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2 20:01

我执拗地记忆着窥见中的繁茂,把停伫或者衰败的风景,碾碎或是萧杀掉了。在屋梁落月,寒露侵肌时,我也曾研读鸿文伟著,或者施馨香祷祝。在米珠薪桂的石牌口,建筑堂皇而富丽的怀宁师范,白鹭、湖心都显露着智慧而殷情。想起这些,现在我清凉恬淡的心绪,温润不挠,如玉情好,活泼风度而无限。

 石牌镇烟云叠山,峥嵘岩壑徘徊;缨藤缕缕,繁花树树。古树栅栏,晚霞东苑西篱;猫山榭赏柔荷,又矜矜持持。还有黄穗顿荡,龙舟泛河。车驰戛止,颠仆迷茫。但是,暮烟迷垂中,曳草中的古墓,却给人以沉重的追忆。或是喃喃梦寐,如抚摸春闺怨女。或是窥伺侵凌,赞叹凯旋伟男。顷圮碎裂,溶解汇合;呼啸的山峦,涛滚的皖水,曾经在痛感中默默流着血泪。

 柳欲枯,菊花残,皖水边立冬节景,也尽量尽善尽美。阴霾凄蝉,潺涣愁水;町畦上,白云舒卷,娴雅而肃穆。那冻馁心的游子,逐泊在风霜凌辱中,祈盼着回石牌的路。江心月皎白,也照着亭榭、短石墙。怀古的遗迹,只在山峦水滨云影中。长堤扁舟几叶,都丽流盼,渔夫正渔风浪中。安之若素的破木梁,破屋墙,在岑寂清夜里洗濯着,还有村妇的热泪。我漫涉朱家嘴、花学堂,寒露中见湖微波,也看到泥泞的东枯塘。依稀才是春见竹桃青,又是冬来撺掇怨艾情。纤弱妩媚的浣女,暇顾高栏,却脱串了玉手细珠。

 朝云宛如妇,娇媚灼灼,春颊馨怀。建新圩旷阔,皖河激流勇波。老屋相隔,一湖三泊。春来碧叶垂垂,婉动柔柔,芳草萋菲;秋至红楼窗前,纵横阡陌,开镰尽竭。丰收俊美,甜馨热泪;湖滨流盼,蓝穹蔓墙。烟霞西山下,楚语多温情。待到繁星恣意放纵,碧水丰润时,山川犹如少女承纳着慈惠。枫树秋叶,爱迹斑斓,在颠倒梦想地飘漾着。石阶公路,狂热而幻丽。他们过门顺街遛大桥,暗潮成蔚,愉适而羞赧

石牌,旧名宜塘、石镇,又名石牌口,石牌镇。它在长江的西南岸、皖河之滨。它位于高河镇西南。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贾云集,货贿泉流,乃怀宁诸镇之首。解放前,怀宁县城设在安庆市,府县同城,史称“首府首县”。建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石牌作为怀宁县城所在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千年古镇,遐迩闻名。它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商贸古镇。石牌文化积淀深厚,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有“戏曲之乡”之称,不仅是“京剧之父”徽剧的发源地、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是全国地方剧种之首黄梅戏的发源地。石牌濒长江、枕皖水,与望江、太湖、潜山、皖河农场毗连。境内主要有二一二省道、省道安(庆)石(牌)太(湖)公路。石牌四大老街:丁字街、永兴街、后街、正街。(石牌旧还有:河北、四平、前街、皮匠街。为四至五米的石板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九六四年六月,建有十五至二十米宽的建设路、皖河路、建新路。后,又有新建。)石牌古镇最为著名的景点:石牌戏曲文化园、石牌四大古街、皖河鲶鱼头渡口遗址、石牌普净寺、镇北猫山太平天国“新县城遗址”,今城壕尚存。麻塘湖风景区等。一九五零年,怀宁县城由安庆市迁至石牌;后,迁至高河镇。

石牌镇信仰美丽而日渐繁复;在年代旋转中,渴望飞扬。它在长江西南岸,皖河之滨。这里商贾云集,货贿泉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千年古镇,遐迩闻名。石牌由来,可溯至千年前,北宋建隆年间。这里远古的热望,在涛流中不断地飘逸着。它飞翔的翅翼,在深远的晴空里。皖河,大桥。云山,村落,帆影。这里悠久绵远的历史,在皖河边继续舒展而广延着。或是在荏苒的日子里,敷衍着焦切的生命。或在勉强的生活情境里,又含隐人们的隔阂与奢望。石牌镇人文爽约而灵醒,快意而锐敏;只有河边的碧石,卑鄙在昔念里,无辜而斑驳着。沃肥秀媚的原野,似乎也慨叹着时风不古,人情浇薄;这些其实只是年月艰窘的误曲。如同生意萧条而人们就会赋闲,生活就会因此遭到诅咒等等。这里黯淡的天空里,有苦恼的灰云,看似深秋又似早春。

