,都体现了对生者的告慰与对死者的尊重。
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在主人公郝占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孝”字,在时代脉搏里更新发展的步伐。对车祸中丧生岳母的锥心之痛,对痛苦中的岳父真挚的关爱,对因事故引发的家庭矛盾的调解,对肇事者家庭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及引发的反思,这一切,彰显了担当精神,彰显了仁爱之道、正义之道。孝及于父母,亲及于兄弟姐妹,推而广之,爱家人,爱人民,爱国家,这就是作者为我们表述的实况。
湛馨的这部小说不是很长,情节也没有大的起伏波动,但他很会讲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有三:一是可读性极强,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二是文字精炼,朴实无华,读之没有任何障碍;三是内容积极健康,读之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在故事的布局上,更见作者的功力。
《家的变迁》(二)共计三十三节,作者用了二十五节的篇幅,叙述了岳母车祸后的事件,用八节叙述了主人公郝占仁的工作和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在主线的叙事下,伏下了副线。而这两条线又不是平行发展,而是交互缠绕,互为呼应,从整体上反映人性。只是主线侧重于苦难之中的光明,副线则偏重于阳光下的阴暗。其中主线完整,已落到了实处,副线在结尾处似刚刚展开,这也为作者的第三部续写,留下了空白和悬念。
总之,湛馨《家的变迁》,是一部彰显人性之美的力作,不论是在用中国语言,写中国故事的当下,还是在复兴民族文化大业的今天,都是可圈可点的佳作。
吕立于3月9日凌晨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