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默然 于 2020-10-30 12:47 编辑
香远益清一荷秀
——我读《有荷亦潇然》
作者:^默然*
收到秦皇岛市抚宁区张学敏老师的新作《有荷亦潇然》已有七个月时日,断续拜读后,全书把我带到农家庭院、田间地头,山河流水,淡然小资生活,感受草木物语,红尘真爱和万物情愫。
该书共5辑,收录近75篇文章,全书带着辽西郡的泥土芬芳。不经意中我似乎也来到了抚宁,在洋河两岸中寻见到了骊城的烟火和花香。
张学敏的文字睿智诙谐,看似自然独立的章节,字字句句都闪耀着很质朴、很纯正的物语呢喃。似线有直,拐角藏棱,应圆便圆,该方则方。
学敏文中说:“在兔耳山上行走,会时时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石狮望海'神骏唯美,‘二郎担山’伟岸雄浑,‘犀牛望月’惟妙惟肖,还有崖上古松曼妙嶙峋。坚硬光滑的山石缝隙间,有清泉细细流淌,于低洼处汇一小潭,潭水清可见底,圆润的卵石在水底斑驳晃动,寸许长的小鱼在水中穿梭游弋;天台山,一座神奇的山麓。人说,因为遗憾,才有美好的希望。天台山,有我未尽的遗憾,也有我美好的希望。”
学敏从悠然攀游中将它们拾零打捞,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山水动漫、自然造化糅杂于独特的地域文化中,既生动鲜活,又极具味道。
学敏又说:野三坡车窗外拒马河畔十渡风光,苍山翠柏溪流人家一路迤逦蜿蜒;秋天,一定要到滑石后,一定要到山岗来。把一个生活在海边,而骨子里又有着对大自然地热爱,对大山的深切向往刻画的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晨风里,在这薄雾中,在这旷野上,静静地走着。只是一个人,不用人陪。晨雾沾衣,凉意入怀。看远山缥缈、老树沧桑,看流云的肆意,荒草的寂寥。静静的,感受着它们与我一样的孤独。仿佛沉寂了千百年,因雾际会,有了今天的牵绊和沉默。“三十里的南戴河,三十里的海;三十里的金沙滩,三十里的槐花海。”还有妈做的鱼,姥的炖肉,那碗熬白菜,那锅肉饼,故乡的味道温暖而美好。
学敏故乡的声音悦耳动听,温馨祥和;学敏老家的况味更如诗情韵雅的水粉画,时而轻笔细描,时而浓墨涂抹。
学敏还说:回到老屋,坐在土坯搭成的大炕上,烦躁不安的心也会平和安静下来。她还幸运地遇到了朱老师、苑老师这样温厚纯善的老师,那是一段激情飞扬的岁月,那是一个畅快欢笑、淋漓哭泣的年纪,那庆功会上的妍妍笑脸和雷鸣掌声,那为一轮红日跃出海面的呐喊欢呼,永远定格在最美记忆中。学敏的生活平淡,但依旧偶有波澜。一份尚算稳定的工作,工资虽然不高,但半年的长假很合她这样懒散的性子。老公挣得不多但工作清闲,随叫随到,保证夫妻有足够的时间争吵,和好,再吵再好。她却称道“吾有知交,三五好友,冬日围炉,小酌畅谈,”此间很容易让我联想并恭颂:作者惬意性情,余生愉悦,无不快哉。
我自以为是,《有荷亦潇然》是一首故乡炉灶里的欢歌,是一缕村庄烟囱上的轻烟,学敏将其作为简约的礼物,至少给我捎来的是一股淳朴的乡土气息,一份醇美的故乡味道,一件烧脑的故乡风物,一段美好人情的回笼。
其实,好故事就是美好心灵的外化,好散文期待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品赏。愿这本书在抚宁抑或更宽泛的地域中能遇到更多的知音!愿这些正能量能激发读者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我相信“文如其人”。学敏应该是一个风趣而又不失沉稳的女性,她写的书是一个比较超脱的心灵对真实世界的触摸。文章视角独特,自由地游移于无限的时空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作为一个读者,我读完《有荷亦潇然》后久久沉浸,不难看出学敏多年的文学素养积累,笔法灵动,谋篇布局巧妙,叙事条理,语言流畅精练,功底扎实。我尤为欣赏并学习她文章的不功利,不刻意,不粉饰,不迎合;这在初习者中实在难以做到。
我自己业已被感动,似乎在阅读自己的心路历程。文章是“情感的传达”,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诉说”。在她的文章和诗歌里,山水里有旷达;老屋里有温情;致学里有感恩;家居里有燥热;情爱里有温馨。
学敏的《有荷亦潇然》宁静致远,在喧嚣的尘世里如一荷独秀,香远益清,亭亭植净。书中有精神气象,有平凡中的伟大,有心灵震撼和慰藉。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无疑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工作阅历、生活历练、对创作的理解等等密切相关。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找到情感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