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颜、幸福奔小康》(随笔)
——走进革命老区村平市庄
携古而怀远,展翅则高飞!精神,是一个人昂扬向上的动力;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振兴的源泉;红色的老区革命精神,更是值得我们一代代弘扬,激发我们以饱满的豪情热爱祖国、建设家园。
值此纪念“七七事变”83周年之际,有幸在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宋玉明、秘书长杜国锋及作协领导程湛新的带领下,一行五人走进了革命老区平市庄。
平市庄,位于抚宁区榆关镇东北部,巍巍燕山脚下。“平”,含太平、平安的意思;“市”,备有买卖繁荣的意味;“庄”,耕种生产集居地;“平市庄”,烽火燃过,硝烟笼过,在血色苍穹中披荆斩棘、坚韧不拔的重蕴,才实现了现今的“老区、新颜、幸福奔小康”,平安、富庶、人气儿旺。
曾经的平市庄是苦难的,饱受欺凌与蹂躏。“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平市庄人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英勇无畏,成为革命根据地,演绎一幕幕镌刻不灭的历史记忆,红的凝重,红的深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如此,方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据抚宁县志(1990版)记载:“1943年春,马骥部被日伪军1500多人分五路合围在平市庄,激战半天,日伪军伤亡100多人,马骥部突围成功。”“1944年7月,马骥部与临抚昌联合县支队在平市庄民兵配合下,一举攻下深河伪军据点,击毙敌40多人,俘虏100多人,缴步枪200多支。”
平市庄民兵队,各个都是好汉子!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用最淳朴的情感守护这片土地,猎枪、大刀、甚或是锄头和锹镐都拿在手里“干革命”。不分平市南、平市北、荒地,组成一支有着钢铁意志的抗日力量。
“1944年11月,日军向平市庄扫荡,对群众施以种种酷刑,罄竹难书。平市庄民兵队,四位烈士王印庭、王中森、王吉春、王宝荣壮烈牺牲。日军制造的“平市庄惨案”中,施行的“三光”政策,百姓损失惨重,粮食、牲畜、衣物等一切生产生活物资都被抢走抢光,民宅570多间被毁。”然而,平市庄人没有被吓倒屈服,把悲痛和仇恨化作力量,攥成“拳头”做军鞋、采草药、掩护照顾伤员……平市庄,革命的战斗堡垒,后人敬仰。
平市庄人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以愚公移山的老区革命精神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平市庄在气候方面,因海洋的调节作用,春季回暖缓慢,秋季气温高,作物生长季节长,属中温半温暖气候区,村民种粮以高粱、玉米、花生三大作物为主。坡地较干旱,果树灌溉是棘手的问题。
曾有记载“产额全销本地尚不敷用,尤赖外粮接济之。”(民国《抚宁县志料》语)
“备战备荒为人民”,党和政府牵挂着这里的人民。
1975年11月,鸽子塘水库新坝破土动工,1978年9月竣工,总库容290万立方米,总工程量65万立方米。解决了水源,平市庄人种上了水稻;修梯田平整土地,林果品种多起来,村民日子日渐宽焯一些,劳动热情空前高涨。
曲曲折折人生路,日趋平稳过渡村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经历了人民公社“生产小队”互助形式,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80年代)的经济政策逐步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平市庄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中。
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祥和,革命老区平市庄同样处处焕发着崭新的风采。曾任平市北村两届村主任、现任抚宁区政协常委、抚宁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李新华,给我们做了详尽的讲解。
李新华,平市庄的山水养育了他,致富后仍感念老区革命精神对他的鼓舞,积极宣传倡导革命传统。
在他的介绍叙述里,我们了解到:“平市庄人民不单单在吃喝穿戴方面有了极大改善,还注重文化娱乐和教育的资金投入。”
耳听不如眼见,沿着修的平坦的村柏油路,我们见到平市庄玄同小学,教室宽敞明亮;娱乐场,器材多样且完善;村容村貌经过人居环境治理,整洁舒心。
偶遇连接南北两村桥边的大爷,问他“对今天的生活有何感想”?老人家笑了,“还是政策好啊。不光有了养老保险,有了农业合作医疗保险,八十岁以上的还多给,哈哈哈,做梦都没想过还能赶上这好日子……”
红色的革命老区,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元素蔓延开去,将会拓展、深化、惠及民生各个领域。
很简单的数字便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市庄人民群众的人均年收入由1980年的261元提升至现在的13866元。”
油松、白皮松在远山荡着阵阵涛声,梨树、核桃树在近坡枝条葱茂,村周围的玉米、水稻长势喜人,孩童的嬉闹声传半街……老区、新颜、平市庄人民的生活正在幸福地奔向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