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1023|回复: 1
收起左侧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复制链接]

77

作品

79

互动

1689

积分

特邀作家

成绩
1003
威望
171
精华
0
粉丝
16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9-10-16
最后登录
2022-9-6
在线时间
605 小时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0-6-10 10: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作者:聂春友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右起: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作者、大表弟、二表弟)
  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仿佛是时代和命运安排。我们弟兄六人,除大哥在天津巿里工作外,我们兄弟五人,都先后参加过水利工程建设。二哥和三哥,参加了北京密云水库施工建设。都先后获得了"青年突击手、先进生产者"称号。四哥参加陡河施工回家后,穿的印有"陡河"两个字的跨栏背心,至今印在我的脑海里。五哥到青县小牛庄参加了治理子牙新河的工程会战。我参加了根治海河和治理滦河的工程会战。
  往事悠悠,岁月峥嵘。
  我参加治理的海河工段,为潮白河。1963年海河流域爆发特大洪水,海河平原一片汪洋,受灾市县达百余个,受灾人口2200余万。洪水过后,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观看河北省抗洪斗争展览后,挥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各级政府立即积极响应,调集华北地区几十万民工,开始了长达20年的治理海河工程。
  每逢想到根治海河会战的情景,让我心生感叹。时光飞逝,似水流年,寝苫枕块,风餐露宿的艰苦岁月,永远在记忆中。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当年的工友(后排右起:华宝昌、作者、张志宽。前排右起:王跃华、李宝生)
  1971年初春,寒风凛冽,我和同村的20多名青壮年步行到留守营火车站,与全公社的民工集结,乘坐“闷罐车”七八个小时后,到达天津茶淀火车站。下车后每两个人一辆双轮手推车,将各人的被褥和连队发给每辆车的链轨及其它施工用具装上车。我和李群夫一台车,轮流换驾,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徒步急行,到达施工现场不远的住地时,已是半夜左右时分,人人汗流浃背,疲劳至极。而在行进途中,连队近200多人,前车连接后车,首尾相连,尽管汗水湿透衣服,气喘吁吁也不敢停下休息,因一停止走路,被冷风一吹,手脚冰凉,浑身直打哆嗦。只能坚持不停地随着队伍前行。
  那时我任排里的政工员,曹林同志任排长。全排30多个人住在一个大工棚里。所谓的工棚,实际就是用玉米秸杆抹上泥做墙,棚顶是几根木杆做龙骨,用油毡棚顶。工棚里阴暗潮湿,寒风从四面袭来,一说话眼前一片雾气,大家都呵气搓手。床铺是由木杆上铺玉米秸秆儿的大通铺,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当时按部队编制建连,以排为单位住工棚。大家将被褥扔上“床铺”,劳累疲惫,将被子裹得紧紧的,并将棉袄盖在头上,将冻硬的棉裤压在被上,不顾天寒地冻,立刻睡着了。
  我有幸在生产队春节宰羊时,抓阄抓到的一张山羊皮,未经熟制就带到工地,铺在褥子底下,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保暖,毕竟是山羊皮的,保温驱寒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作者在工地工棚前)
  在疲劳后的熟睡之际,一声清脆的笛声划破夜空。我们闻声而动,起床准备上工地,但在推门时,推不开。从门缝向外看,被茫茫的白色惊呆了,原来在我们熟睡之时,飘落了一场大雪。工棚的门,被大雪封上了。好在门是油毡纸订的,用铁锹将门捅破,将雪清理后就出来了。走向工地的队伍,像一条黑色的长龙,在皑皑雪地上蜿蜒而行。那个年代,每个人穿的衣服基本都是黑色的,且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在银白色的雪地上,民工们挥锨舞帚,打扫通往工地的通道,和作业面儿上的积雪。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通往工地的道路打通了,作业场面清理了。我们早已是满头大汗了。虽然昨日入场满身的疲劳尚存,但人们的精神饱满,士气高昂。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精神境界都非常高尚,心无杂念,上级领导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一切行动听指挥。把“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把多挖一锹泥,多拉一车土,作为忠于毛主席的具体表现,叫做"把毛泽东思想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海河工地管理半军事化,县为团,区为营,公社为连。并坚持进场先进校(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开工先开课(政治学习课)。每天上工前连指导员魏振武作政治动员,晚上下工后连长张林作政治讲评。打扫完外面的积雪后,我们返回住地用早餐。那时一日三餐,每顿饭吃的很多。但是一顿赶不上一顿饿。每天我自己就得吃五斤多粮食。早餐是两个杂交玉米面做的窝头儿,每个窝头儿是四两玉米面儿,再喝两碗杂交高粮米粥,每碗二两。因为人多,炊事员用手工做不过来,只好用铁皮焊成模子,将和好的面,用模子扣,用手指捅了一个窟窿,放到蒸笼上去蒸。人称x模子,中午是6个窝头,两碗咸白菜熬豆面,晚上三个窝头,三碗高粮米粥。这样算来,一天得五斤多粮食入腹,而粮食质量非常粗糙,因杂交玉米杂交高梁产量高,但蒸岀的窝头、熬岀来粥沒有粮食味,没营养,粗糙难咽,而且有的时候窝头因个大,蒸不透,半生半熟,人们也是狼吞虎咽。那个年代能多打粮食吃饱已是不易,哪里还顾得上营养,仅是充饥而已。现今连猪吃的都比我们当年吃的好。连队食堂每周改善一次生活,每个人分一个懒龙(懒龙:民工的称呼,即一斤多白面做成的长条馒头),根本不够吃,还得吃玉米面窝头。咸菜也特别少,想喝口汤,仅仅是蒸窝头锅里的汽沥水,大家都争着抢着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害的水。有时炊事员放上一把葱花,就算是高汤了。
  每天早晨起床,每个排仅有一至两个脸盆水供洗脸用,而且是含有碱性的水。人们仅仅用水将面目一擦而已,类似猫洗脸。到最后洗的水已经成了泥浆。因为当地水源非常缺乏,得用驴车到四五里地以外的地方运水,一盆清水也非常珍贵。海河会战时,虽然冰天雪地,但红旗飘扬,歌声嘹亮。工地现场大会战的气氛非常高涨。治河战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挥汗如雨,在泥泞里拼命似的苦干。
  在环境艰苦,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千方百计算计,如何能够在汛期前尽快完成任务,坚持科学施工,因为需要下挖三到四米深,将挖出的河泥弃到四五里外再筑河堤。运输全靠人力和双腿、双手、双轮车,而且运距中途还要再次爬坡,当时我们坚持苦干实干加巧干,用现在的话说叫科学施工。经过认真研究,因为首层开挖是在冻层上平行运弃,比较容易,能够出工效。所以我们在首层开挖的时候挖的比较深。减少了往下开挖运输的难度。挨着我们枣园连工地的是牛头崖连工地,看我们进度快,为了赶进度,他们只注意往前赶进度,忽略了开挖的深度。为下步开挖增加了难度。到第二层开挖时,我们仍然遥遥领先,但他们越拉越远。牛头崖连连长刘宝庚开始用双手丈量,后来用步量了,到最后就不量了,因为他们把宜方变成了难方,增加了强度,给施工造成了被动。我们的科学施工方法,得到了县团肯定,并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而且施工中我们坚持干部带头干,干中指挥,指挥中干,干群一心,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重活险活干在前。白天施工,晚上夜战,加上政治学习,非常劳累,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特殊的人们特别能干,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拼死拼活也要赶在汛期前完成任务。同时县团利用广播播放样板戏和革命歌曲,鼓舞士气。利用施工战报,编发工地上英模事迹,表扬好人好事。全体民工都有一种为革命治水,勇于奉献不怕苦累的英雄气概。我们经常讲的是,"苦不苦,怎比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怎比革命老前辈"?用当年毛主席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气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讲吃喝、不讲待遇、勇于奉献,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今天想来,正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财富。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难忘的岁月一一海河工地磨练了我

