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随笔)
——红色平市庄游记
张鸥
我会唱的歌是《红太阳照山河》:“红太阳,照山河,照山河,小朋友多快乐多快乐。大家来唱歌呀唱个什么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会背的诗有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歌声回亮、诗情奔放,我们于闰四月初七去了位于榆关镇北部的平市北村。村子外,东北方向山坡处,是我们的目的地“民俗文化展厅”。由平市北村村民李新华出资建造的。
民俗文化展厅门外,石碾石磨石槽按年代序列摆放着;黄的玉米红的高粱成“辫”大蒜挂在棚檐下;招眼的还有水车、驴拉磨。豁然就引得我们七嘴八舌开始聊开来,关于我们从父辈听来的、自己懵懂记着的、现如今亲身眼见的所有生活过的印记都一股脑儿冒出来。不分什么五十年代还是六十年代的“见多识广”,也不分什么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的“中年隐忍”,我们不约而同的点头认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进民俗文化展厅,黑漆的板门贴着红色的“福”字,半尺高的门槛得留神抬腿跨过去。依“旧”仿“旧”,以“旧”留“旧”,厅内的桌椅碗橱锅碗瓢盆加上炉灶炊具都是如此;家织布的被褥,枕头叠放在炕席上。墙上挂着的大襟袄和免裆裤,一下子就能让人想到爷爷奶奶那辈人。
我走路有时犯走神儿,脚下没注意,踢到水缸边的柴油炉子,哈哈,那是我父母亲那代人的“先进”做饭工具了。
民俗文化展厅内的八仙桌,聚拢大家都过去留念。对联,是我们祖先训诫凝结的精华,这片土地上的女人要“温良恭俭让”,男人要“仁义礼智信。”不可忘,也不能忘,家和万事兴嘛。
这是民俗文化展厅,但我说更是红色记忆展厅。如是说的原由,听我笨笨的如实的说说,或许有“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之嫌,莫笑。
厅内墙一侧挂着算盘,掉了漆,松了框,是农民管用的,记忆,过日子讲究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旁边的钉子上挂着马灯,灯芯在,灯罩没了光泽。我的话题就此开始了。
李新华挺忙,那也抽出时间来做了解说,安希斌则在一边招呼着众人。
马灯,是平市庄人在抗日期间,民兵用过的。是一种精神传承和方向。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来时路!李新华引导着在图片前,枪械子弹展柜前(猎枪,空弹壳),侃侃而谈,满怀崇敬的语气带我们陷入历史的回忆中……
平市庄民兵队,四位烈士王印庭、王中森、王吉春、王宝荣牺牲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平市庄民兵队配合八路军马骥部队攻打盘踞深河的敌人炮楼中,英勇作战,后日军制造的“平市庄惨案”中,四位烈士光荣捐躯。
东山梁的树,双塔山的石,铭记着他们。
解放战争中,又有十五位革命烈士和二十二名英模人物,为平市庄的红色献身,奋斗。他们的事迹均记录在册,以备后人瞻仰和学习。
“坚如钢铁,硬如磐石”是平市庄民兵的意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平市庄人一代代继承发扬。他(她)们每一代人都在继续着勤劳与坚韧的生活态度建设着家园,质朴的情愫像后来修建的鸽子塘水库里的水,浑厚热烈。
提及建展厅初衷,李新华腼腆憨厚的笑了。
他说:“这里是他的根。留钱留物不如给子孙后代留个精神念想!”敬佩,感谢,家国情怀必将延续!
山风自由的刮过,山花自在的烂漫,孩童老者幸福的欢笑,然,我们都会记得这片土地浸润的红色!这血染的红色,在田野大地,在老宅新居,在每个人的心田深处,缅怀中砥砺奋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约,来感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净化,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