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1 23:05
常常触景生情,我见摧残之景不禁流泪,而怆伤之怀无限,或者诚心忧盼,纷想而奢望着。我觉得跋涉荒芜的土地,会有浅浅的寂寞,但是每一寸疲惫,都是成人的洗礼。我且思且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不拍在余晖涂抹里,或乌云笼罩,即使风雨兼程,也会去搏击人生。我会淡去努力的过程,铭记最终的感觉。我会安之若素,或挺胸昂首。我不希望辜负充满激情,热血沸腾的岁月。我许多欢笑日子的点点滴滴,都有磨难奋斗的泪水。岁月流逝,我依然如昨,是个饱经风雨的人。我眺望记忆,思绪迷茫。我不希望背离初衷,迷恋沿途的风景,而遗憾终身。我会坚持不懈,永不言弃,走遍想去的山山水水。
虽然我有充满辛酸苦辣的激情,但是只能用沉默来耐心的等待黎明。黎明有极端宁静的松散的完美,但在燃烧沸腾之后,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俯瞰苍林,喟叹清风。我想在黎明里引吭高歌,又怕多情惊扰了天空。我以为与人宽容,则与己厚仁。人海茫茫,时而后会有期。我努力做处世的智者,因为人生不再打折。我看人生轻贱的光景,有几多鲜活的喧嚣?我回首都是秋,昨日云烟里,几度欢乐几度忧。
山中的黎明,是温润饱满的。它不会污迹斑斑的清瘦,来时也浑然不觉。它会在凉月漫迟,情深梦艳的时候,悄然而至。除清河畈区外,温桥都是丘陵浅山区。我在这里凝望黎明,飘摇欲坠的心绪,荧然飞出了心田。我在私密怪诞的感觉里,赋闲又探究着,体验着黎明的尊严和欣慰。
温桥乡位于高河镇西南,清水河南。东隔硖石岭,南隔库岭与洪镇、江镇乡毗连,西与黄龙、西南与龙泉乡接壤,北与三桥、黄墩乡相邻。月北公路横穿西部。乡以驻地温家桥得名。有一座道教灵源观,有一口古洞白云洞。境内有明代所建龙池庵和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建国初即为温桥乡,一九五八年属龙泉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划为温桥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乡。地貌类型属大别山外围余脉形成的浅山区,土质为第四纪山地黄棕壤。少数村以种水稻为主。多数村以种旱粮、茶叶为主。有特色农产品板栗。主要为松杉用材林。各村均有农场,为全县林业基地之一。
温桥乡地理形状,似水瓢。这里环境蕴含充盈,情意优雅,温情而愉悦,脱俗地熏染着丘陵山地。西南地形稍曲,几屡摇光,艳明自远,恼破春恨斜阳。其余皆成多段直线而规整,意味甜美而鲜绿,笑靥和润而多情。西部狭长,愁听清鸣,西风下,月满西楼。东南和北部成三角地带,明朗疏星,爽气流萤,安静而低调。西北稍多水,晓莺送飞絮,萍飘付水流。东南则多峻山,云欺月色雾欺霞,绮疏掩映,暮烟凝合。这里云彩星霞,编缀憧憬乐章;世故尘土,遮掩时光流逝。这里人们忧郁参差,悲欢离合,劳倦而洒脱。他们在温暖的阳光背后,又泪眼朦胧。
清水河以西,狭长而稍规整。这里有涤荡的锐意,盘桓的绽放,也有哗众取宠,或萎顿的凄凉,但是皆无遮遮掩掩。清河村和县苗圃相望,且顺月北公路而通畅。景幽幽,水自流。清水河蜿蜿蜒蜒,从官山水库西流而至龙泉乡境内。四合皆小山,苍松蓊郁,稻田稀少。香樟癫癫飘落在小山周围,似是在寻找濡湿的一段真情。缓合窘态的松柏树,似是背离了初衷而紊乱地蹙着眉。蝉声聒耳,孤鸿又搅乱我心头, 我空留无那闲愁。我倏忽的追求中多焦愁。我因为如此美景,不学耕稼悔当初。
清水河以东,官山和硖石,隔官山水库而相望,旨田则稍远。这里是丘陵地,我在风雨中跋涉,但是洗净的是污垢,成就的是风流。我在微情中觅旧踪,人字雁回, 山路几重。我看村落,房舍俨然,山多邃径,花落重开犹如锦。是衰朽新颜,粉碎了我的羁绊。无奈寒蝉依然信口雌黄,还不肯自噤。我有质实而沉重的感慨,是因为有辛酸劳倦的经历。我才看萧萧叶飘落,又用竹篮装满花。我没着落的惆怅,也化作了落叶,任凭风吹雨打而飘零。相传官山、旨田和明朝兵科给事中宣国柱有关,但我无确考,存疑。
宣国柱、王来聘与温桥乡。宣国柱(1595-1645?),字若木,温桥乡(今名)人。明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中举,崇祯十三年(一六四零年)中进士,召见时奏对明爽,被选为兵科给事中。受官后连上十余疏,议论治国大事,不避嫌怨,得罪了一些权贵,遭馋入狱。崇祯帝下诏再审,始得昭雪。曾给皇帝上疏,陈述怀宁连年遭受水患的惨状,请求豁免赋税并予赈济。晚年,因母老辞归,隐居太平山中(今龙泉乡东)。著有《古文辞渊源》、《荀勖》等。王来聘(?-1633),怀宁人,明末武科状元。青年时家境贫寒,常受人奚落,因此愤慨出走,漂泊他乡,寄籍燕京(今北京),潜心习武。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中武科会试。皇帝亲定一甲三人,王来聘第一,即授山东副总兵职务。中国武科有状元自王来聘始。六年(一六三三年)二月,战时受伤而死。皇帝听到他阵亡的消息,深为惋惜,“赠荫有加”。清乾隆间修《胜朝殉节录》赐谥“忠愍”。