  我们每天在泥泞里艰苦劳动,挖河派发的铁锹,是当地专用的挖河泥工具,“桶子锹”每锹泥几十斤重,开始用不习惯,挖的锹头小,且经常掉下去。再用平板锹打扫,影响工效。经过一段探索实践,对这种专挖泥的锹使用就熟练了,掌握了挖泥技巧,只要稍微用力,泥块尤如雪片般飞到车上,我们开展装车比赛,有时20一30锹就将车装的滿滿的。每天超强度的挖泥,双手打滿了血泡,疼痛万分,但还是咬着牙坚持接着干,渐渐地磨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从工地回来后在稻田水里劳动不再使用铁锹了,老茧很长时间才能褪去。从泥塘里往外运河泥,既需要力气,更需要驾驭车的技巧。双轮车在铺在泥塘上的几十公分宽的木制链轨上行走,近千斤重的一车烂泥,将链轨压到泥里,有时误车(车轮从链轨上滑到泥塘里),得用手抠车轮向上拉,有时用力过大竞将幅条拉断。劳动强度之大今天不可想像。
  经过海河水利工程建设磨练的人,意志坚强,斗志昂扬,积极向上。以工地为家,以治水为业,甘于奉献的精神直到现在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记得在海河施工退场前,营里召开总结表彰会。我被评为五好治河战士。营长杨印安在总结讲话中反复地说,光荣,光荣,左一个光荣,右一个光荣。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是,感觉好像打了一场大胜仗一样,特别自豪光荣。能够在海河工地吃过苦的人,我感觉没有吃不了的苦。这是当年,在一个极其艰苦的特殊环境下,锻炼造就了这一代人。能够在海河工地干到胜利完工的人,都是一些钢铁汉子!现在想来,那时的生活真是艰苦,无以言说。
  正因为吃了这么多的苦,才锻炼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确实觉得骄傲和自豪!根治海河的伟大工程中有我们的艰辛和汗水!我们坚持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施工战斗化,高昂的斗志,火热的激情,鼓舞着我们夜以继日地战斗在第一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现在每每回想海河施工的难忘岁月,和同吃同住同战斗的工友们,总是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场特殊的会战,特殊的磨练,使我们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也锤炼和坚定了无所畏惧,勇于拼搏的精神。
  艰苦紧张的海河工程完工以后,我们又转入引滦入津工程的会战。相比之下,滦河的施工环境、劳动强度和生活条件比海河要好多了,虽然也很艰苦,但是和海河工地相比,生活、施工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记录了当年我推着双轮小推车转辗不同工地时的感想:
  车,
  南征北战功劳多,
  曾伴我,
  挖过几条河。
  车,
  如今隨我到滦河,
  鼓干劲,
  再谱胜利歌。
  车,
  行程万里人掌握,
  红太阳,
  永远暖心窝。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但那治水的会战情景永远铭记在心!难忘那些日夜奋战在一起的工友们,难忘那个特殊的年代,使我们经受了锻炼,得到了考验。增强了我们人生顺逆从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0.3.3初稿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兔耳山人家
下一篇:激流勇进铸辉煌 ——纪念南戴河之夏艺术节30周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9

作品

1271

互动

1万

积分

版主

成绩
9643
威望
10094
精华
14
粉丝
60
好友
12
注册时间
2018-2-20
最后登录
2024-11-14
在线时间
10047 小时
性别
真实姓名
宋长万
发表于 2020-6-10 14: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人艰苦奋斗的楷模,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5:19 , Processed in 0.453125 second(s), 36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