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读《那些年,那些事》
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读周志永《那些年,那些事》
张鸥
人到中年顿悟到,活着是个累疼活儿!高堂、稚子、梦与远方种种疲惫焦灼聚于一身,渴望一束光照亮继续前行的路啊。恰好,恰恰好,收到周志永老师的签名赠书《那些年,那些事》,欣喜,拜读。一周时间,掩卷意犹未尽。醍醐灌顶太夸张,土地上生长的我说实惠儿的话:“有那么一层在平凡的世界里拂开纷扰凌乱、重拾重温纯粹原朴的情愫点点萦罩的温馨,致谢!”
所谓岁月沉淀,年轮叠加,均是我们每个人走过路过经历过的风景,光与影聚焦后镌刻心灵深处的“老照片”,某一刻唤起曾经陶醉的美好……《那些年,那些事》,一“冀”同脉一个味道,至纯的亲切朴实。
周志永老师的简介算得上是简之又简的介绍了:周志永,笔名中子,本科学历。河北省小小说艺委会副秘书长,保定作协理事,容城作协主席,河北省演讲与口才协会理事,白洋淀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雄安分会副主席。“河北小小说”“程丽娥写作联盟”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芒种》《小小说月刊》《保定晚报》《今日作家》《散文诗》等几十家媒体上,著有诗集《桃花雪》。
短短百余字的背后,可见周老师是位热爱生活的人,唯热爱而执著而述于笔下,字字句句篇篇章章皆是“愛”熬成的。有心,用心,去发掘,感悟,心曲引我共鸣,共情。
《那些年,那些事》写的是容城旧事?!怎么会有我们秦皇岛的镜像?
记忆,悠悠长长的关于人的情感记忆使然吧。
《那些年,那些事》开篇“老家”,在我们这边叫白了是“家雀”(qiao,读巧音)。“记吃不记打”,读了我“噗嗤”笑出声,原来天下的家雀一个样,逮雀的人一个样。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哪个没有爬墙上树下河摸鱼的“记吃不记打”啊?偷偷摸摸邀约着互相打掩护,打手电筒照家雀,女孩子敢不敢吃在其次,在一起玩的少年友谊洁白无瑕。父母都去生产队劳动,育红班育出一段“嫩红”回忆,尽在百味人生中独留一味香醇。跟着周老师的笔踪,多想“见到依偎着玉米秸秆晒暖的白胡子老头”,似有若无啊,憾。
粮食统购统销,粮票、布票、肉票等等计划经济的那些年,逝去了数字符号,留下永久的童真稚趣。
“扒瓜”类似于“偷瓜”的意思吧,熟不熟的青瓜蛋子“咔咔”咬着,快乐;“刨仓鼠”就是“挖田鼠”,人的肚子尚且饿着呢,咋能便宜“鼠”类?我还知道,那得用尖锹挖;还想起好像大伯他们拆过喜鹊窝,柴禾拿回家来温炕呢。
入眼入心的吃食糖葫芦、杜梨、地梨、小鱼饼子、白菜豆腐宗宗样样周老师轻快写出,吧嗒吧嗒嘴,有嚼头,余香犹在。
周老师的“油滋啦”又脆又香,嘎嘎脆喷喷香,他写到“啊,油滋啦,一个富有动感的名字,一种带有香味的天籁之音。”怀念过去,同时勾起我的儿时念想,“油缩子”啊,同样是熬制猪油后的剩余物。火候大了,熬的苦,即时蘸酱油当菜;火候小了,留着“白菜油缩子”的大馅蒸饺是来人来客的首选。
《那些年,那些事》,阡陌花开自娇艳,本就无心竞芬芳。这是周志永老师自己的话语。是啊,一草一木皆有其生命的律动,人更是有情有暖的向阳而生。
258篇散发着浓郁乡味的文章分五辑,情真意切。老去容颜老不去火热的心!一树芳华背后是一树沧桑,初心写就“那些年,那些事”……
及至读到第五辑“天光云影共徘徊”,我默默地心里笑。
我有幸跟周老师在兴隆有相遇之缘,交谈中他的平和谦逊,真的谢谢了。人与人之间,无墙无隙的相处真实自然,是愉悦的事儿。文品透人品,人品浸文品,二者完美融合,才能写得出这般流畅怡然的文字啊!我诚服,向周老师学习。
初冬的夜风有些微寒意,捧着《那些年,那些事》心蕴暖意。不由得联想到《山园小楼》:“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合书,恬淡袭来,笑入梦。
再次感谢周志永老师友情赠书,谨祝安好,抒写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