宣国柱和刘若宰,都是明天启七年中举,而且都是怀宁人。他们同在朝中与家乡的王来聘等的交往,不得而知。王来聘即授山东副总兵职务。刘若宰的父亲刘尚志,又曾任山东布政使。这中间又有无关系?这也无从查到。浩浩苍空,风卷残云,雪消春水。在命运的优劣中,君子从不轻诺,既有诺,则不悔。他们虽然处境卑微,也曾悲鸣呜咽,却在狂风暴雨中磨砺尊者风范。他们的真知灼见,或是偏颇澄明,解释着一诗一字一抔之诗韵,使人看清一人一事一方人品 。他们清寂的心底语言, 如皖江滔滔不绝, 镂骨而蚀魂,惠泽着人世。他们最温柔的灵魂,最辽阔的思念,博爱而磅礴,热心智慧着我的人生。
龙池古庵位于温桥乡南面的金山村。这里鲜花怒放,绿叶簇簇。池塘碧波里轻漾着几分酸楚寂寥,搅碎了水中的云影星光。龙池古庵因所在山顶有泉水称龙池得名。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年间),人民祈福平安,故建此庵。正门上的“龙池庵”三个大字耀眼夺目。龙池庵建成后,方圆百里的香客络绎不绝。人们带着坚毅的轮廓,让心中无尽的苦难与期盼,伤感与怨恨,渐渐在这里处于释然。他们或是把生活的狎昵泯淡,碾压的暄软之心,用最笨拙的语言消解在这里。殿内的钟鼓声阵阵惊耳,木鱼声和诵经声悦耳动听,院内昼夜香火缭绕,烛光通明。清雍正时,民生生活有所好转,民众又有重建古庵的心愿,于是进行了重建。清雍正年间改建,民国时期因蚁害重建。因所在山顶有泉水称龙泉得名。寺庙主殿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原叫“龙池庵”,而这次重建时又将庵名加了一个“古”字,所以叫’龙池古庵”。大殿落成后,为备以后扩建,又在宝殿后面征用山场数十余亩。并且庵内建有厕所,食堂和宿舍等。人们用超凡而不绝对的善意,凑合着疑惑的真心,在这里散尽了生活的疲惫空虚。人们还可能想着不再有度日如年的捷径,或是不用再排遣着无聊的生命等等。现在龙池古庵总占地面积近三十万平方米,有房屋近三十间,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供奉佛像近二十尊,专职教职人员五人。心众颇多。我远看大殿光辉灿烂,进殿后看神像金光夺目,威严无比,犹如仙境一般。这里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珍禽异兽咸集。这里是天然氧吧,云海、奇石、杜鹃、竹海、山茶、枫香树等等,令人流连忘返。这里自然与人文合璧,必然璀璨而夺目。
梅花庵位于温桥乡清河村。这里冈峦错迕,四野暮静。苍松古柏怪柳,遥望着楚江天星。风景在远岫遥岑之间,描绘着天籁,风萧萧兮夜漫漫。梅花庵因修史纂德诸香酋追忆前史梅花娘娘,功加于民,迹追噍阳庙良千秋固等道也而闻名天下。始建于大唐年间,建筑重檐,斗拱交错,青瓦盖顶,颇为壮观。前面并排有石柱,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盘龙。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寥廓肆凉,烟霭哭啼,灵馨古朴的梅花庵也逐渐被废弃。梅花庵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仍在原址。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如来佛含笑坐在莲花台。佛像呈古铜色,浑身亮锃锃的,大佛两旁有弟子菩萨、力士、天王、罗汉等。他们慈眉善目,容貌安详。据说,这是清代仿唐建筑,殿高十多米,四个飞檐挂有铜铃:微风拂过,铃声就叮当响起来。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僧散寺荒;在文化大革命时,佛毁经烧,寺因国运而衰退,僧因动乱而远避。现在梅花庵有屋十间,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常住僧人二名。庵堂建筑雄伟,佛像栩栩如生。殿内有巨型铸钟一口,钟声可传数里。庵坪有古松数株,苍劲挺拔,屹立庵旁。梅花庵为开放寺庙。境内四时入寺朝拜者颇众,他们在此煮茶品茗,谈经论道,所以香火比较鼎盛。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