玲珑红艳的石牌四大老街:丁字街、永兴街、后街、正街,在倩丽中洋溢着青春。丁字街,商贸街区,明清建筑;永兴街,小商品买卖,兼有古朴雕塑;后街则多木楼,建筑风格亦古朴;飞檐马头墙,苍古而低矮;正街风光则如诗如画,令人不禁神往。后,怀宁县城迁至高河镇,是古镇石牌的幸遇。因为在此后的房地产热潮中,拆毁了诸多老城。当时怀宁,正忙于筹建新县城,而无暇顾及老县城。古老而智慧的石牌镇,在幸运中地躲过了那次劫难。至今,古朴依然。

 夕阳余晖,淡洒楼阁飞檐。正街两旁,店铺林立。苍迈风雅,清新世故。在繁盛的晚景中,诗意朦胧。车光粼粼,人流如织。意缘和蔼,一见如故;我随意徜徉于商铺,脚下一片轻盈。商铺招牌,犹如恬淡惬意的笑脸;在泱泱盛世经济荣火中,而自得其乐。热风拂面的游客,体味着濒古的繁华喧嚣。这里也曾是两军对垒的战场。这里曾有宏伟的佛庙,满殿满壁里,有救人救世的神仙。繁华的街区,几度丘墟生涩,几度繁盛若潮。这里无论城中闹市,还是城外庄园,都带着梦的神采;在干净的佛土上,不为金钱所污,汇融着畅饮流连的欢笑。一城繁华半城烟,多少世人醉里仙。醉眼朦胧的城郭,彩壁精雕,栩栩如生;城里城外的烟尘喧哗,在澹澹的皖水边,慢慢地洗濯着。那微笑骨感的少女,似有酒意的娇颜;在瑶山光泽中,把相思采撷;弹奏的古琴,淡雅宜人;琴声袅袅,在厅堂中回荡,不绝余缕。聆听着清心的琴声,檀香轻扬,悠悠荡荡;似闲人喧嚣,越来越静,又缥缈悠远。

 小巷两边,破旧而古朴。青苔渐满园,藤蔓铺陈墙;软木迎春,青竹细叶,在薄云下而又显得清凉。还有圆润的瓜果,肉绿的猕猴桃等等。我不暇推辞的繁闹览胜,徘徊景仰,未曾虚掷一刻辰光。在雕梁画柱,楼阁掩映的青石路;少女盛装,云衣花颜,随风送爽。我看皖水游艇,河漪石栏;未及泛舟而情殊,热心飘然而飞舞。

 春夏秋冬,欲超脱凡想,撕裂时空。而繁华安定的石牌,在津津有味地思量领略中,慢延着本已变更的季节。浮艇、水榭,卷云、白鹭、蝴蝶;惬贴船尾的小鱼儿,都已深陷情思繁复中。这里香氛怡情,碧水深湛而浓趣。柔滑容涵的波纹,追逐着燕身鹭影。清风拂爱,绿意凝结;幽谷远天,辽阔蜷伏而绵延。池滨、桥头、炊烟,郊野在诱唤着它们;石牌晚歇的美景,隐约而无限。

 古皖文明,石牌继昌。徽班映丽,始自石牌。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徽剧兴盛,随北上四大徽班而远去。京城的辉煌,似乎与落日熔金的皖河无关了。现在的石牌镇,又默默兴起着黄梅戏。当年丁老六(丁永泉)唱的黄梅戏,就是在石牌镇。黄梅戏,开始因为赤裸裸的感官,挑逗与情欲,而被官府和士大夫所排斥。艺人们从石牌到江镇,从宿松到枞阳,出没流落于皖河,古彭蠡泽。现在的戏曲之乡,丝竹不断;黄梅故里,黄梅飘香。街头巷尾,笛箫二胡,吹拉弹唱,自得其乐;而戏场周围,则静谧而祥和。戏曲之响,不在闹市;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皖水连天下,朝云而暮霭;黄梅传四海,情深而意长。 

杨月楼、王鸿寿与石牌。杨月楼(1844-1889)名久昌,派名久先。石牌镇杨家牌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清咸丰间随父到北京天桥卖艺,被徽居名角张二奎收为弟子,使习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所演《芭蕉扇》、《五花洞》、《安天会》等猴戏。动作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有,又得外号“杨猴子”。被著名京剧老生张二奎收为弟子,与俞菊笙称为“双壁”。一八八二年程长庚去世,接掌三庆班。曾率徽班进京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沪享有盛名。一八八八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杨月楼嗓音宏亮,文武兼备,能戏偏多。演孙悟空出台时翻筋斗一百零八个,在一定尺寸内不离故步,有“一般京剧非偏爱,只因贪看杨月楼”之誉。其文武兼长,尤以演孙悟空出色。擅长《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长坂坡》等戏。杨月楼名气大,和他成为石牌酒肆茶坊的主要谈资,缘于一起鼎鼎有名的风月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的杨月楼与韦阿宝案。同治年间,当红京剧武生与看戏的上海富商千金韦阿宝恋爱,大清律例规定地位卑贱者不得跟地位高的人通婚,杨月楼唱戏卖艺,属贱籍身份,但两人仍私下结婚。上海县令叶廷眷重判此案,韦阿宝被判掌嘴二百,判给普善堂另择婚配,杨月楼判流刑,而帮助二人完婚的韦阿宝乳母王氏京则被判在县衙前枷号示众十日,王氏不久羞愤病故。杨月楼和其父杨二喜、其子杨小楼,无疑是石牌镇名气最响的徽班艺人。杨小楼扮相英伟,嗓音清亮,兼具“炸音”;行腔朴实无华,富有韵味;擅从人物剧情出发,体现意境,重在神似。他又是一位爱国艺人,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占北平后,不顾安危,拒绝为冀东伪政权作“祝贺演出”。王鸿寿(1850-1925)艺名三麻子,石牌人,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红生。他演老生戏,别具一格,尤以擅演关羽戏著称。塑造的关羽形象,于庄严肃穆、沉着稳重中显出蕴含于内的神威,林树森、李吉来、唐韵笙、李洪春等所演关羽戏,莫不宗之为法。周信芳早年曾得其教益。编演的代表剧目《徐策跑城》、《扫松下书》、《三搜苏府》等老生戏,《坝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单折戏,南北流传,盛行各地。

“罐子窑”,顾名思义因窑而得名,是距离怀宁老县城石牌不到四公里的一个小村庄。罐子窑有两口窑,而且是窑头对窑头紧紧相连。一直以来村里的人们将这两口窑分为上窑和下窑。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至望江、宿松,下至安庆、芜湖的人们都知道罐子窑这个地方。因为当时来罐子窑购买茶壶、马罐、洋锅等陶器的客户是络绎不绝。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能让罐子窑人引以为荣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陶器。当年,连河对岸的皖河乡双一村的船家,也因罐子窑挖到了第一桶金。罐子窑和罐子窑的陶器也因他们的水路运输而声名远播起来。准确地说陶器的生产过程比较繁杂,从生产用的泥巴到成品出窑都十分讲究。通常生产一批陶器需要经过洗泥巴、晾泥巴、揉泥巴、做泥胚、晒泥胚、过釉色、入窑、出窑等一系列过程。整个生产链层层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整个生产流程属入窑和出窑最有技术含量。入窑要将晒干后的泥胚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窑洞内,稍有闪失,整个泥胚都会松动跌落而被摔碎;出窑是将成品搬离窑洞送入货场,一不留神,后果比入窑时的过失更为严重。通常负责入窑和出窑的工人,人们都会尊称为大师傅。罐子窑两口窑的长度大约都在三百米左右,宽度十米左右。生火的时候,窑头喷出的火焰煞是壮观。连当时的县城石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相对生产流程而言,窑身的结构比较简单。有窑宕、窑门、窑档和窑头之分。窑宕即窑尾,用来添加柴火;窑门用来观察窑洞泥胚的火候;窑档是成品出窑时的临时待转区;窑头用来过火。每烧一次窑的时间需要五天五夜左右,成品出窑的当天,也是罐子窑最热闹的时候,协助出窑的姑娘大姐、批发成品的客商、嬉戏追逐的小孩,成了罐子窑独一无二的乡村美景。罐子窑的陶器,有着不同的名称,各个品种的用途也不尽相同。周边地区家庭最常用的还是茶壶、马罐、洋锅等。

遗憾的是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罐子窑陶器易碎的致命弱点,远远逊色于铁制品和铝制品;同时这种传统的手工工艺不能被年轻人看好。随着老一代陶瓷工人的老去,新一代人不愿学艺,罐子窑的陶器制作工艺逐渐到了无人传承的境地,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茶壶、马罐、洋锅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如今,昔日热闹非凡的货场只剩下一片残壁断垣。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